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穿上含苞待放的風雅外衣│服裝造型師王佳惠打造雋永奧義




看電影時,哪個部分容易吸引你的目光呢?是電影訴說的故事,還是帶領你情緒的配樂?你可曾留意過主角身上所穿戴的服裝、飾品呢?就讓資深造型設計師王佳惠分享這個常被一般人美好幻想的職業的種種吧。





王佳惠

自幼便對服裝設計有高度熱情與喜好,從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服裝工科設計畢業回臺後,便一頭栽入服裝造型產業。由廣告業轉戰電影電視影劇圈後,為多部電影打造出色造型,諸如《家在蘭若寺》、《血觀音》、《臉》。






與蔡明亮導演合作舞臺劇《玄奘》。



或許,因為相約在她一位資深電影製片朋友、位於大稻埕安靜巷弄內的一間咖啡館中,熟悉又放鬆的氣氛下,絲毫不覺得面前的她是自己口中所描述「其實我是個從小就很怕講話的人」,整個下午,從王佳惠身上看見一位造型設計師在一部作品上所扮演的角色、與不同團隊合作下來多年累積的寶貴經驗,以及對有志於影劇造型師的後進們的提醒叮嚀。



造型設計 從廣告的光鮮華麗轉入電影的寫實

從日本文化服裝學苑畢業回臺後,一直待在廣告圈做造型,然而在差不多的工作模式下運行約十年後,王佳惠自覺開始出現瓶頸、似乎沒辦法再有所突破,恰好這個時機點上,在葉錦添(知名藝術美學指導,參與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並獲得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牽線下,進入蔡明亮導演的《你那邊幾點?》電影劇組擔任造型設計。

為了這次難得的機會,王佳惠把自己的時間完整地清空了三個月保留給這部電影,畢竟這將會是一個與廣告拍攝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型態,等於將自己擺在起點重新開始接觸新事物,「因為我也不是本科系畢業的,剛開始搞不懂拍電影在幹嘛,就覺得很好玩、好像每天都去跟朋友碰面,但從此之後,就對電影念念不忘了。」不過,當時臺灣電影處於低迷狀態,拍攝結束後,王佳惠並未因此留在電影圈,而選擇回到原本熟悉的廣告圈。

直到2007年,李康生主動找了王佳惠來擔任自己編導的電影《幫幫我愛神》做造型設計,王佳惠才又重新踏入,隨後便一頭栽進電影圈裡。當時這部片的預算非常有限,王佳惠在拮据的預算壓力下,逐步完成角色所需要的造型要求。王佳惠回憶道,當時連一塊布都買不下去,最後終於在網路上找到專門賣檳榔西施衣服的廠商贊助,拿到衣服後再自己手工加工製作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她說,電影規劃了多少服裝造型的預算,她就一定會照著這個限制走,寧願自己多花點時間、腦力去處理解決,也不願意輕易超出預算。

王佳惠在工作上的嚴謹自持,從這些小細節就能略知一二:不輕易走簡單的捷徑,而是扎扎實實的踏穩腳步。王佳惠對於造型上的要求及嚴謹的態度,讓她在這部電影製作過程中,為監製蔡明亮所注意,進而受邀到馬來西亞參與坎城影展六十週年的紀念性質短片電影《是夢》拍攝,也由此展開與蔡明亮導演的長期合作關係。



心中絕對的藝術家—蔡明亮導演

由於前期電影的造型設計經驗,都是與蔡明亮導演合作,而導演對她所產生的影響因子也默默地埋下。蔡明亮的電影作品極具個人理念、充滿獨特的藝術氣息,對於擔任其電影造型設計一職,王佳惠說道,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當與原創性格強的創作者工作時,必須拿捏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稱職的執行者」,將自己在服裝專業上所學的經驗、做足功課跟準備,把適合這個作品的工具好好地提出來,讓他們擁有最適的選擇。然而,站在執行者角色的同時,也不能夠完全失去自己,這是必須學習找到的平衡點。

