NO.35|將美留在家鄉 地方美術館新浪潮 專訪美學博士廖仁義



●文|方心逸 
●攝影|林軒朗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梅樹紀念館 
●場地協力|新北市藝文中心

  新北市立美術館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這次採訪,選在新北市藝文中心,以「新北市美術家聯展」展覽為發想,模擬未來美術館的陳列展示,由美學博士廖仁義娓娓道來地方美術館的重要性。

  地方美術館是讓當地藝術家能將珍貴的畫作藏納其中的寶庫,對於他們而言,只要家鄉有美術館,就有典藏的可能,也代表更充沛的創作動機與希望;站在城市的角度,則能藉由藝術家的在地題材,將地域特色演繹的更加鮮明。

  地方美術館除了本身蘊含的美學意義,也具有帶動地方發展的影響力。如今美學價值不再侷限於藝術本身,還包含地理、產業、經濟等,能夠凝結地方意識。
  
  廖仁義舉例,地方上有一些長者,雖沒受過教育,說起地方故事卻充滿情意,闡述家鄉的輪廓比任何人都來得精采,「若是能網羅這些群眾,直接參與地方美術館的地方知識解說,那將會是令人期待的連環篇章。」

美學教育起於細微

  美術館在當代藝術的公民意識下,早已不是望之儼然的冰冷建築,而是庶民文化的具象寫實,因此地方美術館的誕生,讓我們更體認到「藝術」再也不是站在一個陌生的角度,賞析與自己成長背景毫不相關的主題畫作,而是藉由延伸出的地方展覽,傳遞教育意涵。學教育的課本設計為全國通行,只能在課堂中透過書本產生的靜態文字與圖片讓學生認識藝術作品,但當地的美術館就能讓美術老師以動態教學活動,引領同學欣賞原畫,也能從小建立青年學子對藝術的尊重與認同。「這樣的美學意識,有機會影響到他們的未來。」廖仁義以自身曾接觸過的臺北大學學生為例,他們就是因曾看過藝術家李梅樹的作品,畢業後決心留在三峽當地做社造,讓畫中綻放的美麗延續下去。



  「在地方美術館,藝術對民眾所建立的感官經驗與生活分享,是隨處可及的。」許多來參觀的民眾,在畫中看到曾途經的風景或地貌,甚至是某個巷口、某間廟宇等,會很容易因感覺熟悉而產生連結,同時想要把這幅家鄉畫作,分享給跟他有同樣生活經驗的人群。

  這便是透過作品的渲染,得知那些藝術家也曾跟他們站在同一地域中,並從中看到自己習以為常、不曾停下腳步細心玩味的美景,藉由此過程產生認同與光榮感。而藝術就在這樣四面八方的觸動下,與民眾自然而然地產生在地連結。

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優勢
  
  廖仁義是建設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他認為,新北市是最有資格成立地方美術館的區域之一。因為從日治時代至今,許多西洋畫派的藝術家都在新北進行創作。像是瑞芳的倪蔣懷、汐止陳植棋、新莊李石樵、永和楊三郎、三峽李梅樹等日治時期畫家皆深植於此;來自嘉義的陳澄波,喜愛以美不勝收的淡水風光為題材;出生大稻埕的洪瑞麟則長期在瑞芳作畫,礦坑與礦工為其鍾情的創作主題。
  


  新北市擁有充沛的藝術家資源,到了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在板橋成立國立藝專後,更培養出許多與新北市淵源深厚的藝術家。廖仁義站在務實觀點說:「新北市擁有優雅的自然風光,房價與租金也合理,藝術家較能負擔。此外地域與取材相對遼闊,讓眾多藝術家願意把新北當成創作園地。」新北市立美術館將在三鶯地區落成,縱使此處已有鶯歌陶瓷博物館,但只有一座藝文保存的機構仍是遠遠不足。三鶯地區位於新北南邊,擁有眾多勞工人口,人文素材豐富紛呈,在此處設立美術館除了帶動地方文化,使當地的文化資源更充沛,也象徵文化水平的提升,帶動未來發展出更強盛的文化記憶。  

