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NO.29│逐夢踏實 雕刻童趣│邱泰洋用藝術開啟孩子的心

圖片
常以明代文學家徐渭所言「世間假形骸,任人捏塑;本來真面目,由我主張」來詮釋他的創作理念與「簡單則豐富」 的創作觀,探索簡約的美感。他說,「當捨棄對形體枝節的描述,反而更接近形體。」的確,藝術是心靈活動的延伸,創作是風格理念的彰顯,他透過創作,追求的就是這種自我心靈的閒適自由。 邱泰洋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歷年來為各地的國小製作出許多可愛生動的雕塑作品。看到孩子親近雕塑、親近大自然並且樂在其中,就是邱泰洋最大的喜樂。 邱 泰洋 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也是International Sculpture Symposium  Alliance 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的委員,臺灣雕塑學會理事,作品廣為歐洲及東亞地區國家收藏。擅長雕塑、公共藝術、油畫,著有《邱泰洋雕塑作品集:築夢踏石》。歷任臺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匈牙利Tatabanya國際創作營邀請藝術家、 BenQ國際雕塑營策展人、2017嘉義市國際大型石猴雕刻創作營策展人,並受邀擔任2018 桃園崙坪國際雕塑創作展策展人。 2012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首以「童話BOOK思藝」為主題概念,將市民廣場打造成一座適合親子一同體驗、闖關、DIY,並充滿知性與歡樂的童話王國,獲得極大回響,成為每年暑假最受歡迎的親子同樂活動之一。其後每年兒童藝術節都在大家的引頸期盼中,不斷創造新的話題與繽紛回憶。今年則以「重返怪獸島」為題,提供八大藝術體驗,用色彩、雕塑、燈光等兼具藝術性、教育性及娛樂性的公共藝術裝置,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成為拍照打卡的最佳景點。 邱泰洋的代表作品〈尋找幸福〉, 啟發觀看者「幸福就在身邊」 。 童趣藝術打開孩子的心扉 參加此次2018「新北市兒童藝術節」展覽的雕塑大師邱泰洋,擅長將藝術生活化,認為藝術須由日常生活中取得靈感。求學時期,一路上在科班裡鑽研繪畫的他,直到遇見謝棟樑老師後,才發覺比較起平面的繪畫,雕塑的空間更能實現他心中的想理。在謝棟樑老師工作室擔任助手期間,邱泰洋學習到使用玻璃纖維做為塑材,讓雕塑更具可塑性,能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地創作。在嫻熟的創作技法以外,邱泰洋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進行創作,歷年來為各地國小製作出許多別出心裁而又可愛生動的雕塑作品,受到孩子們廣大歡迎,「我都會先去校園觀察,也會詢問

NO.29│乘著影像與文字的翅膀翱翔│新詩王子張日郡

圖片
張日郡寫詩,不關在房間,不神遊在電腦前, 而是走訪大自然,踩踏泥土,呼吸微風, 所烹煮出的詩句,呈現獨特的深厚生命力。 從大學時代開始創作,參加過大小比賽拿過不少獎項的張日郡,2009年參加高雄縣打狗鳳邑文學獎,以美濃黃蝶翠谷為題材獲得獎項,得獎之後一段日子作品寄來,卻對當時所閱讀參考的蝴蝶名字樣貌模糊,加上受到吳明益老師作品啟發和國藝會贊助的助力,探尋多年來創作之路在這年有了明確的方向,於是他開始背起單眼相機,朝攝影與生態書寫之路行去。 張日郡 1985年生於雲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擅長攝影與自然觀察寫作,出版攝影詩集《離蝶最近的遠方》、《背水的人》,散文攝影集《迷霧──步行書》等書籍,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出版補助、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大文學獎、及雲林縣文化藝術獎、蘭陽文學獎等大獎,作品《水底的神明──遙敬石門水庫底的土地公》更榮獲第五屆新北市文學獎──成人組新詩類首獎肯定,致力於踏查記錄臺灣自然生態,以影像和文字連結創作出獨特魅力的新詩作家。 2015年6月30日於宜蘭土場溪拍攝的寬尾鳳蝶 。 追逐蝴蝶影像    幻化動人詩篇 關於影像自然書寫,張日郡有著自己的堅持。2009年開始,張日郡成為追蝶的詩人,背起單眼到臺灣各地蝴蝶現蹤之處,曾經多次至太平山追尋當地獨有、1989年被列入為一級保育瀕危物種、生長範圍僅在宜蘭太平山到北橫明池區域的寬尾鳳蝶,查閱資料後,多次前往卻未能尋見,直到有一次又開著車前往太平山,抵達步道時特別在一棵老樹下,學著原住民向步道上的老樹神禱告,說明想親睹寬尾鳳蝶的心願,「奇蹟出現了!」張日郡興奮地說道:「約莫十分鐘,寬尾鳳蝶如森林的仙子般降臨在我眼前的溪水旁,停留了有五分鐘之久,那五分鐘,時間彷彿靜止了!」令人驚豔的際遇讓張日郡感動莫名,詩興大發。他把這段和寬尾鳳蝶的奇遇寫在《離蝶最近的遠方》攝影詩集裡。親眼看見寬尾鳳蝶後才知道,原來牠是體積像隻小孔雀般的超大型鳳蝶,看資料時還誤以為牠如同一般鳳蝶大小,惟有親睹才能享有的悸動,成為日後張日郡注入影像詩文創作的靈感源頭之一。 透過影像強化回憶和觀察細節,自2009年到2015年持續拍攝蝴蝶多年,對蝴蝶和大自然觀察有著特別的鍾愛,張日郡說,這段期間曾多次搭

