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共噪時代 修復社會的雙向告白│DJ朱玉娟的廣播簡史
過去獲獎不斷的朱玉娟,當年立志成為廣播人的心願早已實現,2018 年九月底,再度榮獲第五十三屆廣播金鐘獎的肯定,以「青年轉動全球」勇奪企劃編撰獎。
朱玉娟
教育電臺主持人,新聞記者起家,後轉往電臺服務,擔任節目主持人,迄今榮獲各式獎項,包括:100年社會關懷節目獎、102年卓越新聞獎、103年廣播金鐘獎、105年廣播桂冠獎、107年廣播金鐘獎。期待透過廣播主持,肩負起媒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藉由傳播知識與資訊,賦予聽眾生活與知識的力量。
|
朱玉娟指出,從小沒有字正腔圓的說話習慣,為了一圓DJ夢,從國中起便努力爭取各種演講比賽,大學亦修習新聞系,對她而言,每天努力地讀報紙、矯正發音、訓練聲音表情,學習電視臺主播的口條,只為有朝一日如願成為廣播人。
回憶起當年剛入行時,由於新人經驗不足,初試啼聲卻是糗事不斷,朱玉娟笑談當年訪問立法委員的青春往事,談起對廣播的機器操作還不熟練,「1、2、3⋯⋯喂、喂、喂」試了老半天,渾然不知剛剛的試音,竟然都播了出去!當時,立法委員目瞪口呆地望著她,朱玉娟還一度以為麥克風還在試音階段,等到發現早就為時已晚。
談起新人時期啼笑皆非的糗事,卻也是累積實戰經驗的重要養份。經過兩年在臺北電臺做新聞節目的實戰經驗。1995年,朱玉娟轉戰警廣當記者,一待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的新聞採訪經驗,使她學到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對邏輯思考及臨場反應能力的增強有很大幫助,從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來驗證、剖析事件、提供完整的新聞見解,將近五千天的採訪點滴,更轉化為進步成長的動力。
然而,忙碌的採訪工作之餘,朱玉娟發現無法更進一步思考新聞背後的原因,這份無法發揮媒體社會影響力的無力感,也奠定未來再度回到夢想的初衷,期盼透過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影響力,不只帶著聽眾前往事件現場,更能深度發揮研究精神,藉此彙整各方的意見,提出中立客觀、具有建設性的觀點。於是,她毅然揮別十三年的記者生涯,轉至教育電臺服務,一圓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兒時夢想。
轉型圓夢 舞臺更寬廣
當年DJ夢期盼陪聽眾聊天、播放音樂,這兩種是她最初想當廣播主持人的節目類型,不過,每當節目播出後,快節奏說話的習慣,卻時常引發部落格中兩派聽眾的熱烈回應。有人認為速度適中,也有人認為語速過快、搭配音樂顯得不協調,由於討論相當熱烈,讓她重新反省說話的速度以及節目的調性,才發現,過去多年紮實的新聞訓練,無形中,讓她與純音樂節目的DJ之間的差異逐漸浮顯;一身快節奏的說話風格,令她重新思考圓夢的初衷,
她發現,自己其實更適合兼具理性及教育意義的談話性節目,深度探討不同的社會現象,轉型主持社會關懷、社教節目、職場節目,漸漸找到適合自己的主持風格與節目調性。
轉型以後,朱玉娟也漸漸發展出知性的個人特色,從過去的DJ夢躍升為引領聽眾關懷社會的心靈導師。默默堅守工作崗位的她,經常收到聽眾的鼓勵,即使看不見對方,但是那一封封的來信、或從電話另一頭傳來的支持,總是令她備感溫暖。每天在錄音室中,周而復始地展開忙碌的訪談、剪接、配樂⋯⋯等錄音工作,往往只要一句肯定,這些疲累立刻拋到九宵雲外。
這些看似無形、實則激勵人心的期許,更是一路鼓舞她努力在廣播路上堅持下去的強大動力,支持她一路從社會關懷到職場節目,融合十五年在新聞工作的採訪經驗,不但實現圓夢的初衷,更發揮媒體的力量,傳遞自身的影響力。
