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NO.28│人生爵士│ 瘋狂邁爾士

圖片
「我不喜歡爵士(Jazz)這個詞,這完全是人們胡謅出來的框架, 它只會把人局限在一個箱子裡面。 不要把我的音樂稱作是爵士,它不是,它是社會性的音樂。」 ——Miles Davis 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 一部由演技派黑人男星唐奇鐸(Don Cheadle)自編自導自演的名人傳記電影。影片講述擁有「黑暗王子」之稱的美國知名爵士樂大師 Miles Davis 消聲匿跡五年到重新站上舞臺的一段精采人生經歷。本片深獲各界好評,唐奇鐸精采的演繹,將一代傳奇 Miles Davis 私底下鮮為人知的「人性」與「瘋狂」表達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登峰造極是一項人生的難題,那麼登峰造極後的下坡與再登頂,應該堪稱是極度艱難的生命挑戰了吧? Miles Davis 是美國爵士樂壇的傳奇小號手,甚至可說是一位創造與超越傳奇的天才型大師。在橫跨將近五十年的音樂生涯之中,他以精湛的即興創作與演奏技巧,將千絲萬縷的直覺感受幻化成大量獨具性格的原創錄音作品。 1970年代正是 Miles Davis 在大紅大紫、名利雙收之際,但某天,他卻突然消失在鎂光燈前,時間長達五年之久,對樂迷和媒體來說,這是一段令人充滿好奇的謎樣時光。事隔多年,演員唐奇鐸(Don Cheadle)做為一位 Miles Davis 的死忠樂迷,他選擇了這段消失的時光來編導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於是「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這部電影就這樣誕生了。 影片中唐奇鐸所飾演的 Miles Davis 既冷靜又瘋狂,精湛演技令人屏息,那些為音樂不顧一切的自我情感衝突、對抗與癲狂的情緒,從影片中毫無保留地流瀉出來,讓人感受到這位大師身而為「人」的一面,而那些鏡頭之後的祕密,就留待大家觀賞後再來細細品味了。 文字/林丞閎 圖片來源/blackfilm.com 線上電子書   ⏩   

NO.28│致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焦慮│川秋沙的白噪音

圖片
「對臺灣多數人來說, 社會運動或某些弱勢團體的聲音,就如同白噪音一般, 是生活中的雜訊,你知道他們的存在, 卻不足以巨大到讓你駐足停留。」 ——川秋沙 川秋沙 別名秋沙鴨,是一種分布於北歐、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地區的候鳥。有時在隨季節遷徙的路途中迷航了,我們便會在臺灣瞧見牠的身影。 川秋沙,是一組由吉他、 貝斯、合成器、鼓組成的臺灣樂團。以臺語為媒介,承載了瞪鞋、緩飆、後龐克等音樂元素,以自身經歷出發,述說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小瑣事。 「白噪音」是臺語瞪鞋樂團「川秋沙」久違的第二張概念專輯。說久違,其實也不過三年的時間,但期間歷經團員的離去更迭,讓川秋沙有機會得以內省過去幾年所堆疊出的面貌與光環,並思考著重新出發的模樣。透過這張新作品,對歌迷們來說,川秋沙不僅久違了,還更多了深沈凝練的新姿態。 「白噪音」這張專輯的整體概念取自唐.德里羅的經典同名小說,談生活的恐懼也談成年後的焦慮。不同於上一張「人造沙洲」的清澈飄蕩感,從第一首歌 <籤詩> 開始,川秋沙便展現出一股深沈的憂慮和躁動,特別是甫擔綱主唱的吉他手,頂替了離團的女主唱,將憂鬱少年般的聲線安置在一片器樂聲海之中,載浮載沉。 整張專輯十二首歌,時而輕快、時而緩飄,但無一不是在那片深長綿延的在地記憶裡頭,反饋著你我日常生活經驗裡的各種掙扎與恐懼,因為,在各種複雜跌宕的情緒之中,總是有著最深沈的憂慮底蘊。同名曲 <白噪音> 所傳達的雜訊包圍感點出了整張的原始概念,它是如此那樣地迷離了我們的世界。所以,嘿,跟著川秋沙停駐一下,聽聽這些白噪音吧!他們說:「我自私地也想將你也拉入那喘不過來的深淵幽谷,直到我們將專輯結束播放為止。」 文字/林丞閎  圖片來源/川秋沙 Goosander 線上電子書   ⏩   