NO.29│臺灣當代攝影的挑戰│沈昭良×陳伯義

圖片
攝影,作為一種敘事方式,並非只是生活點滴的紀錄,更多是攝影師觀察與思考的表達。 在這影像爆炸的時代,攝影藝術應如何執行與展演? 本期邀請兩位不同世代的攝影師談談攝影的挑戰與感動。 王聖閎 1980年生於臺北。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藝評人,長期撰寫國內外各類當代藝術展覽評論,觀察臺灣當代藝文生態、創作趨勢及學院現況,關注當代藝評書寫的打底工作,並持續參與藝術雜誌專輯寫作。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藝外Artitude》及《藝術家》等藝術雜誌。 沈昭良 1968年生於臺南。自1993年起投入數個專題式影像創作,陸續出版《SINGERS  & STAGES》(2013)及《臺灣綜藝團》(2016)等長篇攝影著作。作品內容主要聚焦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地景與生命處境,並透過攝影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建構思考與對話路徑。 陳伯義 1972年生於嘉義、現居於臺南。他的攝影創作總是以冷靜的態度,來拍攝承載著過多記憶的遺村場景。透過陳伯義的攝影,可以清晰的觀察到牆面所遺留下來的痕跡;近期的「紅毛港」系列,則嘗試透過結合文件、遺跡物件的展示,發展出關於紅毛港拆遷和聚落史的敘事空間。 王 :我印像中陳老師有一個「拳擊手理論」,在描述攝影家怎麼跟對象建立起信任關係,而且進到環境後跟拍攝環境交手的過程。我覺得沈老師過去在報社長期的工作經驗,使得您養成了一套攝影的「交陪」方法,請您談談這個方法? 沈 :我相信做攝影的人,在拍攝某一些對象的同時,你會感受到一種互動。當你跟著他按著快門的過程中,被拍攝的人也在逐步的展現一些回應。這個回應有可能是有意思的、有可能是沒有意思的。作為一個攝影家,就是必須冷靜的去觀察這個人是不是能夠回應,並且根據這些細節做出最後的判斷。我覺得攝影家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在進入和遠離,雖然不是很具體,但我覺得我在每個現場和拍攝對象之間,有時候會有一種很強烈的、跟拳擊有關的對決感。我想要強調的是,你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拍攝對象,不是用攝影去凌駕他,而是跟他對等、或接上他的那種感覺。 王 :能不能以《臺灣綜藝團》為例子,談談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沈 :對我來說,所有工作最困難的就是「讓自己前進」。我覺得只要願意去到現場,事情都能夠解決

