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永續發展的曙光 從產地到餐桌:248農學市集×彩田農作



● 文|小令
● 攝影|布拉格


甫進248農學市集,擺設寬敞的商品區,分類簡單的各式農產,逛起來一目了然,採買時也顯得方便舒適。入店不久,店員親切招呼:「需要幫你介紹嗎?」248強調在地的社群連結,對店內駐足、猶豫不決的生面孔客人,特別關心地詢問需求。



店內另一頭,正忙碌年底的禮盒訂單,現為248農學市集的經理邱宇馨,支援店務的同時,也不忘關心在低頭研究商品的客人,只是幾句簡單話:「要幫你介紹嗎?沒關係,慢慢看。」臉上一抹真誠的微笑,如此發自內心的邀請,令人忍不住更想深入探究:彷彿一個大家庭的農學市集,是如何在高單價的成本鋼索上,堅定地走著一條屬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此時,頭戴印有「彩田」字樣的帽子的楊儒門,從容地備上一壺熱茶,模樣淡定而神情大方,有條不紊地說起自己開始接觸友善土地的故事。

農夫市集
推友善環境

  「臺灣農業最缺什麼?到現在都還是一樣的問題種出來的東西到底要賣給誰?」楊儒門表示,一直以來做農夫市集,最源頭的初衷,就是想幫助農友們推廣他們的產品。他去香港考察;研究香港作農夫市集的方式,回臺灣嘗試找地點,就在臺北忠孝東路四段248巷成立248農學市集。市集著重如何選擇農友、選擇什麼樣的種植方式,再去推廣給消費者。「我們只是希望:不要施農藥跟化肥,以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並將這些列為擇選合作農友的前提。」

  在與一、兩個市集合作後,嘗試定點開店,更在百貨設櫃。然而,喜愛潛水也熱愛土地的楊儒門,搬來臺北後,選擇在金山落地生根。「金山是適合潛水的地點,既然這個地點未來勢必時常造訪,不如就在金山從事契作水稻吧!」楊儒門笑說。隨即,倒背如流般地細數,從2015年開始至今合作的農友們、逐年增加的耕地等。「我們希望金山、萬里、石門,四十二甲的水稻田,都可以變成友善耕作。」於是,他成立了彩田友善農作,由他自己擔任執行長。



在地連結
作食農教育

  楊儒門談起近年熱門的「地方創生」,認為臺灣在一個地方要做社區,但常常跟在地居民都不認識,在地居民不曉得你的來歷,在無法取得認同的情況下表示,彩田米目前在金山、萬里有十一個社區共食;也在周邊的三所國小與一間幼兒園做食農教育、提供營養午餐等,更歡迎企業參與食農教育,如近期參與的宏碁基金會。

  楊儒門接著談到,不希望年輕人回鄉種田只是因為失戀或失意,「你要種,就要認真。」他發現很多人空有願景,執行力不足。他舉例,日本在輔導農友時,要求產區的產品是專業種植,農業學問很大,尤其需要技術。「沒有達到專業的程度,對於病蟲害,包含季節、田間管理、施肥的方式不對,結果種不好不賺錢,又要政府負責,有道理嗎?」

  「我的友善很簡單:環境好了,農友用保護環境的方式種植,消費者才會得到健康。」楊儒門認為小農市集至今遇到的瓶頸,是農友們各處頻跑市集,無法穩定把客人經營成朋友;市集淪為賺錢工具,加上宅配便利,失去面對面認識交流的機會。「所以我們請蔬食主廚馮培格老師來上料理課,分享實作的經驗,藉此拉近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除了幫助生產端的農友售出品質保證的食材,更照顧消費者回去後可以如何烹調。楊儒門強調:「在現代,要開伙才是一家人。」



享受四季之味
提倡當季食物

  邱宇馨談到,原本對於農作、農業也不甚理解,婚後跟著先生才逐漸認識,進而認真研究。因為親身的種植體驗,發現在催促下生長的農作物,差異明顯:「就是不好吃!」邱宇馨提倡吃當季作物,原因無它:「非得要到那個時間點,風味、口感、香氣才是最好最足的。」然而技術進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的各種蔬果,使消費者拋出各種令邱宇馨招架不住,甚至啼笑皆非的問題:「芭樂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為什麼沒有賣?」、「夏天想吃沙拉,為什麼沒有萵苣?」、「為什麼沒有賣橄欖油?」