NO.28│給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 藝術的孤獨

圖片
「寂寞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 即便是像曼哈頓這種活力充沛又以邏輯打造的城市, 剛開始住進城市的人都會迷失自我。 隨著時間過去,你會在內心發展出一張地圖,收藏你最愛的地點 和偏好的路線:像是一個無人能精確複製或拷貝的迷宮。」 ——奧莉維亞.萊恩 藝術的孤獨 (The Lonely City: Adventures in the Art of Being Alone) 英國作家奧莉維亞.萊恩的第三本著作。她35歲時移居紐約,發現自己在這座熱鬧城市中燃起強烈寂寞感,但她羞愧於這樣的情緒卻又無比好奇,於是她透過對藝術作品的探索瞭解、抵抗,並用真實且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這一切,如果你寂寞,這本書便是獻給你的。 「寂寞」對有些人來說彷彿無所不在,幾乎浸透了全身;對有些人來說又好像是種疾患,可以是定期發作的痼疾,也可以是如流感般地突襲而來。在你我生命的之中,或許至少有過那麼一次感受到「寂寞」吧?但「寂寞」是什麼呢?而我們又是如何感受它、理解它和面對它呢? 《藝術的孤獨》由作者自身的經驗感知出發,透過穿梭於藝術家與其作品之間尋找寂寞的蹤影與定義,其中愛德華.霍普、安迪.沃荷、亨利.達格以及大衛.瓦納羅維奇是四位作者最感興趣的「寂寞」導師。儘管這些藝術家生活背景迥異,但卻不約而同地在其作品中,以寂寞的題材表現出不同形式的寂寞創作。 作者在這些藝術家身上發現一些共同點,原來寂寞其實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寂寞很個人,也很政治。寂寞是集體經驗,寂寞是一座城市。」寂寞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體驗,反而是正中我們珍惜與需求核心的經驗。面對寂寞,我們不必覺得失敗或羞恥,因為寂寞「只不過是一個人活著的證據」。 文字/林丞閎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 線上電子書   ⏩   

