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透徹觀察,走入人心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林承毅
透徹觀察,走入人心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 林承毅 ● 文、攝影| 張慈芬 ● 部分圖片提供|林事務所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項行為,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從服務設計衍生地方創生的落實方式,也許是一種「傾聽」的能力,理解我們「為何要這麼做」。 輾轉踏上旅途 曾經嗜書如命的林承毅,在碩班畢業後,成為一位書店店員,爾後才輾轉走上「服務設計」一途。憶起當年,每天清潔、拆書、上書的工作,在外人眼中看似枯燥乏味,卻是他內心最大的樂趣。林承毅笑道,在拆書、上書的操作過程中,其實必須不斷地構思,同座大平臺之上,該如何將新舊書進行交替;一百個面、一百本舊書與二十本新書,又應透過怎樣的邏輯式陳列,來讓目標消費者覺察,甚而將之售出?於是,思緒激盪、漫出漣漪,他開始觀察消費者的慣性行為及場所動線軌跡─「這就是服務設計了。」林承毅再再強調,一切以「人」為本,使事物本質回歸到「人」身上,就是「服務設計」的宗旨。 即使一路走來,林承毅並非最剛開始就與這領域結上緣分,但旅途當中的所有經歷,都確切成為了今日的滋養。更重要的,是經年累月打造的「雜學」功底,養成他個人高度的自學力,獲益一生。 用心觀察 展開群體探索 一路走來,多面向的雜學經驗,養成了林承毅高度的自學力。除此之外,他補充,人對於環境的感知與洞察能力也相當重要。過往,他時常帶領一群設計師友人上街進行「路上觀察」訓練─此概念源自數十年前的日本藝術家、建築家及專業學者,他們會一同展開「群體探索」,專注找尋生活風景中的新鮮事,以之為素材,提出討論。「路上觀察」可說是鍛鍊洞察力的絕佳途徑,林承毅道:「以往坊間盛行的導覽活動,參與者多半是被動接受資訊的角色,相對地,『路上觀察』則是要你主動打開五感六覺,去探索、發現,引發好奇心。」 那麼,「觀察」又何以重要?舉萬華的龍山公園為例,林承毅講述:「因為這裡長期為遊民聚集之地,政府便預設在此建設一個舒適的空間,想提供給遊民居住─出發點雖然好,但假使你真正理解所謂的『遊民生態』,便會明白,這其實是錯誤的判斷。」他解釋,有時候遊民是一群「不想回家的人」,故「有沒有家」並非流浪的根本動機,想另行建造空間安置之,也就失去了意義。 「在龍山公園的廊道下,遊民們於此尋求依附、閒話家常,那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樣貌,你難以改變更無法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