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李明璁」標籤的文章

NO.34|捕捉時間流動、記憶的痕跡與生活:李明璁

圖片
● 文、攝影| 方心逸 ● 部分圖片提供 | 李明璁、123RF 提到傳統市場,李明璁認為這是一個能感受到社會變遷的重要日常場域,富含趣味性,臺灣的市場四處都是驚奇,不只販賣基本食材,還將日常生活的碎片拼接在一塊,現在市面上流行什麼,都能從市場望見,比如說彩色羽絨衣、哈姆太郎的兒童衣物、十穀米都是市場曾經出現的流行景致,也能看到相對便宜的折疊腳踏車。 市場是現實場 認識社會的第一扇窗   說到這些刻劃平實的市場印象,李明璁娓娓道來:一般來說,臺灣多數大型傳統市場結合了三個面向,首先是濕的市場( wet market ),是賣生鮮食材的地方;也是食物市場( food market ),是賣熟食乾料的地方;同時又是市集( bazaar ),是賣雜貨衣物與日用品的場所。」而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除了家庭與學校,最常被母親帶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市場,因此從孩子純真的視角來看,市場就像一個瞭望社會的窗口,縱使當時還無法理解,卻能在市場中透視一隻名為「社會」的龐然大物。   對於李明璁而言,臺灣經濟發展邁向現代化的 1980 年,橫跨了他的童年,猶記得母親帶著他去菜市場買菜,外公外婆在市場做生意的情景,而他對市場最奇幻的記憶,竟是母親在市場買了一台風琴給他。當時商業的觸角走向了剛興起的中產階級,許多家庭會想透過讓孩子學鋼琴陶冶性情與氣質,不過鋼琴十分昂貴,於是市場的攤位就架設了價格較為低廉的風琴,主打大眾也能負擔得起的琴,李明璁的母親就從菜市場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架風琴。由此可見,市場能看到的,不只是商業行為,也是人間百態,更是小型社會的縮影,李明璁第一次目睹扒手行竊也是在市場發生的,他看到母親被扒走錢,那是父親一個月的薪水,童稚的他卻無能為力。他異常專注且認真地講述氛圍,就像墜入時光迴廊:「市場是我認識社會的第一扇門窗,直到我慢慢長大,抽離個人的部分,從學術的視野切入,又發現市場更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傳統市場 vs. 現代化超市 相互呼應 共生共容   市場會以一種演化的方式與超市共生,有些材料是傳統市場才能提供,也有生鮮超市才能找得到的,兩者可以同步運作,重疊之處會透過川流不息的生活脈絡彼此修正。具體來說,生鮮超市會變得更有人情味,貼近顧客的溝通區塊,而不是冷冰冰的標準化流程,這部分可以說是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