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NO.30│掌中育樂的真諦│「真快樂掌中劇團」創辦人江賜美女士

圖片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江賜美,是國內布袋戲的文化瑰寶。從十六歲接觸布袋戲、到後來創辦「真快樂掌中劇團」,江賜美縱橫臺灣布袋戲界近七十年的演藝生涯,幾乎沒有間斷的演出歷程,也在臺灣布袋戲發展史中,增添不同的人文特色。從野臺廟會、內臺戲院、江湖賣藥到公部門邀演公演,江賜美見證了臺灣近代布袋戲的興衰起伏,是臺灣布袋戲界裡特殊且不凡的女主演。 「我希望布袋戲不只能讓我感到快樂,也能讓看戲的人得到滿足。」江賜美說道,自己一開始學習布袋戲時並非那麼快樂,反而是含著眼淚演練,後來才逐漸得心應手,從中感到樂趣,進而練就爐火純青的掌中技能。十六歲從事布袋戲藝術迄今,不曾拜過正式的名師,也不是知名劇團之後,而是以女主演的身分,努力在以男性為主的布袋戲界打拼,創造不平凡的舞臺人生,更將掌中藝術賦予不同的面貌,表演上不輸鬚眉,藝術成就上自成風格,豪情處不遜男子氣概,而委婉處更見女子的細密心思,唱、唸、道、白與掌中技藝,與臺灣同輩演師競技稱雄。也正因為這樣,她才將自己的劇團團名取做「真快樂」,希望把這種快樂傳遞給更多人。 「當年一般學布袋戲的大部分是男子,但她一個女子卻要學布袋戲,難免感到孤單。」江賜美說道,憑個人的天份與毅力,她學會了五音分明的口音及一手絕妙的掌上技藝。布袋戲口白中,最重要的是每個角色出場的「定場詩」(又稱「四唸白」),藉由四唸白道出角色的身分與目前的心境。 布袋戲的口白基本上可分為「五音」,指五種行當——生、旦、淨、末、丑——的聲音表現,不僅創造出布袋戲的生命力,推動劇情的節奏與發展,並說明戲劇動作的前因後果,清楚描述戲劇氛圍與內心情境,以補布袋戲擬人而不似人的短處。江賜美的不懈與努力,也讓她在2010年,登錄為新北市政府布袋戲傳統藝術保存者,蔚為國內傳統戲曲的珍貴女力。 為了傳承布袋戲傳統,江賜美也與兒孫三代通力合作,共同為臺灣布袋戲延續而努力,遞交出優秀成績。近年來,「真快樂掌中劇團」更精心策畫小朋友熟知劇目,在現代劇場專業領導下,激發小朋友的興趣,並以趣味對白,打破語言隔閡,培養傳統藝術的種子。 2018年,「真快樂掌中劇團」更代表臺灣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將布袋戲表演藝術,推展至國際重要舞臺。同年,劇團更以《孟婆.湯》榮獲第二十九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江賜美不僅精於布袋戲掌中技藝,更不斷致力於推廣布袋...