NO.28│穿越時空 置身立體的歷史中│ 金瓜石「五金行小舖」的老屋故事

圖片
金瓜石舊酒保口附近,如今的五號路上, 一間翻修自小五金行的老屋靜佇於此, 保留了金瓜石地區特殊的駁坎邊坡及原本的房屋樣貌, 還有第二任屋主陳盈潔夫妻,那愛護老屋的心。 五金行小舖 第二任屋主陳盈潔 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黃金博物園區創園營運推廣組組長,從事文化保存相關工作至今已有15年,目前為非營利組織「台灣永續旅行協會」創會理事長,擁有國際Travelife與Green Destination認證單位合格稽核師資,2018年正式成為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認可臺灣第一位GSTC訓練師。認為「特色旅遊」是臺灣的潛力,希望透過推動「永續旅行」概念,激發文化保存、環境保育與社區回饋意識,促進臺灣鄉村的特色保存以及增加在地社區的正向能量。 五金行小舖整修前的早期影像。 如果說今日的九份忙著為自己梳頭擦粉,好能面見來自全世界的旅人,那麼金瓜石就是那執拗地站在簾後,未肯輕易媚世的素樸姑娘。 金瓜石曾經是東亞金都,地下有600公里綿延曲折的礦道,地上是日本人為金礦開採而發展出的聚落,有十分完整的生活圈規劃,「消防系統、電力系統、運輸系統、坑道系統、學校、郵局、警察局、宿舍、醫院、電影院(俱樂部)、運動場」一應俱全,其中對民生最重要的,就是「供應社」。 「供應社便是物資供應的中心──因為金瓜石除了黃金外什麼也不產,供應社維持了一家大小一整天的生活。一樓販賣如磺火燈、衣物、毛巾、盥洗用品、調味料、油、肉品、蔬菜水果、米及麵粉等,二樓則販賣文具、瓷器、布匹等,儼然當時的大賣場。」臺人稱呼供應社為「酒保」,酒保外的階梯就稱為「酒保口」。 日人離去,臺金公司接手礦區,「酒保口」仍然是金瓜石最熱鬧的路口,攤販熱熱鬧鬧地叫賣,各式商號做著生意,服務著臺金公司一萬多名員工,酒保口商圈是金都最充滿「人氣」與「生活感」的路口。這裡有家小五金行,颱風天前夕,沒有招牌的小五金行裡就會人來人往,買鐵釘買紙板買紗窗買鎖⋯⋯,趕緊回家做好防颱準備。 一朝金盡,人群散去,當酒保口的洗衣房與鐵工廠都已夷為平地,只剩以前那家無招牌無名號的小五金行,樓房仍在,成了立體的歷史遺物。 靜佇於五號路上的五金行小舖。 小五金行的故事 小五金行是金瓜石人童家三代真實生活的空間場景。1941生於日治

NO.28│九份仔 伊的第二故鄉│訪羅濟昆「九份文史工作室」

圖片
「以前這是小香港/大街小巷全是人/ 有人來這挖金孔/有人來這人看人……」 如今的九份雖不再挖金,卻依然人潮洶湧, 它的魅力何在?在繁華與寂寞中, 羅濟昆以他近乎固執的深情,訴說著九份的故事。 「用飯碗挖一碗沙,可洗出半碗金子來,連坡上的芒草拔起,芒草根洗洗,就會有金沙⋯⋯」臺下的我們都張大了嘴發出:「哇」的聲音,「不過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沒有了!」今日的導覽老師羅濟昆笑著說。大量開採後,原本像南瓜的小金瓜露頭變了樣,「昔日的小金瓜露頭,今日變成河馬頭,在『無言的山丘上』,過著『看海的日子』。」他念著自作的打油詩,大家哈哈笑著。 羅濟昆 1962 出生於苖栗客家農業社會/喜歡農村的純樸。 1965 舉家搬遷臺北工商業都會/厭倦都市的文明。 1987 初臨九份即結下不解之緣,決定以九份為第二故鄉,開始用鏡頭記錄九份過往雲煙。 1989 放棄臺北攝影師工作,成為專業文化工作者。 1992至今 成立九份文史工作室/導覽解說、幻燈欣賞、攝影展示、文化出版、旅遊食宿安排。 九份文史工作室 一直亮著燈,如同九份社區圖書館的工作室,擁有許多羅濟昆自1987年起,以攝影及收集研究而來的在地文物史料。 九份文史工作室古色古香的外觀。 大起大落的九份傳奇 九份最初傳說僅有九戶人家散居,發現有金,是清朝劉銘傳開鐵路時,工人們無意發現的,隨著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制訂,臺灣易主,金九地區大規模採金始於日本人之手,依基隆山的南北向稜線順勢劃分,以西為「九份礦區」,以東為「金瓜石礦區」。金瓜石礦區由日人「田中組」開採;九份礦區後來由通曉日語的臺灣人顏雲年在日人「藤田組」手中得到承租權,以三級包租制,全由臺灣人進行開採。「三更窮四更富五更蓋大厝」,顏家因此成為「炭王金霸」,水金九成為「東亞第一金都」,九份也躍身最有錢最熱鬧的城市,酒家林立,「上品送九份,次品輸臺北」的口號於斯響徹。 臺灣光復後,榮景不再,因為國際金價下跌、主礦脈開採已盡、工資高漲,整體的經濟效益低落,臺陽礦業(顏家)在1971年停工,九份人去樓空,金城褪色。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奪下金獅獎,媒體爭相報導,九份有如灰姑娘變身,一夜之間人山人海。如今九份成為國際級觀光景點,2015年「外國網友熱搜臺

