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每逢假日許多遊客駐足於此,但對這個寂靜山城有多少認 識與了解?導演吳念真曾說,歷史、風景、人文和寧靜是猴硐獨有的特產,若實際深入體會,或許會感受到空氣中一股淡淡的哀愁。下次來到猴硐,除了看貓,不妨深入體會當地的人文歷史,了解這個純樸小鎮的美。







在輕旅行熱潮的當代,隨著社群軟體的發達,越來越多市郊景點被重新發現、口耳相傳,除了美景、美食以外,過往的歷史痕跡也值得細細品嚐。每一景、每一物皆是市井小民的日常點滴累積而來,藉由旅行的腳步將不同的在地歷史文化發揚光大。除了眾多貓棲身而擁有「貓村」之名的猴硐,新北市瑞芳區,與九份金瓜石相距不遠的距離,常被規劃一日遊的旅遊行程,兩處的淵源更可以遠溯自日治時代。

九份過往以採金礦而興盛繁華聞名,猴硐的歷史則相對不為人所知。除了金礦以外,煤礦蘊藏量更是豐富的猴硐,初期僅被規劃為供應九份、金瓜石淘金所需的煤礦燃料供應源,然其主要的瑞三煤礦後來成為全臺產量最大的煤礦所。猴硐這個聚落面積不大,路線不雜,基隆河的兩岸就是侯硐路與柴寮路,幾座便橋連結彼此,成了一個環狀路線。這裡生活的聚落,沿著河岸而起,因此,基隆河兩岸都能輕易看見早年礦業的歷史遺跡,天氣不錯時騎著單車就能輕鬆完成一趟「黑金歲月」的巡禮,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慢慢回溯這段陳年往事。




現今運煤橋,為2010年修復整理後樣貌




煤礦小鎮的繁華

時光回朔至日治初期,臺灣原本的民營礦業被日本政府徵收以後,便將金礦的礦權交付給日商藤田組(藤田傳三郎)及田中組(田中長兵衛)所有,而後,藤田組便將附近的煤區出租給臺灣人。當時協助管理瑞芳一帶治安的基隆顏家(臺灣五大家族之一),便以「金裕豐號」承租了瑞芳一帶的礦區,陸續取得包括三爪子煤坑、一坑及猴硐等所有權,最終租下了瑞芳所有的礦區,而位於猴硐車站現址附近的「瑞三煤礦」便應運而生。

煤礦須以挖掘坑道的方式來採集,目前猴硐地區尚存的坑口包括:瑞三本礦、一通坑、猴硐坑等,民眾在踩點時都可以看見這些曾經繁華的地方。進行地底下的開採、搬運後,還需經過洗選去篩選煤礦,於是在1920年(大正九年)興建完成當時臺灣唯一的整煤廠及運煤橋(又稱三層鐵橋),方便運煤及配合火車的運輸。由於此建物樓高三層、運送量龐大,也因此建置了臺灣第一部貨用昇降梯,由此可知當時的煤礦開採、運送需求量的可觀!然囿於煤礦藏量的有限性,讓礦業逐漸走向沒落。終至1990年收坑為止,瑞三煤礦的整煤廠已運作超過一甲子的歲月。

猴硐地區不僅是九份、金瓜石黃金故鄉的溯源地,也是臺灣第一大煤礦──瑞三鑛業礦場──所在地,更留有宜蘭拓荒開墾時代的淡蘭古道金字碑古蹟。像九份一樣,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產業榮景,如今只殘留片段的歷史古蹟以及礦業遺跡,埋沒在群山之中。

猴硐地區現屬新北市瑞芳區,範圍含括弓橋、猴硐、光復三里、因為國小學區關係而存在的大山里(目前已併入弓橋里)、碩仁里,東有武丹山(580m)、三貂嶺大山(523m),西有三爪子尖山(536m),南有獅子嘴奇岩(422m),北有小粗坑山(537m),四面高山環繞,基隆河由南而北從中穿過,住民依山傍水而居,形成一座南北狹長的河谷山城。此區距離臺灣最大降雨量地點「火燒寮」約八公里,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平均一年有兩百天左右的雨天,南北狹長的河谷地形,更是東北季風必經之處,所以猴硐是個缺乏平地、多山多風多雨的環境,實不適合居住的區域。