NO.30│西洋經典的京劇演繹│「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

圖片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辦人吳興國先生,是這次新北文藝獎的得獎者。年僅十一歲的他進入復興劇校後,隨即接受嚴格的舞生訓練;大學期間,在雲門舞集缺乏男舞者的情況下受邀加入,見證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舞團的誕生。 「雲門舞集帶給我許多知識上的啟發,讓我開始了解西方戲曲的重要性。」吳興國說道。在雲門草創的時候,他和所有團員一起經歷了創團的艱辛,雲門的經驗砥礪了吳興國未來創團的勇氣。「凡是在雲門舞集的團員,不僅要練舞,更重要的是,舞團會希望你在內在的精神修養上有更多的累積。」吳興國說道,在雲門舞集的這段期間,他不僅學習到舞臺相關的知識,也開始摸索傳統戲曲和現代舞結合的可能性。 畢業之後,吳興國轉往陸光國劇隊服兵役,這段看似平凡的軍旅生涯,卻深深地影響了他。「我在陸光國劇隊時,認識了改變我一生的京劇老師——周正榮先生。」吳興國回憶道:「周老師讓我看見職場最前線的奮鬥者,也讓我決定在傳統京劇中更深入的挖掘。」儘管違背了當初和雲門的承諾,他還是決定從傳統京劇出發,自立門戶。1986年,在吳興國的帶領之下,一群傳統戲曲演員開始認真思索傳統戲曲與當代劇場的接軌,成立了「當代傳奇劇場」,開始了不同凡響的築夢之路。 1986年,吳興國改編莎士比亞名作《馬克白》,成為後來家喻戶曉的《慾望城國》。《慾望城國》將傳統京戲的唱、唸、作、打,融入西方經典,成功顛覆觀眾對京劇既有的認知,締造全新的東方劇場美學。《慾望城國》取得成功之後,「當代傳奇劇場」又持續改編希臘悲劇、莎士比亞、貝克特與契訶夫經典的戲劇作品,成為傳統戲曲藝術發展與創新的掌旗「先鋒」人物。 創團以來,當代傳奇劇場年年應邀赴國外演出,足跡遍及二十國五十城。2010年起,當代傳奇劇場因應京崑戲曲人才培育問題,以民間劇團棉薄之力,接連七年舉辦傳奇學堂,透過兩岸師生間一對一口傳心授,手把手說戲、指導身段技巧,讓演員登上舞臺實際演出磨練。其後又從累計一百名學員、兩百場演出中,精選優秀苗尖子,於2016年成立屬於他們的團隊——興傳奇青年劇場。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創意與價值觀,我們做的是將古人的智慧,嫁接到新的故事中。時代一直有自己的變化,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樣的洪流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創意,帶著傳統前進。」吳興國期許,人們不做單純複製過去的繼承者,而是能一起在當代的挑戰中,找出屬於傳統藝術的美麗,與...

NO.30│傳統文化的新世傳承│新北文化貢獻獎

圖片
藝術,是人類文明美學表現的結晶;傳統藝術,不僅是一種表現的形式,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展現。它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的淬煉,在不同的時代以非凡的樣貌出現,也正因為如此,為傳統藝術賦予時代的意涵,是當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責大任。新北市文化貢獻獎旨在表彰及獎勵對新北市文化之保存、傳承、形塑、推廣等有特殊或重大貢獻者,期望帶動新北藝術創作、文史研究及文化發展,讓文化深入生活並發揚光大。 頒獎典禮現場,投影即時沙畫創作,以沙子的流動展現藝術的豐富層次, 將得獎者在文化 上的貢獻一一呈現在來賓面前。 如何讓傳統得以在今日延續,是文化工作者共同的課題。面對二十一世紀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改變的速度已經是過去的百倍以上。從大型的積體電路,到人手一機的智慧行動載具,短短不到一個世紀內的時間內,科技進步的幅度遠超越了過去上千年的人類文明。時間的定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民眾與市場的喜好也開始快速的轉變,電影取代了野臺、流行樂的暢銷排行榜取代了百年流傳的傳統戲曲;傳統文化不僅失去觀眾,也開始失去年輕世代的繼承者。傳承,成為當今最為急迫的問題。 也正是在如此特殊的時代氛圍下,文化工作者也提出了多元的路徑,共同面對如此艱鉅的挑戰。有些人堅持在傳統的框架下,將文化帶向更為精緻的地位;有些人則是將傳統與其他媒介結合,創造出不一樣的傳統氛圍。透過這些不同的方法與常識,傳統文化開始有所轉型,不僅能夠有效去擴展觀眾群,更能創造具有當代色彩的新傳統文化。 新北文化貢獻獎,就是一個挖掘、肯定文化工作者的重要獎項。今年以「傳承」為主,將獎項頒給了四位「傳統新創」的開創者。本屆四位得獎人包括吳興國、江賜美、張炳煌以及臧振華。吳興國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創辦人,是國內第一位將傳統京戲與西洋經典進行結合的先行者。江賜美則是「真快樂掌中劇團」的創辦人,長時間投入布袋戲的她,將布袋戲從野臺帶入室內,是將布袋戲精緻化的重要創作者。張炳煌,過去為名電視節目「每日一字」製作人與主持人,近年來則是與蘋果電腦代理商STUDIO A合作,開發出能夠以智慧載具學習書法的程式與技術。臧振華,是國內十三行遺址的挖掘與保存者,也是國內第一位進行水下文化遺址調查的專家。 藉由新北文化貢獻獎,新北市政府希望鼓勵人們對於傳統提出當代的定義,讓文化的精髓隨著時代持...