NO.28│曾仲影音樂為浮生之愛│ 影視流行幕後推手 歌仔戲新調教父

圖片
「風霜幾度似雲煙,藝海茫茫岸無邊, 笑傲怡然行我獨,流星歲月奈何天。」 曾仲影<民族英雄鄭成功>創作手稿。 與臺灣著名作曲家曾仲影促膝長談,極難置信現已96歲高齡。口齒清晰且國、臺、英、日語皆通,靈光乍現時,執起筆在樂譜上飛快書寫音符,無論電影配樂、現代話劇、歌仔戲組曲等,信手拈來皆是動聽之作。至今已獨創逾650首曲子,在各式音樂創作類型中選用不同筆名,如國魂、曾影、東方白等。1946年由福州坐船遠渡來臺後,僅憑美國函授的音樂教材無師自通,採各地戲曲與傳統民謠素材加以創新,除了是將交響樂與合唱概念引進臺灣歌仔戲的第一人,更是捧紅無數影視歌星的流行幕後推手。 現年96歲的曾仲影,至今仍創作不輟。 「創作超過一甲子,我從未感覺老!」憶起往昔,曾仲影眼神清亮。早年當過劇團樂師、播音員、小號演奏家,導過優良國片《風雨中的燕子》、編寫大量配樂和主題曲⋯⋯優秀天分與絕對音感讓他獲臺視邀約,製作《彩虹之歌》歌唱節目,捧紅包括湯蘭花、冉肖玲、白嘉莉、歐陽菲菲等歌星,「冉肖玲那首<藍色的夢>當年紅遍大街小巷,是我尚稱滿意的國語創作。」1969年他為連續劇「青春鼓王」寫的主題曲<一粒流星>爆紅,堪稱家喻戶曉的曾氏代表作,40年來無數天王都曾爭相翻唱。 該片獲新聞局選為優良國片。(圖片提供/曾仲影 ) 此時期他被楊麗花的導演相中,踏入歌仔戲編曲領域,首度將交響樂融入其中,譜寫大量新調,成為定型曲牌,至今新調歌仔戲曲高達三分之二出自他手。被譽為楊麗花幕後功臣之一,提昇歌仔戲的藝術地位,曾仲影仍十分低調謙虛,哼唱描述失戀心情的《梧桐雨》,表示自己很鍾愛這首歌,現在對中西方樂器也仍記憶猶新,靈感來時仍能一天創作很多首,不禁令人期待其精采的下一章。 線上電子書   ⏩   

NO.28│陳國寧文物是無價之美│ 畢生奉獻博物館學 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圖片
「博物館是我的家;讓每個家都能營造成為博物館。」 陳國寧(圖右2)與心道法師、了意師父於梵諦岡拜會教宗方濟各。 曾獲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現為全國首例「私立博物館設立登記」成功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陳國寧1970年即投入博物館學研究,墾拓當時仍杳無人跡之地,為臺灣博物館系統發展打下根基,不少優秀專家學者皆出自她門下,「用心教一百位學生,就有一百個博物館能有新種子,當他們開枝散葉,就是我感到幸運與欣慰的事。」步伐穩健飛快,看不出已逾花甲,陳國寧笑道,這是奔波世界各地、考察文物鍛鍊而來。 對陳國寧而言,博物物館肩負傳遞知識與真善美的使命,是一輩子的事業! 身為第一位將國外博物館思潮帶入臺灣的學者,陳國寧學生時期靠著推薦信跑遍故宮、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等鑽研自學,再到海外取經,而後至華岡博物館典藏組並出任館長。面對早期社會尚未瞭解文化資產的價值,農村路邊常是被隨意丟棄的明清遺物,「我沿路跋涉將救起古董家具、文人書畫等,翻修整治前的林家花園,也攔下一批差點被毀的彩繪門扇和文物,回博物館一登錄就高達上百件。」她將博物館學系統化,確立管理規範,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並出版專書,適逢1980年代後博物館高普考流行,逐漸掀起此領域研究潮。 .陳國寧親自手寫的古琴琴譜及小品水墨創作。 奉獻至今長達48年,陳國寧深入全臺各地,訂出「工作指標」評量與機制,陸續推動地方特色文化館成立,協助成立埔里生態博物館、臺灣寺廟藝術館、新竹玻璃工藝館、嘉義交趾陶博物館等,同時安排「專業培訓工坊」指導典藏、陳列與特展概念。近年推行文化生活圈計畫,帶起地方藝術家回流、社造興起等回饋效應。「我始終認為,博物館不是職業、頭銜或官位,而是一輩子的事業!它肩負傳遞知識與真善美的使命,更是個人修養、生命經驗和社會精神的體現,應成為推動群體和諧的文化企業集合體。」 線上電子書   ⏩   

