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山水長廊 剪不斷的歷史脈絡│夏聖禮的文史探尋
清風和煦,綠葉依依,放學後,學生們魚貫行經馬公友誼公園,
一旁寧靜的新店文史館,靜靜訴說著風華獨具的新店地方歷史。
走入馬公友誼公園,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座迷你吊橋,吊橋對面則是一棟具有文化氣息的展覽館。新店文史館多年舉辦地方文史展覽及活動,長期培訓導覽志工,服務民眾,帶動社區自覺意識,深化地方情感。這蛻變自曾經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節目「街頭巷尾」,新店文史館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過。
邱承宗
1954年出生的邱承宗,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回臺後創辦「紅蕃茄」出版社。從雜誌美術編輯起家,再赴日學習商業攝影,最後經營出版社。雖然從小就開始拿起畫筆,但直至不惑之年,才完成第一本繪本著作,成為專職的創作者。創作過程中強調主動觀察的重要性,多看多停留五分鐘,就能有更細緻更意外的收穫。
「你住哪裡?」甫見面,夏聖禮幾乎反射性的詢問,接著隨手就開始解說新店一些概括的歷史源流。
「歷史他不是只是課本上一些圖片文字,而是人們活在這個土地上而留傳的一些故事,我對這很有興趣,就想說透過影像來了解地方。」帶點儒雅氣質、卻又親切有如鄰居,夏聖禮的眼神透露著一股少見的堅毅。長年經營地方文史工作的他,對於人對地方的認識有多少,近乎打從心底根深蒂固地關心。身為高雄人,卻落地生根成為新店文史工作者,在這充滿挫折的十多年發展歷程中,夏聖禮可說一往情深。
強大的創作能量
在有機互動下,「街頭巷尾」竟成為「大新店民主」製作集數最多、最受好評的節目,並連續三年獲得新聞局有線電視教育文化類金視獎,1999年另獲得最佳剪輯獎,2001年再獲得新聞局社會建設獎。夏聖禮以豐沛的能量源源不絕地投入社區工作,在強大的驅動力投入之下,「街頭巷尾」節目所帶來的影響逐漸發酵。
然而在此同時,整體政策的牽動也使得電視傳播製作環境改變。2000年開始,「大新店民主」電視臺由於不堪長期虧損而進行併購,放棄原本民主台的立場,轉向資金經營導向。自此之後,製作地方文史節目的社區主義理念開始受到業績壓力的影響,必須選擇較低成本的方式製作節目以博取利潤。感受到電視工作和文史工作的衝突,夏聖禮於是被迫離開電視臺,投入地方文史工作。離開電視臺之後,夏聖禮籌拍了龜山水力發電所紀錄片。
1905年完工的龜山水力發電所是臺灣水力發電的發軔,點亮了臺北城內第一盞街燈,曾經是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最主要的電力供應單位,代表著臺灣進入現代化與科技化的時代。龜山發電所於1924年因新店溪水患重創,墊高地基重建,直到1941年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竣工,龜山發電所便於1943年撤廢,功成身退走入歷史。1968年臺灣電力公司以無業務價值,將龜山發電所廠房標售。多年前地主有意出售,卻因為位於臺北水源保護區,無法開發,因此荒廢。夏聖禮以四年的時間用鏡頭留下歷史紀錄,還遠赴日本,探訪土倉家族後代;又說服地主將電廠提供為古蹟,並申請指定為古蹟,然因龜山發電所是空的荒廢建築,所以只能登錄為歷史建築。如今龜山發電所已經倒塌,獨留紀錄片讓後人追憶。
一旁寧靜的新店文史館,靜靜訴說著風華獨具的新店地方歷史。
走入馬公友誼公園,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座迷你吊橋,吊橋對面則是一棟具有文化氣息的展覽館。新店文史館多年舉辦地方文史展覽及活動,長期培訓導覽志工,服務民眾,帶動社區自覺意識,深化地方情感。這蛻變自曾經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節目「街頭巷尾」,新店文史館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過。
邱承宗