NO.30│鑽研文場半世紀 為傳統戲曲走出新路│歌仔戲樂師林竹岸

圖片
不到十歲即接觸歌仔戲,投入歌仔戲研創和經營超過七十餘載的林竹岸,不僅是國內首屈一指、獲獎無數的文場樂師,其對歌仔戲的傳承推廣不遺餘力,更是臺灣歌仔戲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林竹岸 臺灣國寶級歌仔戲文場樂師,熟捻各式歌仔戲樂器,曾榮獲「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以「歌仔戲文場音樂」登錄成為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一〇七年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後場音樂」項目保存者;所成立的民權歌劇團跨界參與新型態合作演出,亦獲得廣大迴響。 林竹岸與「民權歌劇團」受邀至 新加坡公演海報。 雲林元長愛看戲的孩子 雲林元長鄉,一個稻米農產之鄉,民國二十五年出身於此地合和村的林竹岸,家裡排行老五,在這個幾乎家家戶戶務農的農村裡,林竹岸卻沒有加入兄姊務農的行列,每天下課不是跑去看歌仔戲,就是跟國小導師、也是業餘南管演奏者的蘇遙老師學習大廣弦、二胡等樂器,小小年紀,對於聽過曲調和戲臺上演員的臺詞,總是特別有感覺,不愛讀書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背誦樂譜和臺詞上,同學們還記得小時候聽到他拉琴,都覺得他是很天才的同學!當時正逢外臺歌仔戲盛行的時代,林竹岸暑假常跟著老師到村莊廟會表演,沒錢買樂器的他,還用奶粉罐做琴筒、竹枝當琴桿、釣魚線當琴弦,就成了他自製的大廣弦。 民國三十七年,內臺歌仔戲逐漸盛行,劇團在各地戲院巡迴演出,就像現今電影上映一樣,每次演出,觀眾須購票入場,一連演出好幾天。民國四十年,十五歲的林竹岸到元長戲院看戲,適逢當時頗負盛名的嘉義「錦花興歌劇團」演出,愛看戲的林竹岸常到戲院報到,因而在戲院結識了後來亦師亦友的李比。當時李比在茶抬(即戲院販賣部)工作,會演奏樂器的李比和愛看戲林竹岸特別投緣,除了跟他解釋劇情,後來李比擔任劇團樂手,林竹岸還跟著他留在戲班學習樂器,正式開啟歌仔戲生涯的第一階段。 研創發揚歌仔戲樂之美 研創發揚歌仔戲樂之美歌仔戲演出時,演員的表演稱為前場,後場指的是戲曲中的伴奏樂隊。後場負責伴奏歌曲和營造氣氛,優秀的樂師能引領演員情緒張力,和掌控整體戲劇效果,傳統戲曲中有一句行話,「三分前場、七分後場」,即道出後場的重要性。「文武場」(歌仔戲稱為文武平)中,文場主要彈奏殼仔弦、大廣弦、三弦、笛子、月琴等管絃樂器,武場主要負責單皮鼓、通鼓、磕仔、鑼、鈔、板等打...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圖片
萬新鐵路從萬華出發,最終開往新店,隨著車站人潮的改變、經營使用上的效益而時有增減,名稱也因執政者替換而不時變動著。 何文賢 現為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學程召集人 、景美文化史部落格創辦人。在社大開設走讀文山課程分享研究心得,輔導文山學研究推廣社團培育地方導覽人才。專長為文山區特色導覽路線的規劃與導覽,擅長以點線面的串連有系統地介紹地方發展歷史。 人們的交通方式隨著時空變化而不斷更迭,前人走過的路,早已不再是我們腳底踏的那條船。二十一世紀的捷運是最普遍的運輸工具之一,而捷運網絡也因各地區生活圈緊密相連,而不斷拓展興建。然而在過去,火車鐵路才是重要的大眾乘車工具。臺北捷運連結了萬華、公館及新店、景美一帶,搭上正在興建的萬大線,正是奠基於萬新鐵路,而這段鐵道歷史直到近年才逐漸廣為人知。 萬新鐵路建造於日治時期,在1921年通車,由當時民營的臺北鐵道株式會社所經營。由於大文山區的煤礦、木材、茶葉等資源興盛,日本政府為有效提升貿易經濟而興建這段鐵路,並無預期會成為民用交通工具。與此同時,考量烏來山區偶有泰雅族反抗騷動,此段鐵道興建對於執政的日本政府來說,是加速派兵平定的手段。 沿著舊鐵道的軌跡聽故事 整個萬新鐵路其實差不多就是現在的汀州路——這條我們都頗熟悉的路線,從基隆路切進汀州路四段二十三巷後,才接續到羅斯福路五段、六段,而後進入北新路。日常熟悉的要道昔日竟是鐵路,令人驚奇!從現在位於艋舺大道上的萬華車站出發,沿著汀州路到莒光路口,便是當時「崛江」站的位置;不過這個相距五百公尺的驛站,僅作為貨運站之用,並沒有提供載客服務。 順著汀州路再走下去,來到南海路交叉口,便會遇見這條鐵路的第一個招呼站「馬場町」,後來改稱為「和平」。當時的萬新鐵路火車站,依據人潮多寡去規劃每一區間站的等級認定,分為一等站、三等站、簡易站及招呼站,共四個等級,車站的規模與人員配置也因等級而有所不同。有趣的是,車站的等級認定,會依據車站人潮的興衰而調整,並非固定不變。 再往下走,便來到「螢橋」。螢橋名稱的由來,源於此處木橋附近,夏季有許多螢火蟲出沒,成了當地居民的生活雅緻,雖然後來因城市開發而使這美麗的景緻消逝,不過卻也留下令後人充滿幻想的地名。沿著舊鐵道的痕跡,從汀州路上,來到河堤國小旁的小巷弄口,才會遇見它的下一...

