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不受定義的文藝狂想 鄒駿昇的跨界人生
國際知名的「義大利波隆納國際插畫大獎」,全球每年都有上千人參與,今年臺灣入選的插畫家打破過去的紀錄,一共入圍九位風格各異的插畫家,甚是殊榮。談到波隆納,不免要提在該展擁有傑出表現的插畫家-鄒駿昇。
畫出臺灣新篇章
鄒駿昇的插畫作品,帶給人精緻、工業風、復古的感受,簡單的色彩、精緻的筆觸、複雜卻不紊亂的線條,如老式海報一般帶著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練感,寫實又奇幻抽象的風格,成熟卻也純真的童趣。
在英國讀書的時候,鄒駿昇曾拿著作品尋求教授的意見,教授問了一句「你這幅畫想表達什麼?」讓他意識到自己,或著更擴大一點的說,在臺灣,許多人擁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卻沒有一個想訴說的故事,作品因此沒有靈魂。於是他開始找尋「靈魂」,在畫了三千多張倫敦人的面孔後,鄒駿昇突然發現,他似乎從沒有好好看過人的背後,於是將焦點切換,再度繪製了幾千張人的背面,誕生了系列作品《後視》(The End),「人好像會被日常生活制約,很多東西習以為常就視而不見了,在觀看正面時,會被五官美醜所影響,但是一轉身,人的一切都變成次要的,很多事物的本質就藏匿在背後。」觀點的轉換,讓鄒駿昇看世界的角度產生變化,也開啟了對畫作的更多想像。
2011 年,鄒駿昇以《舞之羽》(Dancing
Feathers),參加該年度的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一舉奪得首獎的殊榮,同年又拿下美國3X3當代插畫展全場大獎,在國際插畫界嶄露頭角,許多人也從時期開始認識他。之後他接連在荷蘭Output國際設計比賽、美國Adobe 設計成就獎等國內外大大小小知名獎項中獲得優秀成績,成為臺灣設計與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優異的得獎經歷,讓他成為時尚品牌Gucci 首選合作的臺灣插畫家,也有與各大品牌,如RAW、Johnnie Walker、Templar 等跨界合作,用他獨到的筆觸和觀點,將品牌原有的形象概念拆分解構,在其中添加新的意象,給品牌帶來不同的想像空間。
跨足策展界 迸出新觀點
鄒駿昇是少數在執行平面繪畫工作的同時又能跨足空間設計的創作者,2016 年首次在臺灣參與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國際設計大展」的策展規劃。2017 年,受到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郝明義先生的邀請,鄒駿昇負責執行波隆納臺灣館的策展計畫,過去的他只要到波隆納參展或觀展,都會在臺灣館駐足停留,他形容「那裡就像是個讓人安心的補給站」。此展同時也是讓臺灣創作被國際看見的重要平臺。提升臺灣館的形象,進而幫助大家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給了鄒駿昇最強而有力的使命感,他以自身參展多次的經驗為基礎,將展覽定調為「臺灣繪本美術館」,因此有了「Taiwan! Museum of the Fantastic」誕生。
今年適逢波隆納插畫展30周年,臺北國際書展於世貿三館推出「臺灣波隆納30 主題館」,由鄒駿昇擔綱創意總監的吉日設計參與籌辦,邀請13 位創作者進行12 場演講活動,分享他們的創作與生活。在與讀者面對面接觸的同時,也提供一個創作者們能夠彼此交流的平臺。
從插畫設計跨足到策展,鄒駿昇開始學會用不一樣的角度審視作品,「身為創作者時,只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好就好,偶而也會抱怨主辦單位怎麼沒有把事情做得更好。但當自己成為主辦方時,變成要去思考,如何讓更多創作者可以在這個重要的國際舞臺被看見,必須從各項考量中做出取捨。現在的我既是創作者,也擔任過策展人,就能同時體會兩方人的困境與期待。」以整體企畫的角度切入,策劃如何將作品的概念完整陳列,確保能夠呈現出創作者希望表達的理念,換位思考讓鄒駿昇的觀點更為多元,也更能顧及到所有人的需求。
(上圖) 2017 臺灣繪本圖書館
(上圖)2019波隆那臺灣館-山裡的圖書館
從策展看臺灣藝文領域困境
談論到書展籌辦過程,鄒駿昇表示,展覽的本質是廠商與繪圖者之間的版權交易,雖然這幾年臺灣館的展覽形象比過往更提升了,但是出版社是否因此更順利地將作品推向國際?插畫主題牆所推薦的藝術家是否能被伯樂看見而促成國際出版機會?這些都是他在策劃臺灣館時內心裡的疑惑,也是臺灣館在定位上一直存在的問題。
一路走來,波隆納插畫展在鄒駿昇的創作生涯裡佔有不小的地位,從2011 年首次獲獎大放異彩,到如今成為波隆納臺灣館策展人,他認為自己十分幸運,能夠獲得大眾肯定。鄒駿昇坦言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機會。從這幾年插畫家入圍波隆那的人數屢創新高的紀錄來看,其實臺灣不乏插畫創作人才,但是從入圍之後再進一步地將作品出版,事情就變得複雜許多,更不用說以此為業。這些挑戰,鄒駿昇也是在接觸繪本後,才感受到這個產業的先天特質和困難所在。「不可否認的是,內容永遠是展覽最核心的部分,我們需要有更多好作品的加入,但是當我們一直鼓勵年輕人投入繪本市場時,臺灣是否有提完整的繪本養成計畫?」鄒駿昇認為,必須先正視美感、藝文的教育,將根基深入扎穩,之後才能好好地談論關於藝術家的養成。
文︱黃芝維 圖片提供︱鄒駿昇
文︱黃芝維 圖片提供︱鄒駿昇
⃟ 完整內容 請見 《新北市文化》季刊32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