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標籤的文章

NO.34|以五感包裹味覺 吃出一份好的生活:毛奇

圖片
● 文|栩栩 ● 攝影|楊芷涵 近二十年來,飲食文學在臺灣已堂皇長成一種不可缺的類型,成果蔚然。在這塊領域中筆耕不輟之人除了寫作者以外,我們欣然看到越來越多料理人和美食家加入,賦予飲食文學更繽紛華麗的面貌,而這新的一波飲食工作者中佼佼者頗眾,毛奇便屬其中之一。 美好生活 不必依附外在價值      十二月,天氣反常地暖,據說有二十七度,毛奇捧出今春釀的梅酒招呼大家:「一起喝一點吧!」      浸泡在琥珀色酒汁內的青梅玲瓏飽滿,梅酒,是春天的工事啊。臺灣四季不分明,冬日仍有小陽春,此刻飲梅酒,難免想起十九世紀英國抒情詩人雪萊那句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而甫從歐洲返台一年的毛奇重歷亞熱帶氣候,熟悉中亦有新鮮, 2018 年她在北義美食科技大學 (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and Food Science) 進修碩士學位,之後又因實習赴柏林,柏林緯度和黑龍江差不多,冬日長而寒冷,於是當時序緩慢推移至春天,人也會宛如冬眠的獸般甦醒過來。「可能因為四季變化比較明顯,人們對當令食物的渴望就會特別強烈,譬如白蘆筍,沒吃到就彷彿錯過了春天。」回過頭來看臺灣,似乎只有冬天才能帶來比較鮮明的身體感,冬天葉菜類大出,十字花科的芥菜、甘藍、白蘿蔔都是此季不能錯失的當令好滋味。   這種生活態度令人聯想到提倡「必須好好感受每一天,好好生活」的日本作家廣瀨裕子,而毛奇也主動招認,她很常從別人那裡獲得「真是具有生活感呀!」這種評語;她附和、也認同,同時卻也反思 ── 追求美好生活乍看容易,實踐起來,處處都有前提。   她不是土生土長的臺北人,《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就是北上工作後賃屋而居,下班後自己動手煮食餵食自己的心得集結而成。臺北居大不易,在有限的資本下如何將生活過得有模有樣?向她所推崇的作家費雪( M.F.K Fisher )借鑑,《如何煮狼》 ─ 狼象徵無所不在的飢餓,生理的,以及經濟現實上的困窘 ─ 戰爭時期,食慾(或者換一種抽象而更貼切的說法:尊嚴)受限於排隊拿糧票換取麵粉、糖、肉品等物資,七十多年後,當代我們面臨的限制則更近於塔瑪.艾德勒( Tamar Adler )《永續的一餐》中所揭露的:如何在懷抱著珍惜有限自然資源的信念下享受食物。   比起愛護環境,房租高漲對我輩恐怕來得更切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