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封面專題:每一天,每一處 發掘細微的美好日常

地方的萬千樣貌 每一天,每一處 發掘細微的美好日常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我們總能夠輕易地因為一個理由出走, 卻難以在離鄉背井後,再次歸來。 然而那些培育我們成長的土地啊, 終將面臨生命週期的衰老階段, 你可願意轉過身,伸出手攙扶它, 共度下一個新的路口─回到最初美好滋生的地方。 ● 文、攝影|盧逸峰 ● 部分圖片提供|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甘樂文創、張逸帆 ● 編審|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時光流轉中,隨著社會變遷總有新的事物誕生,近來「地方創生」就是十分熱門的概念,行政院更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究竟是什麼?與「社區營造」、「社會創新」有何關係?什麼人與地方創生有關?已有的經驗又可提供什麼樣的啟發? 「地方創生」的發問 近百年來,臺灣經歷的是一個人口不停成長的社會。1919年全臺人口371萬人,1999年全臺2209萬人,現今(2019年)2359萬人,亦即100年來全臺人口成長了1800多萬人,即使近20年也都還增加150萬人。但,未來將大大不同了! 在這段人口成長的歷程中,伴隨著的是工業化與都市化。工業化吸引大量人口從鄉村移向都市,都市因而年年擴張。人們為了謀求工作,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就業,結婚生子之後落地生根,日久它鄉變故鄉。鄉村則因為青壯人口不斷外流,高齡人口比例愈來愈高,活力漸失卻更需求照顧,故鄉的發展雪上加霜。因此地方創生關注的是從來不曾面對的問題─總人口減少、鄉間人口老化、城鄉活力嚴重落差! 因為這樣的問題意識,地方創生政策就直接指向地方,期望透過各種手段來注入人的資源,支持地方創造生機。人的資源在哪裡?怎麼注入?則需要在地的產官學社一起構想、集體行動! 對於一個人口持續外流的地方,人的資源無非來自三個方向:減少外流、引導回流以及吸引新住民。然而,不論哪一個方向,創造在地的工作讓人們得以安身立命是共同的前提,所以地方創生特別重視工作創生! 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 自1994年文建會(現今文化部)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以來,25年間,社區營造已慢慢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識,也有相當比例的人投身其中。因此,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