NO.28│王錫坤製鼓乃薪傳之志│ 承先啟後以鼓助人 一心一藝鳴響天下

圖片
「做中學、學中做,態度就是一切。」 朱宗慶打擊樂團《樂之樂》呈現臺灣樂器工藝世家故事,王錫坤親自擊奏响仁和大鼓。 有「鼓王」美譽的王錫坤,曾獲「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與文化部登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肯定,為創始1929年「响仁和製鼓廠」第二代傳人。28歲扛下家業至今已40年,親製作品不但為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漢唐樂府等指定,全臺九成以上廟宇多向响仁和訂鼓,甚至銷往世界。對此王錫坤謙虛表示,「我尚在追求更極致完美的鼓,堅持父親阿塗師初衷,認真延續製鼓工藝中那份真實純粹的態度。從事這個行業,就是希望對得起自己!」 王錫坤設立「响仁和鼓文化館」,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鼓。 (圖片提供/陳珮容、喀報(http://castnet.nctu.edu.tw/)。 當年阿塗師驟逝,未將製鼓經驗與技術交給王錫坤,响仁和不僅沒有客源,也須從零開始。「父親堅持純手工和天然製法,但我連最基本的燙牛皮,都費時揣摩甚久,更別說自行摸索整個流程長達好幾年。為把製鼓學到最好,我可以坐好幾個小時不動,一心只想突破挫折。」永不放棄的精神,王錫坤如今掌握各式低、中、高音鼓製作工法,兼擅定音、調音、演奏等,結合藝術美學跨界合作,推動傳統工藝轉型及創新傳承,其首創東方音階鼓,用染織、撕畫等技法製成的青花瓷小鼓,採印染而成的鳳旋鼓,用三國演義人物和國劇臉譜設計的五音鼓等,除充滿意趣發想,連用50年音質依然穩定好聽。 用染織、撕畫等技法製成的青花瓷小鼓。 「從事這項工作,讓我和儒釋道各種宗教都成為朋友,甚至因鼓至海外交流。」2001年他在工廠旁設立「响仁和鼓文化館」,收藏阿塗師逾70年歷史的作品,也展示來自非洲、印度、雲南、貴州、西藏、日韓等地風格迥異的特色鼓,期許將鼓藝加以延伸,並視「健身」與「音療」為持續拓展之兩大領域,推廣「擊鼓健身」,持續響亮响仁和老字號招牌。 線上電子書   ⏩   