藝術電影的造型設計困難之處在於,整部電影看下來似乎沒有幾件衣服,但這幾件卻是導演所有想法的集合體,因此造型師必須盡可能地去準備各種可能的「選擇」讓導演去決定。

即使談到獲得「最佳造型設計獎」的電影《臉Face》,她依然認為自己只是幫導演得獎。回想金馬獎獲獎那晚,「因為從小就很怕講話,真的很怕講話!甚至希望不要叫到我。」對王佳惠來說,服裝造型便是她與人溝通的最好方式。

她也坦言,從藝術電影轉到商業電影、劇情電影,確實有一段適應期,畢竟兩者的鏡頭話語跟電影類型的訴求不同,在做藝術片時,只需要專注地把導演想呈現的如實完整呈現,商業電影則需要將更多精力挪到角色個性的琢磨、與劇組的溝通等上面,「不是透過服裝來包裝角色,而是角色去穿那些衣服。」每每一拿到劇本,王佳惠就會開始研究每個角色的個性與層次,「角色的層次有了,自然就知道該穿什麼樣的衣服。」

除了自己研究琢磨,也會與導演仔細討論,盡可能地挖掘出每一個角色的更多層次與豐富性,她認為這就是造型設計最重要的地方,「真實呈現角色該有的樣子:流浪漢就要真的有流浪漢的樣子,貴婦就要夠美得像貴婦。」即使在劇本中發現不太對勁的地方,王佳惠也會以造型設計的角度為出發點,與導演甚至美術設計等人溝通,架構出電影最完美的狀態。這便是王佳惠在專業領域的擅長,再加上多年工作經驗下所累積的結果。




血觀音劇照。


與林麗珍的無垢舞蹈劇場合作開啟新的視野

與林麗珍認識在優人神鼓1997年的創作《海潮音》,但合作關係比較像是協助林麗珍製作出她腦海中的服裝。兩人真正有深入密切的合作,是在林麗珍自己的無垢舞蹈劇場《潮》這部作品,王佳惠回憶道,「跟林麗珍這樣的大師合作,真的有一種『哇!』的驚訝,從那次開始我才發現到人體的肌肉骨骼可以細微的運用到怎樣的程度!很驚訝的了解到,原來在手腕到手肘這兩個關節中間,其實還可以透過肌肉分成好多段!」那次的合作經驗後,王佳惠也更細膩的去觀察服裝與肢體之間的關係。

她說,投入與舞團合作的時間比起電影電視要來得更長、更密切,她會從第一次排練就參與,每一次都會到現場去看排練、看舞者的肢體動作、去了解背後的意義,才能好好地思考設計出妥貼的演出服裝,不單只是知道要跳怎樣的戲碼、哪種動作而已,還要融合創作者的理念、故的背景。與無垢一樣,以緩慢的肢體做表現的《玄奘》,是王佳惠與蔡明亮導演、李康生在電影之外的首部舞臺劇,過往與林麗珍合作的心得經驗,也在此次的造型設計中有更活絡的運用。

對於服裝造型在電影、電視、舞臺劇這三個不同的領域上的差別,王佳惠以她過去參與的經驗進行分析,認為臺灣的電視劇由於缺乏題材與類型的多元性及廣度,以致於現在仍是多以傳統電視劇的方式呈現:一齣戲中,多數鏡頭還是著重於對話式的表現模式,對角色的刻畫層次較為淺薄,服裝與角色兩者間的依存關係相對重要;電影,因為銀幕比電視要大的多,觀眾所看見的東西全部會被放大,造型就容不得一點馬虎,也非常強調角色的真實感,更必須符合演員的身體活動。