當時的三層樓,樓梯 / 貨梯處



地名探源

清朝時期,本地僅有九芎橋、三爪子、蛇仔形、苧仔潭、柴寮子等小地名。至於「猴硐」地名由來,係今猴硐里內有一個山洞棲息一大群猿猴,人們就將此地稱之為「猴洞」,後因山洞乾燥無水,且附近金、煤礦坑亦不希望坑道有水,遂在訂定庄名時改為「猴硐」。日治大正五年(1916),轄屬臺北廳基隆支廳基隆堡瑞芳區九芎橋庄、猴硐庄。大正九年(1920)瑞芳至猴硐鐵路通車,就以庄名命名為猴硐站。

光復後政府認為猴硐之名不雅,於民國五十一年將猴硐火車站更名為「侯硐站」,民國六十七年將猴硐國小、猴硐里更名為侯硐國小、侯硐里。後經猴硐文史工作室陳章桂、周章淋於民國九十年編著《猴硐探源》論述恢復原名,並經光復里吳聰盛里長結合侯硐里趙木里長、弓橋里余坤城里長聯合提案,獲瑞芳鎮公所與代表會支持,在民國九十四年經當時臺北縣政府及縣議會審議通過,改回「猴硐」原名,但火車站名更改會牽動全臺灣所有車站的票價時刻表及售票系統,複雜度高,所以目前採用「侯硐(猴硐)」──全臺唯一同時標註新舊地名──的方式,頗具特色。

清朝先民來往臺北、宜蘭之間,沿著淡蘭古道行經猴硐的九芎橋(弓橋里一帶),翻過三貂大嶺、草嶺後抵達頭圍(頭城)、五圍(宜蘭),由於猴硐是綿延山區的入口,當時官方設有尖站及汛防。清同治六年(1867)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題詩刻字於石壁上,字體塗上金箔,鄉人稱它為「金字碑」或「金字牌」,至今仍完好留在現場,是北臺灣開墾史中寶貴的古蹟文物。




瑞三本礦坑口舊照,瑞三本礦以挖掘坑道 的方式採集,也是目前尚存的坑口



「金生金逝」的採金歲月

清光緒十六年(1890)劉銘傳興建基隆至臺北之間鐵路時,築路工人在八堵大華橋下發現金沙,遂上溯基隆河至九芎橋,在猴硐的大、小粗坑溪發現金沙源頭,循溪而上依次發現大粗坑、小粗坑、九份、金瓜石金礦體,大批採金礦工遂蜂擁而至,展開為期約九十年的採金歲月。

日治初期,日本人大肆開採臺灣煤礦,由基隆延伸到猴硐,但因運輸不便,所以規模不大,僅靠挑夫搬運供鄰近金礦區使用。明治四十四年(1911)顏雲年在猴硐開設「大粗坑」,且與木村久太郎合資,於大正三年(1914)開設「久年二坑」,另成立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由基隆鋪設輕軌鐵路到猴硐,並於大正四年(1 9 1 5)通車營運,才將猴硐的產煤量化。大正七年(1918)顏雲年將包含猴硐大粗坑、久年二坑等五十九個炭礦,與三井產物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開始規模化經營。

推動猴硐成為臺灣第一大煤礦的李建興,於大正五年(1916)來到猴硐,為「福興炭礦」雇用擔任書記,同年加入股東。大正八年(1919)福興炭礦被「三井產物」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合併,李建興轉業成為包頭,承攬採煤。大正九年(1920)李建興因歸還誤算之工資而為「三井」所信賴,將部份猴硐炭礦給予李建興承包開採。昭和九年(1 9 3 4)李建興成立「瑞三鑛業公司」,承受包採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猴硐的「瑞芳三坑」全部採礦權。民國三十八年瑞三鑛業公司向臺灣工礦公司承購猴硐礦場礦權及全部設備。從日治時期的承攬及全部承包,到光復後承購猴硐礦場經營期間,李建興和家族成員年年創造臺灣煤產量第一名的佳績。