NO.30│從庶民經濟到商業襲捲│新北戲院的前世今身

圖片
戲院,是影視產業的基礎根基。除了片場、人才、硬體器材之外,戲院是將電影與大眾市場連結的橋樑。透過票房收入,支持有才華的導演、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繼續工作,是戲院在電影產業中無可替代的角色。 呂其正 1988年生於新莊,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曾擔任臺北城市散步企劃與導覽人員,也是新莊文化資產倡議者,曾提報新莊武德殿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同時多次自辦文化資產自由行,擔任導遊。 早期的野臺戲是庶民生活的重要娛樂。 在商業影城成為主流以前,臺灣各地其實都不乏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戲院;其中,新北更是許多老戲院藏身之所在。為了服務從外地移民而來的勞工階層,這些戲院不僅成為電影的窗口,也成為新北人口遷移歷史的文化證據。 從內臺戲到電影院 許多人難以想像,三重、蘆洲地區曾經是臺灣影視文化發展的重鎮。受到戰後工業發展政策的影響,三重與蘆洲在1970年代成為人口移入的落腳城市。在如此一個特殊的歷史過程中,也催生了許多勞工階級的娛樂產業,其中戲院的興盛可說是近代的一時榮景。時過境遷,老戲院開始被更大規模的商業電影體系取代,卻也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成為三蘆影視產業的歷史根基。 「三重與蘆洲地區的開墾,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清朝時代。」曾經擔任臺北城市散步導遊的呂其正說道。清朝咸豐年間,淡水河岸東側的大稻埕取代了艋舺的交通區位,也帶動了三重地區的商業發展。作為大稻埕對岸的聚落,三重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後來的臺灣巡撫劉銘傳,甚至在三重與大稻埕之間搭起鐵道木橋。可惜到了日本時代,這條鐵路被其他的路線取代,三重的發展也因此出現沒落的景象。二戰結束之後,三重地區因為臺北市的發展,加上中央印製廠遷臺後設廠於三重,因此成為外來人口移入的根據地,逐漸成為今日人們熟悉的模樣。 「戲,是人潮聚集的證明。」呂其正分享到,在電影被發明之前,臺灣早期的戲劇主要以歌舞表演和歌仔戲為主。早期農村社會農忙之餘,有了少數喘息大夥聚集在廟埕前的歡樂時光,所以就會請來戲班子來做戲、酬神。不論請來的是歌仔戲還是布袋戲,都是在室外由真人負責現場演出或操作的戲劇。這樣的情況到了日治時期,出現了「內臺戲」的演出方式和收費方式,戲院的負責人請來當紅的戲班演出,觀眾就不能免費看酬神的演出,而要特地...