1954年出生的邱承宗,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回臺後創辦「紅蕃茄」出版社。從雜誌美術編輯起家,再赴日學習商業攝影,最後經營出版社。雖然從小就開始拿起畫筆,但直至不惑之年,才完成第一本繪本著作,成為專職的創作者。創作過程中強調主動觀察的重要性,多看多停留五分鐘,就能有更細緻更意外的收穫。
「你住哪裡?」甫見面,夏聖禮幾乎反射性的詢問,接著隨手就開始解說新店一些概括的歷史源流。
「歷史他不是只是課本上一些圖片文字,而是人們活在這個土地上而留傳的一些故事,我對這很有興趣,就想說透過影像來了解地方。」帶點儒雅氣質、卻又親切有如鄰居,夏聖禮的眼神透露著一股少見的堅毅。長年經營地方文史工作的他,對於人對地方的認識有多少,近乎打從心底根深蒂固地關心。身為高雄人,卻落地生根成為新店文史工作者,在這充滿挫折的十多年發展歷程中,夏聖禮可說一往情深。
聚積能量 電視傳播之路
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後,夏聖禮投入傳播電視工作,從企劃、審編、組長、一路做到副主任,當時在光啟社做了快十年,之後才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經理。早期的電視節目運作是由光啟社製作,再賣給三臺和公共電視審查,當時的做法是節目購買後先錄存檔,做庫存,而非立即播放。因此長期以來製作的節目無法獲得立即性的回饋,即便播出,也只能看到所謂的收視率。當時收視率盛行,所有的回饋僅止於數字,無法得知觀眾的具體反應,極便想要改善也無從下手,更不用說了解節目口碑如何了。長期以來,依靠收視率評斷節目製作品質帶給夏聖禮一種空虛的感覺,他只能配合節目企劃製作節目,並揣測電視臺的喜好。
這樣的境況持續好幾年,直到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後,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翻轉。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成立於1993年,成立之初是為了破壞國民黨長期對媒體的壟斷。不過,經營初期並不像其他以民主為宗旨的電臺,專以播放議會問政或街頭運動的影像為宣揚民主的手段,而是先著手製作地方文史節目。
1996年起,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開始錄製地方文史節目「街頭巷尾」。製作初期,節目內容較淺顯,多以風景介紹和地方產業與生活為主要內容,之後才漸次加入地方家族故事,此時「街頭巷尾」開始獲得了大量關注,節目播出的隔天可能就有觀眾打電話來反應:「你把人家名字搞錯了!」連在路上騎腳踏車也會有人跑來打招呼,還會有人跑來告訴夏聖禮一些區域事件,企圖發掘節目主題。這些地方上跟民眾的親密互動,漸漸提高了夏聖禮對這塊土地的興趣。
為進一步了解新店地區的歷史發展,1998年夏聖禮找了拳山堡的文史工作者李順仁為節目企劃和製作人員上課,為期三個月聽課的結果,開展了夏聖禮對文史工作的認識與熱情,開始投入地方文史的紀錄與保存,也重新省思地方節目製作的敘事角度與表現方式。自此之後,「街頭巷尾」除了地方風景、活動之外,也開始朝新店地區深層的人文題材發展。
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後,夏聖禮投入傳播電視工作,從企劃、審編、組長、一路做到副主任,當時在光啟社做了快十年,之後才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經理。早期的電視節目運作是由光啟社製作,再賣給三臺和公共電視審查,當時的做法是節目購買後先錄存檔,做庫存,而非立即播放。因此長期以來製作的節目無法獲得立即性的回饋,即便播出,也只能看到所謂的收視率。當時收視率盛行,所有的回饋僅止於數字,無法得知觀眾的具體反應,極便想要改善也無從下手,更不用說了解節目口碑如何了。長期以來,依靠收視率評斷節目製作品質帶給夏聖禮一種空虛的感覺,他只能配合節目企劃製作節目,並揣測電視臺的喜好。