而舞臺劇又是一個更特別的領域。它把觀眾放置在一個全黑的空間裡,目光聚焦在舞臺上,觀眾的距離與目光來自四面八方,所以必須同時顧及最近跟最遠的民眾,此外,若是舞蹈的演出,還需要顧及跳舞動作的肢體延展性,搭配肢體延展,在舞臺上,跳耀、旋轉都會比預期的程度來的更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子─—臺上的燈光,燈光會打在衣服上,因此光線搭配的布料材質以及身體律動所欲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光影變化,也都需要納入規劃考量。



與無垢劇團林麗珍老師合作。



認真專注地做造型、認真投入地過生活

決定合作哪部作品的因素,對王佳惠來說,酬勞、服裝預算絕對不是首要考量, 重要的是參與這個作品的過程能夠補足自己在每個時期的當下所缺少的經驗,「自己一定會知道自己還缺乏什麼,在這個參與的過程我能夠獲得哪樣的經驗?可以和哪個領域的師傅合作?甚至到最後,鏡頭有沒有呈現出來都沒那麼重要了。」在給自己設定這樣目標的壓力之下,王佳惠往往能激發出自己更多可能,她笑稱這不僅讓自己工作起來很痛苦,也讓她的助理、學生一起很痛苦,但是「我必須替自己創造學習的空間跟機會,才能補足在專業技術領域上的不足。」

做服裝造型時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是常有的事。接到劇本後,王佳惠會先回頭看演員們過去的作品、觀察他們的動作習性、講話方式等,減低服裝設計出來後與演員的違和感,所以第一次的試裝對造型師來說極為重要,才能進一步去修正設計,做出最完美的樣子。她也分享道,有時候遇到的是演員自身的問題,也許是設計出一件短袖但演員身上有疤痕不能露出,也許是設計了很妖嬈性感的衣服但演員認為太過裸露。所以如何面對演員,也是造型設計師要去知道怎麼處理的,不論是溝通、修改、哄騙等等,都是工作的一環。

當工作檔期告一段落,王佳惠就會將自己宅在家裡,盡可能地遠離工作環境,讓自己好好釋放在工作狀態時的緊繃壓力,回歸到平靜的狀態,這已經變成她自己的生活模式。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家裡附近的傳統菜市場、陪媽媽一起去買菜,要不就待在家看喜歡的電影,偶爾也會追追劇,但並非因為工作上的需求,完全出自個人喜好。令人意外的是,造型設計領域專長的王佳惠,喜歡的電影並非具有強烈造型美學的類型,而是早期的東歐電影。相異於臺灣的自由風氣,在他們壓抑的政經背景之下,電影往往是他們運用「幽默感」去抒發真實想法的方式,導演所表現的幽默是吸引她一而再、再而三重複觀賞的誘因。



王佳惠擔任《臉Face》的服裝造型設計。




保持謙卑才會不斷成長進步

談起日本求學的經驗,王佳惠提到文化服裝學苑的教學核心,並不像其他學校偏重於鼓勵學生無邊的設計想像,而是對於基本功法有相當嚴格的要求。同時,那段期間所建立的國際觀及視野也是她在訪談中不斷提到的,「打開眼界不是僅僅看到不同國家文化的表層,而是真的去體驗、認識、去了解,才能擁有理解,也才會尊重別人的文化與價值。」

她將過去與不同國家的劇組合作的經驗,去蕪存菁地帶回來教給自己的學生與後進,希望能補足之前電影低迷時所產生的經驗斷層,但她也提到生活在網路社群時代,臺灣的年輕人雖然相對於以前的他們能夠非常有自信的表現自己,卻又同時帶著些許傲慢的心理,容易畫地自限的認為自己接觸到的資訊知識才是最正確的。

「當認為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時候,內心就不會有空間去裝填更多的東西,也就不會有所增長。要像杯子裡的水一樣,半杯滿才有空間再裝填。當你原本的水杯是滿的,就再裝不了任何東西了。」






文字/楊曉蓉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王佳惠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0│將世界改造成我們想要的模樣│陳愷璜看見藝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