NO.29│揮灑三峽風土人文的甘樂人生│林峻丞的地方再造

圖片
十多年前返鄉,深掘故土人文風情的美好甘甜,林峻丞將此地的產業、藝術、人文和社區關懷一起放進「甘樂文創」的平臺裡播下種子,讓它從故鄉開始發芽茁壯。 位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橫溪及三峽溪匯流之處的三峽,近年來發展快速,老街商店林立,遊客量陡增,新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與昔日在山村裡面流連嬉戲、親炙土地的芬芳,每逢大拜拜期間,各村莊便輪值請客辦桌、全體動員參與迎神祈福的情景,似乎越來越遙遠。七年級生的林峻丞回憶道。2005年底他回到故鄉三峽,接手祖輩傳承下來的肥皂廠,成功活化老廠房,蛻變成嶄新的品牌——茶山房。於此同時,重新踏上這塊土生土長之地的林峻丞,不斷思索著,除了老街、清水祖師廟、藍染之外,三峽到底還有什麼風情特色? 林峻丞 「甘樂文創」創辦人,大學畢業後從事電視節目企劃,1995年回到三峽將祖父的傳統肥皂廠重新整合行銷,成功創立茶山房品牌,同時重新省思家鄉風土民情,發行《甘樂誌》刊物、成立「甘樂文創」,作為以創意整合文創品、餐飲、展演活動、在地產業及職人等項目的平臺,提供社區兒少關懷,並逐步向下紮根以匯聚能量,在三峽土地上不斷播下希望的種子。 戮力打拼      讓三峽文化資源發光 林峻丞大學唸影視科系,畢業後,在臺北做電視節目「瘋臺灣」幕後工作多年。毅然決定返鄉的路上,他眼見三峽老街落成,遊客紛沓而至,三峽文化特色卻一點一滴逐漸流失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我朋友打電話問我三峽哪裡好玩,我發現自己竟然講不出來,這才驚覺自己對家鄉一無所知。」林峻丞秉著過去做節目企劃的功力,一步一腳印地踏在這塊土地上,陸續尋訪三十多位三峽在地相當活絡的當代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對地方產業深探之後,有感於三峽豐厚的文化產業底蘊——地形上多山,盛產可作為染料的「大菁」,開設染坊和藍布衫外銷已有百年歷史;遍布群山的樟樹林,是樟腦產業發展的助力,並在清末躍升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樟腦產地之一;清同治年間開始的茶樹栽種與製茶,所產製的「龍井茶」名聲遠播——覺得身為在地青年應該做一些事。但是,這麼多被忽視的寶貴資產和資源,究竟該如何把它們串聯在一起、該以何種風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於是,他決定從自己動手開始。為了推動在地文化,林峻丞毅然離開生意蒸蒸日上的肥皂事業,帶著僅有的積蓄,向銀行貸款、朋友借錢,和妻子租下一間小時候常

NO.29│山水長廊 剪不斷的歷史脈絡│夏聖禮的文史探尋

圖片
清風和煦,綠葉依依,放學後,學生們魚貫行經馬公友誼公園, 一旁寧靜的新店文史館,靜靜訴說著風華獨具的新店地方歷史。 走入馬公友誼公園,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座迷你吊橋,吊橋對面則是一棟具有文化氣息的展覽館。新店文史館多年舉辦地方文史展覽及活動,長期培訓導覽志工,服務民眾,帶動社區自覺意識,深化地方情感。這蛻變自曾經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節目「街頭巷尾」,新店文史館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過。 邱承宗 1954年出生的邱承宗,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回臺後創辦「紅蕃茄」出版社。從雜誌美術編輯起家,再赴日學習商業攝影,最後經營出版社。雖然從小就開始拿起畫筆,但直至不惑之年,才完成第一本繪本著作,成為專職的創作者。創作過程中強調主動觀察的重要性,多看多停留五分鐘,就能有更細緻更意外的收穫。 「你住哪裡?」甫見面,夏聖禮幾乎反射性的詢問,接著隨手就開始解說新店一些概括的歷史源流。 「歷史他不是只是課本上一些圖片文字,而是人們活在這個土地上而留傳的一些故事,我對這很有興趣,就想說透過影像來了解地方。」帶點儒雅氣質、卻又親切有如鄰居,夏聖禮的眼神透露著一股少見的堅毅。長年經營地方文史工作的他,對於人對地方的認識有多少,近乎打從心底根深蒂固地關心。身為高雄人,卻落地生根成為新店文史工作者,在這充滿挫折的十多年發展歷程中,夏聖禮可說一往情深。 聚積能量 電視傳播之路 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後,夏聖禮投入傳播電視工作,從企劃、審編、組長、一路做到副主任,當時在光啟社做了快十年,之後才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經理。早期的電視節目運作是由光啟社製作,再賣給三臺和公共電視審查,當時的做法是節目購買後先錄存檔,做庫存,而非立即播放。因此長期以來製作的節目無法獲得立即性的回饋,即便播出,也只能看到所謂的收視率。當時收視率盛行,所有的回饋僅止於數字,無法得知觀眾的具體反應,極便想要改善也無從下手,更不用說了解節目口碑如何了。長期以來,依靠收視率評斷節目製作品質帶給夏聖禮一種空虛的感覺,他只能配合節目企劃製作節目,並揣測電視臺的喜好。 這樣的境況持續好幾年,直到轉任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節目部後,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翻轉。大新店民主有線電視成立於1993年,成立之初是為了破壞國民黨長期對媒體的壟斷。不過,經營初期並不像其他以民

