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
●文|蔡舒湉
●圖片提供|蔣伯欣
在登山時,我們有時會看到前人留下來的足跡、或是綁在樹上的繩子。這些不知道何時留下來的種種痕跡,都是讓我們得以繼續攻頂的指標。前人留下的痕跡給予我們在朝向未知的前方時,避免迷失方向。歷史也一樣,將這些散落在各處、龐雜的資料,整理成不同的路線,化為各項成果,就是歷史書寫的職志。
藝術史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於學術上的貢獻。人們在尋找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獨特之處時,我們需要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與文化,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而我們又可以朝著哪些方向,走出自己的路?蔣伯欣認為,重新梳理後的藝術史,讓我們可以知道過往的實踐者在美術創作的貢獻。同時,歷史知識也可以給予未來的實踐者,意識到創作對於形塑文化、改變生活的可能性。如同長期耕耘臺灣藝術史的學者李欽賢曾說的,文化是地方的總體呈現,「當地方的門戶打開時,便是『地方主義』時代的來臨。」
在2019 年《新北美誌》秋季刊中,蔣伯欣曾提出以「材質、移民、空間、多元現代性」等四大關鍵來梳理美術館典藏作品。這樣的觀點如果用來思考新北市這塊充滿異質與多元的土壤中、盤根錯節的藝術史料時,它是否更能凸顯藝術史的可能性?
新北市為何不一樣?
許多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新北市創作並且生活,各種新潮與前衛的藝術活動都在這塊土地發生。雙北作為藝術文化人口的匯集之處,占了將近全國七成左右的藝術資源。而其中,新北市在國內的城市發展關係上,又屬於環繞市中心的衛星市鎮。相較於其他城市,新北市多元而異質的元素是書寫新北市藝術史時首先會面對的議題。
「與其他地方不同,新北市的高度幾乎等同全國性的高度,但又兼具北部藝術發展的地方性。」蔣伯欣說。地方藝文發展扎根之深,事件之多,層次複雜,目前光是新北市藝術家地圖上,就有413 位藝術家,而這還尚未包含逝世藝術家與年輕藝術家。然而面對新北市特殊的發展脈絡時,舊有的西方線性史觀難以將這個地方的歷史完整呈現。這時我們就需要一種更立體化、多層次的藝術史書寫方式。
「作為雙北的首都圈,新北是核心,作為首都外圍,新北又是邊陲,是臺北盆邊匯集許多原生、邊緣、實驗的藝術地帶,」蔣伯欣說,「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在這個特色上,論述此種動態式的來回移動和辯證,更能把握新北藝術史的特殊性。」
為了避免在書寫地方藝術史的時候顧此失彼,新北市藝術史的書寫就需要有多面向的思維切入,以映照其獨特性。蔣伯欣認為,新北市藝術史可以結合地方上的文化中心、藝術家紀念館等地方館舍,「以新北市立美術館作為堅守學術書寫的核心」,創造藝術史的輻射書寫系統。
在地國際化—
新北市藝術史2.0
回首臺灣的藝術發展過程,新北藝術史從清代板橋林家的流寓畫家,乃至於日殖時期啟蒙之後的現代美術脈絡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這樣的角度並不足以書寫隨著政治經濟發展而變化的當下。蔣伯欣指出,新北市所呈現的多元現代性,正好可以回應現代主義以降被遺留下來的問題。「現在是用一個新的史觀,回頭來看地方上不同藝術家如何回應現代主義,或是在追求現代藝術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不同的在地實踐。」
這些實踐的成果,同時也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的面貌,今天回頭檢視現代藝術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慢慢走出過去「懷舊的、追求歷史典故、個人傳記式」的藝術史學方法。這種多元性可以專注在現代藝術家所觸及的在地性議題,而在地性則可以提供藝術更多不同的實踐成果。
在1990 年代至2000 年初的藝術史書寫中,曾有一連串關於地方美術的論辯,其討論多半是圍繞地方與國際史觀之間的二元辯證。1990 年代臺灣美術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之爭在今天看來,也可說是締造了某種「在地國際化」的雛形。當時的臺北縣文化中心,曾作為許多國際藝術交流在「地方包圍中央」氛圍之下的藝術重鎮。「由於這一段美術發展帶有全國性的先鋒角色,可呼應同時期國際間興起的多元文化主義,自然是新北市藝術史的重要資產。」
在全球化的藝術生態中,當代藝術已逐漸擺脫國家的分別。當前更多的藝術史料,是涉及到更多旅行與文化翻譯課題的跨國駐地流動,像大型的雙年展、藝術駐村的流動、甚至是網路世界中的藝術交流等。蔣伯欣認為,地方可以在這個角度上提供豐富的人文資源跟尺度,跳脫國族藝術史僵固的框架。在重新脈絡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去辨別、重新掌握地方上與全球曾有過的共振和發展關係。從在地國際化的角度來說,「地方藝術史的重要性更重於國家藝術史。」
地方美術館
作為藝術史的堡壘
文化是讓人之所以願意留在這塊土地的根,藝術則是根植於土地上的人們所結出的果實。藝術史的書寫,即是讓果實順利生長的耕作。綜觀國內各地方美術館計畫方興未艾地展開,試圖作為各個城市的文化藝術重鎮。地方積極透過文化藝術跳躍而起,這是前所未見的,也是未來所趨,透過藝術史重新看待自己的獨特性。美術館是藝術史的學術性與正當性的堡壘,在上世紀末成立的臺灣三大公立美術館,早期都有對於臺灣藝術史的整合性書寫政策。然而,近年來我們可以從各館舍各自在典藏展與特展展示脈絡的轉變,發現各美術館試圖建立起不同的藝術史整合方法。
從這個角度思考新北市藝術史的書寫,蔣伯欣認為新北市立目前也有許多年輕藝術工作者在新北市展開不同的空間計畫。圖為位在三重、成立於2018 年底的「掀牆藝術工作室」之展場。美術館可以提出以北部地區為核心,整合現、當代藝術作為書寫途徑。新北市立美術館若作為梳理臺北盆地周圍的「盆邊藝術」學術堡壘,將有助於美術館未來在自我定位時的一種參照,無疑也是新北市美術史的一個重要資產。
新北市作為一個既核心又邊陲、充滿流動與異質的疆界,它所擁有的史料顯示這座城市在國際與在地間高互動性、多元現代性的書寫方向。不同時空下進入、移出的人、空間與事件,都需要我們用新的思考方式來看待歷史書寫。因此若我們要將新北藝術史作為梳理過去、邁向未來的途徑時,可以從在地國際化的視角切入,將更能友善完整呈現新北市的特殊性。
|蔣伯欣|
臺灣藝術史學者,歷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臺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藝術觀點ACT》主編、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臺新藝術獎決審團主席、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