NO.28│朱銘藝術即修行之道│ 推廣雕塑藝教 體現當代精神

圖片
「我一生所奉獻的語言,不是雕刻或繪畫語言, 而是以修行為中心思想,一以貫之的藝術語言。」 朱銘於香港藝術館內調整「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作品角度。 邁入杖朝之年,朱銘以《太極》與《人間》兩大系列名揚海內外,時至今日仍頂著皚皚髮絲,潛心致志創作。15歲起隨李金川學習傳統廟宇雕刻與繪畫,30歲拜師臺灣雕塑界巨擘楊英風門下,學習其藝術觀念、現代雕塑概念和精神:「跟著楊老師精進後,我由練太極拳衍生到刻《太極》作品,但此系列獲肯定後,卻受限拳法和其精神影響,無法自由發揮。因此我開始思考《人間》此一主題,不僅題材隨處可得,也跳脫青銅,自由運用各式媒材。」以眾生百態為主角,《人間》系列生動體現當代精神。 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歲月中起舞伴奏,低調演繹溫暖的情感光輝。(攝影/柯錫杰)。 「對我而言,藝術已然融合生活中,並非在創作時才是藝術家。藝術乃一種修行,需耗費時間,更要投注所有精神和生命,我就是持這樣的態度一以貫之,直到現在。」從未停止創作,卻也不刻意為之,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歲月中起舞伴奏,朱銘更傾注畢生積蓄及12年籌劃,1999年在新北市金山成立朱銘美術館,除是他規模最鉅的一件作品,亦是他對社會及藝教領域的付出與回饋。 「我常說要種活藝術種子,創建美術館便是,《兒童工藝計畫》多年來,包含肢體表達、展場實習、生態認識、導覽訓練等,已培育超過200位孩子,第一屆兒童藝工都已大學畢業了,還回來拍畢業照呢!」無論是2004年起和北海岸在地小學合作至今的《兒童工藝計畫》,或2017年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展出《人間系列-紳士》作品,「讓新一代幼苗接觸藝術,不為任何目的,而是令他們培養觀察與想像力。當他們打開五感、親近觀賞作品,這是極理想的,也與我推廣雕塑藝術、兒童藝教的宗旨不謀而合。」 線上電子書   ⏩   

NO.28│宗師齊聚 盡展在地人文輝芒│ 2017新北文化貢獻獎

圖片
文化曖曖輝芒,川流於血脈,涵養於生活,無所不在。 可能藏於林木礦物,途經百鍛千鍊的鑿刻,化為朱銘體現當代的雕塑鉅作。 或隱匿於生皮麻繩,赴湯蹈火的烹裁昇華,成就王錫坤一往無悔的製鼓精神。 亦或熬過歲月更迭、戰火摧殘,行遍千山萬水, 在曾仲影上百首動人樂曲裡起舞,於陳國寧行腳天涯博物館的足跡中綻放。 親近大師群像,在血、汗、淚中,看見璀璨折射出的文化曙光。 「2017新北文化貢獻獎」由當代雕塑巨擘朱銘、國寶級作曲家曾仲影、博物館學先驅陳國寧、製鼓職人師傅王錫坤等,四位總歲數破300歲的文化界宗師脫穎而出,1月9日於新北市政府舉行頒獎典禮,當天現場展出朱銘「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彩繪木雕」的限量複製品,曾仲影1985年創作《歌仔戲交響曲》的作曲手稿,陳國寧再版無數的《博物館學》等專著,以及王錫坤近期新製的巨型八卦鼓。 頒獎典禮現場,得獎人及代表與市長朱立倫合影。 獎盃設計結合新北在地文化, 以金色星頌揚得獎者貢獻, 上方指北針代表新北市, 另以朱泥壺釉色象徵鶯歌陶藝、坪林茶文化, 多角造型更喻意多元族群的融合。 回應文化貢獻獎設立,為表彰及獎勵對新北市文化之保存、傳承、形塑、推廣等領域,有特殊或重大貢獻者,期望進一步帶動新北藝術創作、文史研究及文化發展並發揚光大。市長朱立倫頒贈獎座獎狀及獎金時表示,新北市豐富的文化力,是無數前輩奉獻累積而成,「新北文化貢獻獎」並非一個意義象徵,而是對所有文化工作者的重視與肯定,「感謝他們畢生對新北市的貢獻,也希望透過公開表揚,鼓勵更多新血一起投入,厚植新北市的文化能量。」 代表朱銘領獎的朱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素美指出,朱銘美術館在2017年與法國羅浮宮並列,同獲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表揚,為亞洲唯一獲獎的私立美術館,未來也將持續致力推廣雕塑藝術及兒童藝教。推薦作曲家曾仲影的新北市二二八總會理事長洪顯詔表示,曾老師至今仍創作不輟,精神令人景仰,體力也因心境而顯得年輕。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的陳國寧笑說,「普遍設立的文化獎項,多是藝術、繪畫、音樂、工藝等領域,記憶中這是第一次給博物館圈肯定,可謂歷史性的一刻。」有「鼓王」美譽的王錫坤則謙稱,非常感謝朱宗慶的推薦和先進們謙讓,响仁和仍會在藝術創新和技術薪傳上努力前行⋯⋯。 頒獎典禮現場展出四位得