民國七十九年臺灣整體煤業沒落,瑞三公司在政府廢礦補助的最後期限宣佈全面停產。猴硐礦業日漸枯竭,人口逐漸外移,聚落逐漸萎縮。現今只留下曾經輝煌燦爛的煤礦產業生態聚落。




民國三十四年二次大戰後猴硐選炭機損壞狀況




電影重現滄桑風貌

除了從泛黃的舊照片、殘存的遺跡以及耆老的口述,來了解當時點滴以外,電影也是另一種最直接呈現的時光機。繁華一時的山城九份、金瓜石較常作為故事背景的設定,包含享譽國際的《悲情城市》、《戀戀風塵》以及《無言的山丘》,都是以九份、金瓜石為基底。而吳念真將礦工父親作為主角刻劃成的作品《多桑》,則是以自己的故鄉「大粗坑」為背景。大粗坑在過往是一處礦坑聚落,同樣擁有百年的採金、採礦歷史,現今存留的大粗坑古道,在早期便是連結猴硐通往大粗坑、九份的重要通道。若說當時的九份有「小日本」的稱號,大粗坑就是「小美國」了!全盛時期,此地區擁有四百多戶人家、三千多個人口生活在這綿延的山丘上,最時髦、流行的兩層樓洋房、電影院、茶店等都座落於此,猴硐國小甚至還設立分校,方便此區的子女就讀,可見當時人丁興旺的程度!

電影呈現了多桑超過三十年的礦工生涯,從鼎盛時期與朋友們下工後到酒店作樂,到礦坑逐漸沒落的憂愁、人口外移以外,更生動呈現當時的社會人情的深刻連結與情懷,她們與鄰居同為朋友、也為同事,一起入坑挖礦、互相關心各家的家務事,整個區域的居民儼然是一個超級大家庭!最後因礦業的沒落而選擇離開原本的家,卻離開不了礦坑的影子。因採礦而生的職業傷害「矽肺」在晚年逐漸現形,每一聲的咳嗽像是礦坑出事故的警鈴聲,標誌著健康危機的步步逼近。

除了連結猴硐的大粗坑古道,另一個較著名的古道則為「金字碑古道」。由於交通便利性的關係,民眾絕大部分是從猴硐作為出發點,經過猴硐國小遺址後,便可看見左為「大粗坑古道」、右為「金字碑古道」的方向指示牌。此條通道原為平埔族因狩獵而踏出的山路,清朝時在此立了石碑,又因碑文嵌上金箔,故被稱為金字碑古道。若喜歡健行、親近大自然、享受從上面俯瞰視野的民眾,可以選擇這條古道,增添不一樣的旅程回憶!

腦袋迴盪著多桑的嗓音,跟著從大粗坑再流浪回到猴硐這裡。猴硐車站附近的「瑞三礦坑」,今已規劃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隨著電影片尾那曲〈流浪之歌〉蔡振南滄桑的嗓音,一句句讓人不勝唏噓的歌詞,似乎能跟著體會繁華後的無限落寞及感慨:

也袂倒返來/日落黃昏時/去處也無定的/阮要叼位去
拖磨的阮身命/有時在山野/為何來流目屎/為何會悲哀
放棄的阮故鄉/總是也無惜/流浪來再流浪/風雨吹滿身
啼哭也不回來/青春彼當時/目屎若會流落/叫阮要如何
路若行有東西/人生有光彩/雖然日頭在天/不時照落來
春天呀緊過去/秋天就要來/可憐的阮青春/悲哀的命運

〈詞:文夏 編曲:蔡振南、陳致成〉






文字/楊曉蓉   圖片提供/周章淋、楊曉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