NO.29│結廬在人境 靈秀新店│莊普的山居歲月

圖片
穿過一彎彎林蔭山道,莊普帶我們進入蟲鳴鳥語的新店花園新城住家。有別於門外的樸素無華,轉過玄關,一眼望去便是整片落地窗的蔥青縹碧,綠意滿眼,令人驚艷不已。露臺上襯以與自然美景相映合拍的垂墜吊床、手作原木書櫃與斜鐵CD架、非洲矮凳⋯⋯蟬鳴微風徐徐相應, 就是藝術家與朋友們鍾愛的世外桃源。 莊普 1947年出生於上海,1978年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回臺後,曾參與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伊通公園等當代藝術空間創立,為臺灣抽象藝術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跳脫傳統平面繪畫形式,強調繪畫的物質性與抽象思維,呈現創新觀念與媒材變化。其創作橫跨繪畫、攝影、觀念與裝置藝術,常將日常事物化為詩意而有力的表述。曾於臺、日、中、美、法、西班牙、比利時等地展出,並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典藏。 蘭溪斜暉接翠微 莊普回憶留學時,曾暫住朋友在山上蓋的房子,見他親手布置家園、耕養種地,十分羨慕。後來1982年回臺時,田園圍繞的老家竟已變遷為高樓聳立,喧鬧嘈雜,他說:「那時候剛好流行電動間,我每天都被吵得睡不著,很不習慣,差點就回西班牙了。」後來是朋友建議,載他來看看花園新城的房子,這才有緣定居新店,在這個全臺最早依山闢建的社區中,一住三十五年,也圓了他的山居夢想。我們一路驚嘆這房子的明亮舒適。 很難想像就在這個靜謐雅緻的空間裡,莊普曾邀請滿屋客人舉杯歡聚的盛況。他笑說很多人想跟他租作餐廳,曾有一百多人擠在這個屋裡,也曾有鄰居帶著警察找來,抗議他們聚會音樂聲音太大。莊普回憶:「這房子一開始很俗的,鋪著紅地毯、黃色窗簾⋯⋯我剛開始整個家都改鋪了榻榻米,放幾個墊子,這樣感覺空間很大,後來才慢慢換成現在的家具。」 屋內擺設簡約,光線最好的正中央是張大大的玻璃桌,浪漫的莊普為了我們來訪,還布置了一捧白色玫瑰,更顯得生機盎然。圍繞幾把個性迥異的坐椅隨興擺放,主人常在此看書、沉思,對望青山。通透的空間感延伸到露臺,同樣也放置著一張玻璃長桌,峇厘島帶回來的木椅,搭配石頭、棚架、吊床,四周植栽處處,一片葳蕤,清風徐來,營造一處遠離喧囂的休憩空間。有時候興致一來,莊普甚至還能在露臺上鋪床擁被,臥看星空。 莊普與吳東龍、蘇匯宇組成的「新店男孩」,每年一起創作作品 。 客廳的落地窗上羅列著工業風懷舊鐵皮機器

