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礦業小鎮做山長 新村芳的尋新之旅:施岑宜

礦業小鎮做山長 新村芳的尋心之旅 施岑宜 傾聽內心,找出心之所向:「人一輩子的學習與實踐,就是回到自己的心。」 在新村芳書院,施岑宜落實了她的初心⋯⋯ ●文|嵇景芬 ●攝影|嵇景芬、陳逸宏、陳衍綸 走出瑞芳火車站的第三月臺出口,映入眼前的是小鎮的老街。不急著立刻往前走,右手邊不長的老貨運巷裏,一處青青綠蔭,門口擺放著幾張隨性彩繪的小學椅,樸質的木板片上印著大大的「新村芳」,讓人好奇這是什麼樣的空間?繼續轉進小巷中,透過落地的大窗看著整面壯觀的書牆與壁掛七彩的鼓,這裏有別於我們對礦業小鎮的既定想像,如此異質卻又完全融合於老街的日常空間──新村芳書院便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所在,承接了一間在鐵道旁的百年老貨運行,歷經兩年的修繕,由山長施岑宜與山夫陳澤民建築師共同創辦。 咚咚咚!從鼓至今的故事 「習鼓其實挺坎坷的,有噪音的話會干擾。最初找到這,是為了要打鼓!因為火車也挺吵的,鄰居們應該很能接受⋯⋯」書院山長施岑宜笑著說出了新村芳書院的起源。近二十年前,「天龍國」出生長大的她,和先生辭掉了都市裡的工作,搬到瑞芳水湳洞的陰陽海邊生活,從此愛上這個依山傍海,有著潺潺瀑布聲和雲煙繚繞、靜謐自在的小山城。 又在十年前,施岑宜的生命有所轉向,當了母親之後,遂選擇陪伴孩子;從黃金博物館館長一職退下的她,認養了由社區陶藝家許居福老師發明的「不一鼓」,自此帶著一兒一鼓,走向一條人生從沒預設過的道路。 當時的施岑宜仍在攻讀博士,因而時常需要搭火車往返瑞芳與臺北之間。偶然的機緣,來到瑞芳的舊街,喜歡上這個視覺雜亂但讓人輕鬆自在,人與房子各自依據機能自然發展的老街區。而她就在鐵道旁的老巷弄,與這間閒置多年的貨運行倉庫相遇,起心動念想買下來練鼓。 幾年過後,房子居然奇蹟似地要脫手,幾經協商斡旋許久終於如願擁有,不一鼓卻也因為種種因素而暫停──施岑宜淡淡地苦笑回憶著:「當時覺得老天爺開了一個大玩笑,若無須習鼓,不知道要拿這個空間做什麼⋯⋯」於是,老宅再度被放置了一年,她返校完成博士論文。 施岑宜的研究以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為主軸,用自身多年的在地與社區實踐作為應證:這個在臺灣推動超過二十五年的文化政策,期待在歷經現代化與都市化之後,人們可以從既有關係崩解重構中,再度召喚過往生活人與人相互依存的美好。而時至今日,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