蓄積多年的採訪經驗,朱玉娟走出錄音室做訪問,探討不少社會現象與議題,深入不易吸引媒體目光的基層,憑著這股熱忱,歷年來陸續獲得不少獎項的肯定,諸如社會關懷節目及節目主持人獎、卓越新聞獎、社會光明面報導獎及廣播桂冠獎等多項殊榮,今年再度以「青年轉動全球」節目,榮獲象徵廣播界最高榮譽的廣播金鐘獎──企劃編撰獎。
多次角逐金鐘獎,談起準備的心路歷程,她大多從社會上值得關注的現象,或身邊的人可能面臨的問題來發現,包括像臺灣高齡化社會來臨,所引發的獨居長者問題、精神障礙者被汙名化、網路成癮現象、探討少年犯罪問題⋯⋯等,勇於挖掘社會角落看不見的真實故事,深入至個案及相關單位了解現況,進而提出可行性高的解決方案,喚醒全民改以不一樣的思維,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些身處在社會邊緣的族群。
|
走出錄音室 期盼發揮影響力
她發現,每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都不是單一元素所構成,而是一連串的多重原因組成,就像盤根交錯的樹根,可說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以少年犯罪問題來說,有很多青年的犯罪主因,並不是真正的品行出了問題,也不是家長疏於管教,而是家庭功能不健全,因此,造成孩子的行為偏差。
至於精神障礙者,則經常被汙名化,造成工作、求學、生活上的困境,照顧精障者的家人也往往因為社會排擠的眼光,長期下來造成身心俱疲,照顧者的情緒壓力沒有出口,壓抑久了連帶引發憂鬱症,隨著惡性循環又苦無解決對策,值得社會給予一定程度的包容,才能有喘息的空間。
網路成癮事件的構思,則源自於轟動一時的鄭捷事件,當時引發社會高度輿論,然而,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電競選手利用網路而榮獲世界冠軍的例子並非少見,那麼,網路究竟是扮演助力或阻力,才會造成兩極化的人生結局呢?實際上,網路成癮真正的問題背後,應探討的是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哪一個環節出現了缺失,經過深入挖掘後,找到網路成癮的關鍵、預防以及解決之道。
臺灣高齡化社會來臨,相繼引發對於獨居長者問題的探討,朱玉娟前往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殯儀館,訪問禮儀志工,探討面對死亡的議題;並從理財及社交的角度,深度討論獨居長者的暮年心境,以及規劃圓滿晚年生活的方法。這些行動過去陸續獲得不少獎項的稱許,今年再度榮獲廣播金鐘獎的肯定,可謂實至名歸。
朱玉娟(左)榮獲105年廣播桂冠獎。 |
第六度奪獎 提攜後輩受肯定
107年廣播金鐘獎揭曉,朱玉娟跟兩位後輩以「青年轉動全球節目」獲得了企劃編撰獎,不同於過去所得獎項,這次獲獎,是對她經驗傳承的一大肯定。原本「青年轉動全球」是朱玉娟主持的節目,但是,2017年初,她卻大力推薦年輕人接手,其實在廣播界,熱愛廣播的人大多會一直在廣播界主持下去,但她反其道而行,不吝提攜後進,箇中關鍵,即是發現廣播界正面臨的生存危機。
數位時代,網路顛覆了閱聽人取得資訊的平臺,傳統媒體也受到衝擊,聽眾人數的老化與下降,對廣播業的未來影響甚鉅,影響之一即是原本不高的薪資,變得更沒有競爭力,造成年輕人流動率高,廣播人才斷層嚴重的隱憂。
有鑑於此,朱玉娟認為培養新血才是當務之急,加上教育電臺本負有廣播教育責任,她屬於編制內人員,自然義不容辭,擔負起經驗傳承之責。所以她與兩位接手節目的後輩,從企劃節目到製播節目,均有嚴謹的流程控管,希望能幫助新人找到自信、學會製播優質節目的know how。
憑著多年的實戰經驗,她不藏私地傾囊相授,協助新人度過以往面對的各種障礙,建立宛如師徒般的深厚情誼,憑著大家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終於獲得少年節目獎入圍及企劃編撰獎的得獎肯定。