NO.28│與星光輝映 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 策展人蘇仲康帶路

圖片
2017歲末,保留繁華商港記憶的淡水海關碼頭, 在燈海節照映下,過往的點點漁火,轉換為50米粉紅隧道, 新興的浪漫景點,點亮了百年的落寞古蹟, 吸引逾20萬人前來拍照朝聖, 此次透過策展人視角,一窺活動背後的巧思。 河水伴著悠揚音樂流轉,萬盞如繁星的浪漫燈光,猶如冬夜遞發的夢幻邀請函。上萬顆LED燈形成長達50米的粉紅燈海隧道,妝點起淡水海關碼頭的林木花圃,走上一段夾雜星光的隧道,不絕於耳的相機快門聲,以及眾多旅人們的笑顏與驚嘆,即能實際感受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現場延燒的人氣。 早前主持過「北海十全宴」、「極北藍點」等計畫的北海藝創理事長蘇仲康,擔起2017年「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以下稱燈海節)籌劃任務,以地景藝術燈海,將屹立淡水河口逾150年的市定古蹟,結合小農文創市集、公共藝術展、暖聲音樂會等元素,展現淡水新舊兼容的面貌,以今懷想昔時滬尾城的風景。 蘇仲康 現任北海藝創理事長,猿人森活設計藝術總監。擅長經營管理、品牌規劃、網路行銷、社群行銷、空間設計、展店企劃等,近年投入策展及地方藝文推動。曾任富基漁港森活藝術嘉年華、北海十全宴、北海岸基因藝術家聯展(2015、2016)、極北藍點展覽暨文創市集等計畫主持人(2016、2017),近期更策動百藝合器美食展、高雄頂尖生活展、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暨文創市集等。 3日觀察淡水天光流轉 50米燈海對映黃昏夜色 坐擁可遠眺觀音山遼闊視野的海關碼頭,清代洋樓與兩座歷史悠久的港務倉庫,古蹟建築靜臥河岸,見證了淡水港埠時代,也暗藏策展人蘇仲康的心思,他將此次燈海節亮點「50米粉紅隧道」設置於此,民眾不僅可以看到淡水最美麗的夕陽景色,更串聯碼頭後方綠地,成為推廣公共藝術及空間美學的重要平臺。 「海關碼頭是欣賞淡水夕照最佳的私房景點,這裡眾多奧秘,唯有當地人知道!構思燈海節時,我整整三日坐在這,觀察天氣和自然光線的移轉流動,冀許不破壞原生之美。」帶領我們漫步磚道,登上猶如星河般的聯接渡橋,蘇仲康言談間盡是對土地與人文的熱愛。 通往燈區的聯接渡橋,如星河般引人前行。 前方來到大批民眾爭相拍攝的50米燈海隧道,有鑒於傳統燈飾多採用紅、綠、黃光等複雜組合,燈海節選用桃紅與白相間之LED燈,突顯簡約質感,遠觀呈現柔和淡粉色,整體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