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聽,市場的人文聲景 感受常民生活的脈動:范欽慧
● 文 |趙意雯 ● 圖片提供 |臺灣聲景協會 「人對於自身所處世界的理解,聲音可說是一個重大的指標與線 索,大部分的人對此渾然不察,無法理解聲音是環境中很重要的訊 息來源。我希望能讓大家重新覺察環境聲音對於人、對於生態的影 響,進而從中找到更多可以努力的方向。」長期用聲音記錄臺灣生 態環境的范欽慧從島嶼發聲,默默發起一場聲音革命。 聲音無所不在 寂靜的聲音革命 世界上聲音無所不在,無論是自然萬物的聲音、人類製造的聲響,總是深深影響著我們。不像視覺有具體的影像、持久的連貫性,聲音是出現又消失,還可能引發下一個聲音的出現,聽在每個人耳裡又有不同的詮釋。許多聲音是鏈結在個人生命的資料庫裡,不同的生命經驗、文化背景,都會影響到人對於這個聲音的觸動及反應。70 年代加拿大作曲家薛佛(R.Murray Schafer)率先提出「聲景」(Soundscape)概念,世界各地相繼發起「世界聲景計畫」,來喚起社會大眾對聲音的認識及環境的保育意識。本土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范欽慧邀集一群研究生物聲音行為、人類噪音的科學家,以及懂得聆聽的聲音藝術家,在2015 年創辦「臺灣聲景協會」,鼓勵大家將耳朵打開、與更多美妙聲音相遇,並期望透過聲音來改變世界。 原味覺醒 擲地有聲 來自魚市場的「聲」命力 若想感受常民生活的聲音,不妨走一趟市場。「市場是人們食材的來源地、交易買賣的現場,通常結合了在地生活的產業,譬如海鮮、肉品、蔬果、花卉等,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社經背景、文化連結息息相關。」范欽慧談到之前曾造訪澎湖魚市場,採集錄製一些聲音,「凌晨天還沒亮,一艘艘漁船駛入港口,船員接力卸下一箱箱剛捕撈到的新鮮漁獲,港區人員分工合作將魚種分類,被摔打在地面又被碎冰塊鋪蓋的魚隻、塑膠籃裡鮮活蹦跳的魚貨、來回穿梭不停的手拉拖車、此起彼落的喊價拍賣聲、競標的餐廳業者或魚販的交談聲⋯⋯,整個場域市聲鼎沸、好不熱鬧!」她生動地描述著魚市場的聲景。在略帶鹹腥味的漁港,范欽慧聽到的不只是港區人員的辛勞工作過程和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透過聲音,還能感受到當季豐收的喜悅或漁業資源枯竭的慨歎。她指出,「現場人員談話的內容、現場魚貨的喊價隱含了不少訊息,不僅可以觀察當時的現象,甚至能預測到環境背後的問題,經年累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