NO.30│搖曳中和的秘密花朵 走讀時光長河│特效化妝師儲榢逸的匠藝巧思

圖片
與甫獲今年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的儲榢逸,在人聲鼎沸的永安市場捷運站見面,一出站就能感到中和地區的年輕活力,和才華洋溢的他相得益彰。 儲榢逸 臺北人,知名特效化妝師、副導、藝人、監製、製片、導演、電影行銷、電臺主持人。藝術製作類型廣泛,為臺灣最早跨入「特效化妝」電影視覺產業的先行者。2015年與拉法創意結盟投入影視製作,同時被經紀公司挖掘成為培訓演員藝人。以《麻醉風暴2》榮獲第五十三屆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曾接受多間媒體專訪,持續活躍中。 儲榢逸擔任《紅衣小女 孩》劇組的特效化妝指 導。 入行近十年、今年才二十六歲,儲榢逸早在高中時期就為全班同學完成逼真的大型活屍創作,憑藉對特效化妝的熱愛,單打獨鬥,利用課餘時間前往西門町的花莉特效化妝店實地摸索,開啟成為專業特化師的漫漫長路。當時臺灣根本沒有相關資源引進,所有特化道具、顏料、技術都只存在於國外業界,除了看遍Youtube影片自學,到中和著名地標「國立臺灣圖書館」尋找原文書,就是儲榢逸的日常。 熱愛特效化妝 翻書自學闖 出一片天 來到簡潔明亮的國立臺灣圖書館,出生中和的儲榢逸說,這一整棟樓板面積約有六萬平方公尺,館藏約一百七十萬冊,是國內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建築,在他很小時就存在了。現今館內除了有自修室和充足的數位資源,也提供視障者服務,許多中和居民都會來此聽講座或進修語言課程。 在書桌上打開特效化妝的專業色盤,儲榢逸表示這種人體可用的植物性顏料,小小一塊就高達新臺幣五千元,成本之高讓人咋舌,加上早期特化產業還非常冷門、少有商機,所以家人們強烈反對自己從事這行。直到2009年受知名電影《阿凡達》席捲全球影響,特效化妝才開始在臺灣逐漸興起,每逢尾牙或萬聖節都有越來越多人找上門,請他幫忙畫出效果最棒的逼真妝容,儲榢逸方能站穩腳步,隨著口碑好評打開知名度。 以《紅衣小女孩》  交出轟動海內外的代表作 在2015年橫掃全國票房的驚悚片《紅衣小女孩》劇組擔任特效化妝指導,是儲榢逸在特化領域的生涯里程碑之一,不僅角色和整體造型從頭到尾都是原創發想,也是至今最令他滿意的特化作品。當時導演給足發揮空間,讓儲榢逸大展身手,在參考非常多文獻和田野調查後,他陸續修改了七種版本,最後為紅衣小女孩量身訂做出「山林版」和「都市版」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