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那一年,你所不知的清法戰爭 用史詩劇講予你聽:王榮裕




●文|春花豆腐捲
●攝影|布拉格、陳少維(金枝演社提供)


「從土地而生的草根精神,才是文化底蘊的精髓。」 ─王榮裕


內心戲到野台戲
濃烈的庶民情感

  2019年適逢滬尾之役(清法戰爭)135週年,由新北市政府主辦,新北市文化局、淡水古蹟博物館規劃系列的文化旅行、活動及展覽。其中已辦十年未曾間斷的西仔反傳說戶外劇場,地方居民想要延續傳說的盛情難卻,金枝演社和導演王榮裕再次接下重任。

  201912月中旬,我們沿著觀音山腳下的山坡路,一路往前,脫離都市塵囂遠離大馬路,經過工廠和宮廟,一路蜿蜒,正前方一棟綠色的鐵皮屋隱匿在山林深處。這裡就是「臺客第一天團」美譽的金枝演社所在地,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王榮裕。
王榮裕於1993年創立金枝演社劇團,專注於呈現這塊土地上庶民的生活面向。從草創期開始,金枝作品即不斷在歌仔戲的表演形式中找出新意,進而摸索出能恣意揮灑的「胡撇仔戲」為創作方向,最後更創作出屬於母土文化的原生歌舞劇,成為國內劇場界最獨樹一幟的當代臺灣表演美學首選團隊。

  「來自於土地,還之於土地」,正是王榮裕的信念。清瘦的他,講起話來底氣十足,作品向來由臺語演出,因為他發覺,從小到大臺語都不被鼓勵,被刻意醜化,他要發掘臺語在表演中的美與價值。王榮裕認為表演跟生活分不開,表演不該只在劇院裡,應與演出空間融合,更不希望演出只為一種階層服務,而是每個民眾都能參與或觀賞。



  金枝演社集結黃金團隊打造《戰祭1884》戶外史詩劇場,以在地素人演員參與演出的「環境劇場」形式戲劇,結合在地歷史、專業表演團體等,2008年首次演出,到2019年已是十個年頭,除了加強歷史事實的考證,更融入當時風土民情與服飾道具的講究,重現淡水獨有藝術活力與能量,復刻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記憶。西仔反傳說的演出讓百年砲聲再次迴盪,也傳到更多人的耳裡,「有很多人關心淡水的人,因為戲劇,開始研究清法戰爭,累積很多心得、挖出不少文史資料。」說到這裡,王榮裕臉上藏不住地興奮,「編劇施如芳很厲害,找到了新角色陳塔嫂,她是馬偕博士太太的養祖母,也是北臺灣第一個受洗的基督徒,開拓故事情節並增添新意。」這齣戲見證動人心魄的臺灣生命印記,也傳達和平、包容與慈愛的真諦。

  歷史,像清法戰爭淡水之役這樣有意義的事,百年來因為政府當局的漠視,只成為歷史課本裡面的簡短記載,無法深植臺灣人的心中。以前高中講到清法戰爭,都只有輕輕帶過,「劉銘傳棄守基隆,法軍旋佔領,但攻不下淡水,最後孤拔死在澎湖。」透過金枝演社的演繹,才知道其中是這麼地精采,臺灣真的有太多耐人尋味的故事被掩蓋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榮裕道:「希望藉著簡單的歷史故事,能讓大家更了解這片土地。這齣戲像是一個儀式,把記憶事件化,讓我們淡水人每年都要參與一次、每年都要記起一次;把如此冷冰冰陌生的歷史,轉變成活潑熱鬧的話題。所以《戰祭1884》不只是一齣戲,也為我們喚起共同的記憶。」



復刻細節
故事從一個商人說起

  18841885年臺灣面臨了一次嚴重的外患,這也是《戰祭1884》切入的時間點。當時法蘭西殖民帝國為了爭奪遠東的利益,竟派遣戰艦強攻基隆,遭到奮勇抵抗,後雖登陸基隆街市,但遭守軍伏擊而未能得逞。後法軍再攻淡水,臺灣守軍及鄉勇早有準備,封鎖淡水河口,孫開華將軍下令在河口填滿巨大碎石,布防水雷,並於沙崙海岸築壘據守,力阻法軍進入臺北城。於是法軍在淡水河口搶灘,與守軍反覆衝殺,法軍死傷慘重,久攻淡水不下,法軍再攻基隆,亦遭臺灣鄉勇擊退。這齣戲劇情刻劃大家熟知歷史人物,例如馬偕博士、「臺灣烏龍茶之父」約翰.陶德、孫開華將軍等人在大事件下所做的抉擇。除此,更交織平凡小人物的視角,刻劃居民、臺勇、法軍等人物在歷史事件下的心境,描繪這場波及甚廣的戰役。135年前保家衛國故事,值得後人詠歎。