地方美術館的收藏法則

  廖仁義也曾參與過其他幾座美術館的創始歷程,他認為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地域與文化,會發展出迥異的美術性格是理所當然的,如何建立典藏政策,讓資源分配合宜並強化地方美術特色,才是重點。美術館典藏是前端工作,策展則屬於後端,共通之處是要建立一個依據與標準,確認典藏方向和需要收藏的作品,再透過展示教育將美術作品整理成諸多主題。

  「即使沒有預算購置,也可用借展或待預算足夠後買入。」廖仁義以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因歷史與藏度相當寬廣,以收藏年份來說,愈早期的作品,購藏金額與難度也愈高,可能收一幅畫價格不菲。而就典藏類型來說,也可區分為新北市出生,人生歷程也發展於此的美術家、外地入住新北市的美術家、作品靈感來自新北市地貌的美術家、新北藝術節發表的作品等,強化特色讓歷史與美術交織的時間軸逐漸完整。「在政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很慶幸重建臺灣藝術史的計畫能實行。」廖仁義指出,在藝術推動的具體實踐上,臺灣始終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地方美術館
將美留在家鄉

  擁有豐富美學與哲學背景的廖仁義,過去曾落腳巴黎,他以法國畫家亨利.德.土魯斯- 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故事為例,這位畫家與梵谷同時期,有天他到巴黎蒙馬特酒吧繞了一圈,意外愛上這些生活點滴,從此他的作品便出現許多類似酒吧海報的畫作。在他過世後,他的作品全被保留在家鄉的城堡中;但名聞遐邇的梵谷,在世時作品賣不出去,日後卻能造福自己家鄉,這就是地方藝術典藏與藝術家密不可分的關係。

  再以臺灣第一代留日學習油畫的藝術家為例,他們大多受到留法畫家、同時也是推動日本油畫發展的先驅黑田清輝影響,但很少人注意到,黑田最精彩的作品幾乎都收藏在家鄉鹿兒島的地方美術館。對此,廖仁義認為,「臺灣部分藝術家的家屬會成立私人美術館,希望未來他們也能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心,我們應該積極找到合作的方法,為美術家後代爭取資源,讓國內的優秀作品能得到適切發揚。」「新北市美術家聯展」現場展示珍貴墨寶。

災難後的美學餘韻

  談及疫情影響社會,要如何讓民眾再次走入美術館這樣的議題,廖仁義分享了另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想要轟炸倫敦,英國在危急存亡之際,決定讓倫敦最重要的美術館—國家藝廊維持開館狀態,同時在戰火來臨時,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提香(Tiziano Vecellio)的作品《不要碰我》(Noli meTangere)放在展場中間。畫作的意象以耶穌復活為主題,鼓舞留守家鄉的人,也顯示在面對生離死別之際,藝術同時也具有撫慰人心的療癒作用。

  「同理,待新冠肺炎不再惶恐告急後,相信喜歡美術的民眾,會出現在他們喜歡的展覽
中。」廖仁義說,美術館跟藝文中心的屬性,其實不太會讓民眾同一時間簇擁其中,來觀展的人只要遵守基本秩序,戴著口罩安靜觀賞畫作,「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記憶呢!」他微笑表示,美學觀念也是做人處事的觀念,收藏藝術家的作品,是對他們的肯定,而作品的展出也能看到未來的希望。

  廖仁義一路品評喜愛的畫作,對每個藝術家的生活背景與境遇如數家珍,同時也訴說美學觀念、地域認同與對人文的同理心,並在徐徐步伐與溫潤的語氣中,為訪談留下綿延不絕的餘韻。



|廖仁義|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曾任行政院文建會駐法國巴黎臺灣文化中心主任、宜蘭縣蘭陽博物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圖書館館長、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擅長美學、藝術史、藝術博物館研究。過去二十年間,曾多次協助臺灣藝術團隊推上國際舞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