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食農」標籤的文章

NO.34|永續發展的曙光 從產地到餐桌:248農學市集×彩田農作

圖片
● 文 |小令 ● 攝影|布拉格 甫進248農學市集,擺設寬敞的商品區,分類簡單的各式農產,逛起來一目了然,採買時也顯得方便舒適。入店不久,店員親切招呼:「需要幫你介紹嗎?」248強調在地的社群連結,對店內駐足、猶豫不決的生面孔客人,特別關心地詢問需求。 店內另一頭,正忙碌年底的禮盒訂單,現為 248 農學市集的經理 — 邱宇馨,支援店務的同時,也不忘關心在低頭研究商品的客人,只是幾句簡單話:「要幫你介紹嗎?沒關係,慢慢看。」臉上一抹真誠的微笑,如此發自內心的邀請,令人忍不住更想深入探究:彷彿一個大家庭的農學市集,是如何在高單價的成本鋼索上,堅定地走著一條屬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此時,頭戴印有「彩田」字樣的帽子的楊儒門,從容地備上一壺熱茶,模樣淡定而神情大方,有條不紊地說起自己開始接觸友善土地的故事。 農夫市集 推友善環境   「臺灣農業最缺什麼?到現在都還是一樣的問題 — 種出來的東西到底要賣給誰?」楊儒門表示,一直以來做農夫市集,最源頭的初衷,就是想幫助農友們推廣他們的產品。他去香港考察;研究香港作農夫市集的方式,回臺灣嘗試找地點,就在臺北忠孝東路四段 248 巷成立 248 農學市集。市集著重如何選擇農友、選擇什麼樣的種植方式,再去推廣給消費者。「我們只是希望:不要施農藥跟化肥,以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並將這些列為擇選合作農友的前提。」   在與一、兩個市集合作後,嘗試定點開店,更在百貨設櫃。然而,喜愛潛水也熱愛土地的楊儒門,搬來臺北後,選擇在金山落地生根。「金山是適合潛水的地點,既然這個地點未來勢必時常造訪,不如就在金山從事契作水稻吧!」楊儒門笑說。隨即,倒背如流般地細數,從 2015 年開始至今合作的農友們、逐年增加的耕地等。「我們希望金山、萬里、石門,四十二甲的水稻田,都可以變成友善耕作。」於是,他成立了彩田友善農作,由他自己擔任執行長。 在地連結 作食農教育   楊儒門談起近年熱門的「地方創生」,認為臺灣在一個地方要做社區,但常常跟在地居民都不認識,在地居民不曉得你的來歷,在無法取得認同的情況下表示,彩田米目前在金山、萬里有十一個社區共食;也在周邊的三所國小與一間幼兒園做食農教育、提供營養午餐等,更歡迎企業參與食農教育,如近期參與的宏碁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