  編劇在這場戲劇別具用心,選擇「臺灣烏龍茶之父」約翰.陶德這個角色作為貫串故事的說書人,他是19世紀末引進茶苗到臺灣種植的英國人,1869年載運第一批精製烏龍茶銷往紐約,大受歡迎,臺茶成為外銷大宗,在中法戰爭時期,陶德是《孖剌西報》通訊員,記錄了法軍封鎖臺灣的情形,就這樣讓臺灣跨足世界的舞臺。

  以大規模素人參與演出聞名的西仔反傳說,金枝演社用素人的情緒表達濃烈的庶民情感,舞臺上的演員原始樸質,細膩到連口氣動作的一些細微描寫,都像在解碼。王榮裕解釋:「我們的手勢是雙手合握,而非合十,這是有深意的,合握的手勢是祈禱,表示當時的淡水,是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城市。臺灣人在當時,就已經站上了國際的舞臺。這樣的榮耀感,怎麼恢復起來,怎麼再次深植於淡水人心中,甚至臺灣人的心中,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這齣戲不只要在淡水演,更要尋求機會,在臺灣巡迴演出。」

  臺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豐富文化底蘊與故事,從過去回看當代,將影響我們如何面對未來課題的選擇,王榮裕表示,《戰祭1884》不只要重現「西仔反」的在地傳奇,多方勢力角逐的複雜局勢與民情,更要讓這塊土地人民,銘記這段共同的歷史記憶。



草根精神的延續
創造歷史 書寫歷史

  《戰祭1884》這齣戲為什麼重要,王榮裕停頓了一下,娓娓道來:「大清帝國,在所有跟列強的戰爭中,都是被征服的對象,唯有臺灣淡水這一戰,把上岸的侵略勢力打敗,趕回海上去。這是一種臺灣人強韌意志的表現。」法軍侵臺,整個臺灣島都動起來,鄉紳、義軍馳援到全臺各處重要港口協防,那時候不知道法軍會攻擊哪裡?防守重兵是擺在臺南,淡水反而是倚靠義勇軍防守;那時候的淡水已經是個國際港,馬偕牧師、各國行商,都親眼見證了這一戰,都看見了臺灣人打敗法國侵略者。因而這次的劇本設計,貫串全劇的說書人,金枝選擇了一個外國商人的角色來切入,突顯這個事件跟這塊土地的國際性。

  王榮裕指出,許秀年劇中飾演「陳塔嫂」,展現堅定信仰,發揮慈愛的光輝,劇中法國水兵引爆水雷被炸昏,許秀年見狀,在敵我意識糾葛之下,還展現悲天憫人的情懷,發揮母性光輝拯救這名法國水兵,讓人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金枝演社要用屬於這個年代的方法來詮釋戰爭,為的是遠離戰爭、倡議「共生同存」歷史其實是種時間的對照,唯有與現在對望,歷史才有其意義。

  這次演出許多淡水在地居民擔任素人演員,在艱困訓練中,一步一步重現當年祖先經歷的種種,既是傳承,也再造歷史,賦予這段故事嶄新意義。素人演員這個部分是王榮裕的堅持,「我們其實一直提醒自己要延續這種草根精神,而且素人還是會參與,很多大場面都需要共同完成,有了素人或素人精神,這齣戲才會好看。」

  復刻是重新啟動某種消失記憶的複製機制。它通常代表著試圖重現某種生活方式、歷史情感或質感。藉由某種逆時間的潮流操作,返璞歸真讓絕版再現。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心裡銘刻著每一個投身其間的名字。他帶著劇團活在陽光下,也活在有日月星辰相伴的夜晚,他建構出舞臺場景,邀請大夥共同書寫歷史,只要是關於土地歷史的,關於在這裡發生的故事。他都願意做,他表示:「所有的東西如果沒有從地上來,這個東西怎麼會活得精彩?你要種一棵樹、一朵花怎麼會好看,一定是從土地出來的,文化也是一樣。」




王榮裕
金枝演社創辦人、藝術總監及編導。一個戲班裡長大的孩子。一個流浪的僧人。一個視戲劇為生命的演員。一個充滿草根性格的藝術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