  市集經理邱宇馨說:「農民只採中秋後的芭樂,因為溫差大才好吃;夏天種萵苣類的菜吃起來就是很苦,而且高溫又多蟲害,冬天才是萵苣盛產;沒有橄欖油是因為臺灣沒在種橄欖,只有苦茶油,而且苦茶油有東方橄欖油之稱,也耐高溫。至於禮盒……」邊受訪,邊煩惱訂單的她苦笑不已。



消費至上
味覺記憶的消逝

  邱宇馨有感於食物記憶的流失,單純因為消費者的飲食習慣與需求,令她驚訝不已。單一種類的青菜需求量大,菠菜與青花菜因為市場隨處可見,因而暢銷,反之沒看過的菜就不會煮。邱宇馨感嘆那些逐漸消失在老一輩記憶的少見菜種,像龍葵、川七等,都是阿嬤們以前煮蛋花湯、煮粥很好用的食材,對身體很好,但現在年輕人都不會吃、不會煮。「經濟效益跟接受度不高,農友就會捨棄,但那是珍貴的飲食回憶。」川七會被淘汰,除了只能採摘葉子食用外,還有就是消費者不支持,邱宇馨笑說:「因為滑滑的,吃起來口感奇怪。」
消費者只吃想吃的,農民就配合種植,導致一年四季毫無特色的農產品,隨處可見。失去季節感,也失去特色作物。「農夫市集或小農產品也因此變得不那麼特別了。」邱宇馨表示,為了創造市集的獨特性,籌劃自創品牌,掌握食物的全製成,「醬油」是自創商品的第一步。



從豆漿到醬油
堅持無添加

  邱宇馨說明,臺灣對豆類製品的需求量大,但中南部種植黃豆或雜糧卻滯銷,是因為價格高導致賣不出去。原本跟農民收購,想幫助銷售,製成豆漿後,消費者還是在比價。客人問其它品牌也是非基改,為什麼他們的這麼貴?「貴在我們是人工煮、人工撈泡,不用消泡劑。」邱宇馨表示成本雖然高,還是希望可以被支持。然而,豆漿的保存期限短,正煩惱還可以怎麼銷售時,認識一位在代工做醬油的施大哥,邱宇馨非常驚訝對方合作的誠意,尤其她開的條件,對方竟全答應。「他是做食品的,我是做理念的,兩者有很大衝突,食品要符合理念,一定少不了各種掙扎。」邱宇馨說,那陣子勤跑醬油廠,去看黃豆是否真的躺在陶甕裡呼吸,就怕躺在塑膠桶或不銹鋼桶;還被建議說省成本的話,不要用台糖二砂,雖然會有焦糖香氣,但太貴了,可以用甘草粉,或海藻萃取物。邱宇馨說:「我還是請他用我『看得懂的東西』添加就好。」

  醬油製好後,客人反應不佳,主要是吃不慣非化製的味道,施大哥只說:「要好吃很簡單,所有合法添加物都加下去,就好吃了。食品本來就是要穩定,好吃一定要加這些。」邱宇馨最後依然決定無添加,她認為既然要做自己的商品,就是想表達自己「原本的堅持」還是在的。

  訪問的尾聲,邱宇馨繼續回頭忙碌禮盒訂單,楊儒門則與馮培格在話家常,而248農學市集的櫃台正後方,一處開放式廚房的料理檯上,擺滿了馮培格展現小農市集積極轉型的創意料理:關於產地到餐桌的現在進行式。




248農學市集
2008年成立,推廣小農食材、友善環境的商品為主。邱宇馨為為現任經理。
彩田友善農作
2015年成立,於金山、萬里、石門一帶進行契作水稻,堅持不施農藥與肥料的耕作方式。楊儒門為現任執行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