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人偶共存,編織歡與憂:許王

● 文|小令 ● 攝影|楊芷涵 早晨,有不少長者在橋下的廟堂旁聚集,喝茶聊天。其中一位在照護者的陪伴下,引起老人們的招呼。眼見他抬手致意,隨後緩慢而慎重地面對廟堂,站得直挺,開始依序拜起天公、廟堂的主神與左右副神。長者堅定沉著的神情,虔誠拜神的模樣,使人忍不住跟著肅穆起來。採訪開始,才知道那位長者,就是布袋戲國寶大師:許王。 起名自秀才 掌中小西園 許王藝師因為 15 年前在表演時,腦溢血倒在舞台上,經開刀急救雖挽回生命,但已右側肢障並影響言語表達。一代國寶大師雖退出表演第一線,仍致力於培育青壯代演師,傳承傳統布袋戲藝術。「小西園」由許王藝師的父親許天扶先生於民國 2 年在新莊戲館巷創立,名稱則是特別請一位秀才命名。 人偶合一 笑淚與共 訪談過程中,許王隨即拿出收放在儲櫃裡的幾尊人偶,其中一個是《三國演義》的劉備,當他的手伸進人偶裡、供人攝像時,自然流露的模樣,和藹大方。而被問到人偶可以如何操弄之際,許王彷若瞬間「切換模式」,整個神態與氣場,跟前一刻判若兩人。 對此,許師母則在旁笑稱:「本來就要人跟尪仔合一,不可以人歸人、尪仔歸尪仔,精神不合一。人若笑,尪仔就跟著笑;人若哭,尪仔嘛也跟著人哭,這樣,就是專精神貫注在尪仔上,人跟尪仔合一。」這番話一出,也完全解釋、呼應了眼前許王的模樣 ── 他傾盡了所有精神,灌入手中的人偶裡,使人偶因此有了神氣而活靈活現起來;甚者,當許王答題的時後,自己的身體也會因為人偶的動作,而跟著微幅地擺動。 一生懸命 就是布袋戲 正式拜在許王藝師門下的徒弟遍佈全臺南北及花蓮,都是團長級且能擔綱主演重任的演師,成為傳承傳統小偶布袋戲藝術的中流砥柱,未正式拜師但向許王藝師請教的更不計其數。最遠的洋徒弟則在瑞典,當時透過一代漢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教授介紹前來拜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許王藝師盡心傳藝,傾囊相授,吸收及發揮則看個人,每個徒弟要學多久才能出師,沒有一定答案,隨著個人的資歷、資質不同,無法說準。重點是徒弟願意盡心去學,不管誰來求教、問藝,許王從來不挑徒弟,就算沒有任何基礎,只要真心想學,願意盡力去學,許王藝師也會同等回饋 ── 因為,對許王藝師來說,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是他現在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