「很多人認為廣播是日落西山的產業,但我的看法不同。」談到廣播的未來,朱玉娟自信地說,廣播還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因為透過聲音的穿透力,往往比眼耳並用的感官刺激更深植人心。
獲獎之後,使她深感責任越來越重,因為,即使傳播科技日新月異,收音機裡傳來的溫暖話語,仍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主持人的一席話,不但為聽眾帶來希望,更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進而真正發揮節目的影響力。尤其知識經濟時代,「學習」是不被淘汰的關鍵。網路資訊取得雖然方便,但是必須仰賴視覺、聽覺等感官一同欣賞,然而廣播卻能同步進行其他事情,長久以來,它所扮演陪伴聽眾的功能,至今依然無可取代。再者,廣播透過聲音傳進耳裡的震撼力,往往帶給聽眾更多的心靈觸動,即使其他新興媒體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廣播仍然保有競爭力。
所以,年輕人如果喜歡廣播,應該給自己預留在廣播界學習的機會,或許有一天也能站上金鐘盛會的舞臺。對廣播有興趣的年輕人,朱玉娟建議要「持續接觸」、「模仿學習」、「找機會」。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多聽不同類型的節目,可以學得主持語調、問話技巧、氛圍營造及風格定位。且由於廣播只有聲音,必須口齒清晰,因此需透過錄音再重覆收聽的練習,藉此訓練腔調跟口調。
過往大家強調廣播人必須字正腔圓的條件,在個人特色被彰顯的現代,並非必備元素,反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抓住受眾的耳朵才至關重要。想進廣播圈的人,不妨從訓練自己開始。當然持續聽廣播,有時也會聽到徵才的訊息,先進入廣播圈再找機會,或者大學生透過進電臺實習來與電臺建立關係,都是入行的好方法。
第六度拿獎的朱玉娟(右1),此次以企劃編撰獎得到評審肯定。 |
把事情做好 累積成功的資本
由於主持「教育Talk Bar」職涯教育節目,朱玉娟特別關心年輕人的職涯規劃。「我看到很多成功的年輕人,擁有的共同特質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便不計投資報酬的努力,因為熱愛,所以不會計較花了多少時間成本,只要把事情做好,在過程中的累積,都是未來的成功資本。」
所以她也鼓勵年輕人,就算一時找不到自己的興趣,也要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因為每個行業間的能力其實都相通,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的態度等等,不管到哪都會用到。
在市場的競爭中,大家都想為自家的商品找到藍海;在就業市場中,何嘗不是如此!想要被看見,不是要補強缺點,而是要放大優點,才能發展出自我特色。朱玉娟期勉在職場中的年輕人,不但要找到天賦與專長,更要抱持為自己工作的心態,如此一來,即使工作比別人多做一點,也不會感到委屈,只要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就不容易被低薪環境左右,也能擁有工作的續航力。
如今主持職場節目「教育Talk Bar」及「職來職往」的朱玉娟,不但能深入了解最新職場趨勢,更能發現新興行業的甘苦,同時為大家在職場上的困擾找到解方。她強調:「廣播節目主持人其實不是節目的主角,而是穿針引線的人,透過聲音與資訊的傳遞,讓聽眾獲得生活與知識的力量!」她以身為廣播人為榮,期許自己回應聽眾需索的同時,也能肩負起媒體導正社會的責任。
文字/江羚瑜 圖片提供/朱玉娟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