NO.29│透視城市風景 喚醒板橋歷史│黃義雄的策展記憶

圖片
踩著輕巧步伐,戴著彷彿剛從夏威夷歸來的編織帽,從住家處走到相約採訪的板橋435藝文特區,短短幾公尺濃縮了黃義雄大量人生經驗。也許輕巧步伐是對這片土地太過熟稔的愛,透過四十年的居住經驗,反饋在任何一次的藝術策展活動,激盪出城市與民眾之間的火花。 黃義雄 現職大懿是吉(Zero In Art)總監、獨立策展人。長期從事文字敘述、當代藝術策展、街區與城市空間串連的藝術介入、資料平臺建置以及歷史藝術文化調查研究等工作,關注知識的介入與跨領域創新為文化所帶來的新視野。策畫或執行「未來請柬」(2015)、「大直內湖內藝術節創意街區」(2016)、「城市美術館-群氓之聲」(2015)、「2014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2014)、「反客為主-七個移居者故事」(2018)等,專業於展覽策畫、藝術經紀、出版、藝術寫作等工作。 城市記憶誘發藝術靈魂 有人說,一個優秀的策展人需具備說故事的能力,那麼「城市美術館──群氓之聲」、「2014城南藝事」便是黃義雄獻給城市的強力宣言。他擅長透過藝術對城市發聲,利用公共空間與在地歷史輪廓,串聯出一場又一場直指核心、引人反思的藝術活動。而這些強而有力的藝術策展靈魂,奠基於從小的成長記憶,「從建國街穿越大庭新村,再到中正路走到學校,每天沿途的風景就像各種不同街道城市風貌。」 憶起小時候的板橋,黃義雄彷彿墜入時間長河,一點一滴聊著他的板橋故事。「以前國光路那邊是眷村,眷村旁邊還是菜園,旁邊還有水塘,小時候都在那邊烤地瓜、抓昆蟲。那個經驗到現在還是很深刻,只是隨著開發消失得非常快,城市地景不如往昔。」就學之後,生活圈圍繞著林家花園、傳統眷村、火車站、慈惠宮,還有黃石市場令人難以忘懷的油飯、肉羹、生炒魷魚花枝⋯⋯,這些回憶對照如今的繁榮,就像一根針不斷騷動著藝術創作的念想。 「我們需要去面對這塊土地,以及製造認同感,把曾經有的歷史文化、生活經驗,重新再發現,並且透過藝術方式來跟民眾產生連結。以板橋來說,透過藝術去刺激民眾,就能夠產生不一樣的聲音。我們不只是要傳遞東西給你看,而是去發掘生活上原本沒有發現的事情,讓某些社會議題,透過軟性的東西產生共鳴,這就是美的協商。」 然而,父母的自由態度也讓奔放靈魂得以展翅高飛。不同於傳統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模式,黃義雄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出入於機械、歷史、藝術

NO.29│散步北海岸 窺探純淨之景│蔡傑曦的圖文創作之路

圖片
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有時需要把自己帶離現場, 找個像家一樣能安心自在的地方,讓自己聽到內心的聲音, 在自我的辯證中,尋找答案。 蔡傑曦 1996年生,臺大生傳輔系外文,獨立接案攝影師和文字工作者,目前在加州進修。出版過攝影散文集《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榮登誠品華文創作榜第四名。按快門的同時也寫字,遊走在商業合作與獨立創作之間。 志願裡從沒出現過成為攝影或書寫的人,卻誤打誤撞走到了這裡,曾在臺灣各處舉辦攝影展,擔任過多所大學攝影社講師、文學獎攝影組評審。攝影是記錄,書寫是紀念,但都是留給自己的禮物。 跟著傑西去散步 十八歲的傑曦,從臺中北上臺大求學,大一下時卻發現中文系不是他的綠洲。為了探索自己對戲劇系的熱情,他投身劇場生活,經歷整個戲劇演出的過程,熱情卻退了燒,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他,突然變得自卑起來。帶著失落回到臺中,看到家中弟弟妹妹時,才猛然驚覺:「他們怎麼突然長大了?」原來時光不斷改變我們的模樣,一刻也不曾稍停。原來人生何其珍貴,所有的當下都只此一刻。他拿起家中的舊相機,想留下這一刻他們草地上的奔跑和笑容。 觀景窗中,他開始看到了別人。「除了『我』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去看、發現的東西。」他說,自卑乃是因為把自我放得太大,覺得自己的一切都太重要。十九歲的傑曦,轉入臺大生傳系。一場海邊的雨中散步,讓他開始學習與悲傷共處,「儘管下著雨,還是想要繼續往前。」他為了籌措更換攝影器材的費用,在臉書展開「傑西散步」的集資計畫。集資計畫迴響熱烈,純淨的影像與溫熱的文字觸動人心。 二十歲的傑曦受出版社邀約,將集資計畫一年間的攝影和文字作品集結成書,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攝影文集《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這本攝影文集榮登誠品華文創作榜第四名,讓更多人看見了他的攝影作品,更看見了照片中的「人」以及拍照片的「他」,在城市之中、青春底下,關於「愛」的種種故事。傑曦帶著感性的心與眼,帶著我們看見那些人事物中動人的脈絡與紋理。《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中的故事彷彿在說著:愛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單純,因為誠實,因為勇敢。每個當下都是生命中絕無僅有的一刻,沒有好壞是非,都值得珍惜。對他來說,「拍照,就是一種記錄。」 蔡傑曦重新省思家庭親情。 攝影是做夢的一種方式 「這種喜歡紀念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