這樣的境況持續好幾年,直到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後,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翻轉。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成立於1993年,成立之初是為了破壞國民黨長期對媒體的壟斷。不過,經營初期並不像其他以民主為宗旨的電臺,專以播放議會問政或街頭運動的影像為宣揚民主的手段,而是先著手製作地方文史節目。
1996年起,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開始錄製地方文史節目「街頭巷尾」。製作初期,節目內容較淺顯,多以風景介紹和地方產業與生活為主要內容,之後才漸次加入地方家族故事,此時「街頭巷尾」開始獲得了大量關注,節目播出的隔天可能就有觀眾打電話來反應:「你把人家名字搞錯了!」連在路上騎腳踏車也會有人跑來打招呼,還會有人跑來告訴夏聖禮一些區域事件,企圖發掘節目主題。這些地方上跟民眾的親密互動,漸漸提高了夏聖禮對這塊土地的興趣。
為進一步了解新店地區的歷史發展,1998年夏聖禮找了拳山堡的文史工作者李順仁為節目企劃和製作人員上課,為期三個月聽課的結果,開展了夏聖禮對文史工作的認識與熱情,開始投入地方文史的紀錄與保存,也重新省思地方節目製作的敘事角度與表現方式。自此之後,「街頭巷尾」除了地方風景、活動之外,也開始朝新店地區深層的人文題材發展。
|
在有機互動下,「街頭巷尾」竟成為「大新店民主」製作集數最多、最受好評的節目,並連續三年獲得新聞局有線電視教育文化類金視獎,1999年另獲得最佳剪輯獎,2001年再獲得新聞局社會建設獎。夏聖禮以豐沛的能量源源不絕地投入社區工作,在強大的驅動力投入之下,「街頭巷尾」節目所帶來的影響逐漸發酵。
然而在此同時,整體政策的牽動也使得電視傳播製作環境改變。2000年開始,「大新店民主」電視臺由於不堪長期虧損而進行併購,放棄原本民主台的立場,轉向資金經營導向。自此之後,製作地方文史節目的社區主義理念開始受到業績壓力的影響,必須選擇較低成本的方式製作節目以博取利潤。感受到電視工作和文史工作的衝突,夏聖禮於是被迫離開電視臺,投入地方文史工作。離開電視臺之後,夏聖禮籌拍了龜山水力發電所紀錄片。
1905年完工的龜山水力發電所是臺灣水力發電的發軔,點亮了臺北城內第一盞街燈,曾經是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最主要的電力供應單位,代表著臺灣進入現代化與科技化的時代。龜山發電所於1924年因新店溪水患重創,墊高地基重建,直到1941年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竣工,龜山發電所便於1943年撤廢,功成身退走入歷史。1968年臺灣電力公司以無業務價值,將龜山發電所廠房標售。多年前地主有意出售,卻因為位於臺北水源保護區,無法開發,因此荒廢。夏聖禮以四年的時間用鏡頭留下歷史紀錄,還遠赴日本,探訪土倉家族後代;又說服地主將電廠提供為古蹟,並申請指定為古蹟,然因龜山發電所是空的荒廢建築,所以只能登錄為歷史建築。如今龜山發電所已經倒塌,獨留紀錄片讓後人追憶。
1905年,龜山發電所成為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所,開啟了臺灣電力供應歷史。 |
勇往直前 聚沙成塔
企圖心強大的夏聖禮,除了自己拍攝紀錄片,也長期舉辦臺灣地方志音像紀錄影展,並籌辦紀錄片培訓課程,持續不懈地提攜後進。在沒有資金後援的情況下,新店文史學會並不寬裕,必須時時撙節用度,然而這些並沒有澆熄夏聖禮前進的力量。從2003年出版《咱兜在十四張》開始,夏聖禮以驚人的創作能量,以每年一本書的效率接連著出版地方文史著作,並創辦街頭報,從2001年到2010年共出版了242期,所有努力的目標都是為新店地方的歷史故事留下紀錄,創造廣大迴響,啟迪社區營造的自主意識。夏聖禮為新店地方付出寶貴的青春,持續以影音記錄地方,不間斷的努力逐漸在地方上擴大了影響力。
當時新店市公所在招集相關的史料研究和蒐集作業,並在現在位於新店民族路,以前稱作新店市立圖書館之處,開闢了一間地方史料的展示館,原址現在已改為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江陵派出所。這間史料展示館著重呈現瑠公圳方面的史料,然而推廣工作做得並不透徹,知名度不高。
一直到2 0 0 2年,透過許多市民代表的努力,向文建會申請了一筆專款,成立新店市文獻史料館,也就是現在的新店文史館。文建會當時正計畫發展臺灣各地的文化館,在此風潮下,新店成立了全臺首座地方文化館,可說是引領風騷。館內展示的文物,則透過市民代表、鄰長里長、或由新店地方行政機關退休人員向民眾募集,完全不經由購買或租用。有趣的是,直到2003年開幕,這些全數由居民提供的文物,都是「借」來的,文物的所有人家族後代也無人前來主張收回,就這樣一直放到了現在。文物來自於地方鄉親熱烈地提供,這和一般博物館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展件中,以近代的文物較多,其中比較珍貴的地契、證件、文書,就需要透過恆溫恆濕系統來妥善保存。文史館的文物整理目前進行到三分之一,整理出近二百五十種展件。開幕至今的十五年間,特展一年規劃一次換展,今年呈現的是「新店地名故事館」。
從2003年到2014年,新店文史館都是透過新北市立圖書館來運作,包含營運、推廣、行政、和教育工作。2014年的時候,當時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唐連成(現任桃園文化局副局長)和議員陳儀君向夏聖禮表達希望將新店文史館委外經營的想法,因此夏聖禮以新北市文史學會(改制後更名)之名標下了文史館的經營案,從2015年承接到現在。
緣碑拓印。緣碑的發現是一偶然事件。 |
故事之路 從未停歇
在多年的田野踏查中,其中兩項最令人深刻的事件,其一是緣碑,其二是屈尺道碣。八年前志工在田野調查的時候,到一家姓林的人家去訪查,這家人招待志工泡茶之餘,有人提到這張泡茶的石板桌下好像有字。志工趕緊把石桌翻過來一看,發現竟然清楚刻著「緣碑」二字。原來這是道光十五年的修路碑。當年直潭人前往灣潭的路途困難,直潭庄捐錢修築通往灣潭的路,立「緣碑」意指以此路與地方結緣之意,碑上所記載多為直潭墾戶及佃眾,這些內容都和契字史料相合,足見與「直潭」早期開發有著密切關係。「緣碑」的出現,是新店移墾史上的重大發現,深具文化資產及文史研究之價值。
「屈尺道碣」則見證早期自新店深入烏來山區發展的歷史,記錄日治初期的撫綏原住民政策。早期由新店入山前往屈尺,須先度船到灣潭,再由灣潭頂埔渡船到小粗坑,循山路上到伸丈坂,再下屈尺。清代先民須依循這條崎嶇的古道入山,原住民、外國人、日時代的軍隊和日本人皆是如此。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三月,中村清雄大尉帶領守新店的步兵第一中隊工兵,和當地人一起將原本的小路開鑿成一條可供車馬通行的平坦大道,即「屈尺道」。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屈尺道碣」,幾乎是日治時期在文山地區留下的最早碑碣。
2015年4月16日夏聖禮與其文史團隊,在新店市灣潭地方鄰長的帶領下,在一處陳姓民宅的後方找到了這塊刻在山壁上的「摩厓石刻」,當時心情十分興奮,週遭的人也不時發出讚嘆聲。然而,由於過去陳老先生在世時曾經聽過石碑附近有軍隊行軍的吆喝聲,懷疑日治時期的石碑有所不祥,因此用水泥塗佈於碑文上,這件事過後不久,陳老先生就過世了,陳家人也因此對這塊石碑更加忌諱。發現石碑之後,經過陳家人同意,夏聖禮請雕塑家廖飛熊將石碑上的水泥敲落。過了三天,怪事發生了,陳家倉庫發生了無名火,將山邊的石壁燒成黑灰色。後來再去看的時候,石碑不但燒得焦黑,還有多次鑿毀的痕跡,石碑已全然損毀,和陳家人的溝通則無法取得共識。這些事情,都令夏聖禮不斷反思,並不是所有市井小民都情願家附近有古蹟,更應該重視發現古蹟後的溝通機制和積極作為。
總是謙遜地稱自己還在學習,夏聖禮的踏查之路至今還未結束。在這唯利是圖、講求速成的時代潮流中,夏聖禮總是有著深刻的好奇心,對於史料文獻的運用有著過人的講究,以他不同凡響的用心,無論是發起新北市文史學會、抑或是舉辦全國性的台灣地方誌影展,在資金窘迫之中,夏聖禮左手扛著攝影機、右手拿筆,以千山萬水我獨行之姿,經營著他的文史工作之路,以活潑的街頭巷尾故事,凝聚起新店的居民,興建了新店地方文化據點並經營十多年,以外來者之姿,成為社區的向心力的領導者。
文字/盧怡妗 圖片提供/夏聖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