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逐夢踏實 雕刻童趣│邱泰洋用藝術開啟孩子的心

常以明代文學家徐渭所言「世間假形骸,任人捏塑;本來真面目,由我主張」來詮釋他的創作理念與「簡單則豐富」 的創作觀,探索簡約的美感。他說,「當捨棄對形體枝節的描述,反而更接近形體。」的確,藝術是心靈活動的延伸,創作是風格理念的彰顯,他透過創作,追求的就是這種自我心靈的閒適自由。

邱泰洋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歷年來為各地的國小製作出許多可愛生動的雕塑作品。看到孩子親近雕塑、親近大自然並且樂在其中,就是邱泰洋最大的喜樂。








泰洋

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也是International Sculpture Symposium  Alliance 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的委員,臺灣雕塑學會理事,作品廣為歐洲及東亞地區國家收藏。擅長雕塑、公共藝術、油畫,著有《邱泰洋雕塑作品集:築夢踏石》。歷任臺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匈牙利Tatabanya國際創作營邀請藝術家、 BenQ國際雕塑營策展人、2017嘉義市國際大型石猴雕刻創作營策展人,並受邀擔任2018 桃園崙坪國際雕塑創作展策展人。





2012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首以「童話BOOK思藝」為主題概念,將市民廣場打造成一座適合親子一同體驗、闖關、DIY,並充滿知性與歡樂的童話王國,獲得極大回響,成為每年暑假最受歡迎的親子同樂活動之一。其後每年兒童藝術節都在大家的引頸期盼中,不斷創造新的話題與繽紛回憶。今年則以「重返怪獸島」為題,提供八大藝術體驗,用色彩、雕塑、燈光等兼具藝術性、教育性及娛樂性的公共藝術裝置,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成為拍照打卡的最佳景點。


邱泰洋的代表作品〈尋找幸福〉, 啟發觀看者「幸福就在身邊」



童趣藝術打開孩子的心扉

參加此次2018「新北市兒童藝術節」展覽的雕塑大師邱泰洋,擅長將藝術生活化,認為藝術須由日常生活中取得靈感。求學時期,一路上在科班裡鑽研繪畫的他,直到遇見謝棟樑老師後,才發覺比較起平面的繪畫,雕塑的空間更能實現他心中的想理。在謝棟樑老師工作室擔任助手期間,邱泰洋學習到使用玻璃纖維做為塑材,讓雕塑更具可塑性,能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地創作。在嫻熟的創作技法以外,邱泰洋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進行創作,歷年來為各地國小製作出許多別出心裁而又可愛生動的雕塑作品,受到孩子們廣大歡迎,「我都會先去校園觀察,也會詢問老師和學生的想法。」

2008年邱泰洋在國光國小創作的巨型鞋子,靈感來源就是該校老師言談間提到「小一的小朋友們都不太會綁鞋帶」,於是邱泰洋靈機一動,將玻璃纖維和水泥砂漿覆蓋在鐵架和鐵絲網組成的骨架上,製作出巨型鞋子。沒想到當他把這兩個公共藝術品放進校園後,瞬間造成轟動,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不但把高筒鞋當作城堡來攀爬,更成為運動比賽的道具。學生分組比賽綁鞋帶時,左右穿梭,不僅訓練了孩子的合作和協調性,同時,因為繩子很粗重,更像是在拔河,彼此同心協力不分彼此,一同出力合作達成目標,無形中也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

邱泰洋為西屯國小創作的汲水大象,象鼻是出水口,象尾巴是幫浦,只要上下壓動,象鼻就會噴出水來。這是把古早水井汲水的功能,結合大象的形體所作出的藝術品,可愛的形象讓孩子玩到捨不得進教室,連校長都得出來勸導孩童。透過汲水大象,一方面老師可以在遊樂中教導孩子水資源的珍貴,要愛惜水資源並懂得循環運用,達到永續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藉機提醒孩子們戲水的安全,避免危險發生。一個生活化的小小發想,加入童趣的造型設計,讓舊時代的文物重獲新生。這種草根性的創作靈感,源自於邱泰洋從小在鄉下農村的生長經驗的啟發。平凡無奇的物品在他的巧手下,融入美學,不但有趣,也讓孩子體驗到古早年代的生活器物,有不可小覷的功能性。

2011年作品「痕」系列的〈滌之痕〉,他觀察到老奶奶時代的木製洗衣板,經過歲月洗禮淬煉留下的刻痕,在他看來猶如五線譜上躍動的音符,透過觀想,他把單調的條痕創造成為活潑的律動,象徵隨著時光消逝的日子裡,承載著你我成長過程裡的美好回憶。邱泰洋從自己的生活觀察出發,找到創作的發想,既賦予舊物新生命,也提醒人們記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也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帶有人情的溫暖。另一件作品〈陀之痕〉,則是在具體有形的大陀螺表面,刻劃出由粗繩圈綁住留下的無形烙痕,以無形的烙痕承載真實的童年記憶,透過寫實的陀螺表面,童年過往的鮮活畫面得以重新湧進腦海,成為作品中真實的存有。




〈鞋子〉是國光國小孩童一起參與創意發想,由邱泰洋團隊設計規劃執行所完成的作品。



與藝術互動,玩耍中埋下 美學的種子

小學時,邱泰洋學習伯公邱乾集的畫作,畫了一幅瀑布風景畫,這幅畫獲得母親頭一次的肯定,從此奠定了他從事藝術創作的基礎。讀大甲國中時,學校預定成立的美術實驗班最後雖然因為家長反對而中止,但改以課後輔導方式,也讓邱泰洋的藝術創作之路得以延續。暑假期間,更積極參加美術研習營,不但有機會接受水彩畫家李澤藩的親自指導,結業時的成果發表更是邱泰洋首次嘗試立體造形創作。大甲高工美工科期間,遇到黃步青及李錦繡二位老師,啟發邱泰洋對現代藝術的認識學習,「拋棄對技巧的追求、對比賽和名次的競逐,真正從繪畫的本質與精神層面去思考。」老師一席話讓邱泰洋銘記於心,至今不忘。

除了寫實的公共藝術外,邱泰洋也擅長用抽象的手法,開啟孩子的想像空間。像是中興國小「油桐花的異想世界」,把花瓣的造型彎曲鏤空,使用曲線描繪出花瓣的柔美,化身成為可坐可臥的長椅,深獲孩童們的喜愛,喜歡三五成群在藝術品上玩耍攀爬,不但具有實用功能,也為校園增添許多繽紛生動的色彩。邱泰洋也常讓孩子參與創作,一起來塗鴉,很多已經畢業的孩子還會再回來看看當時參與創作的公共藝術。這種情感的連結,會一直存在孩子的心中,伴隨他們的成長在過程中不斷發酵,釀製出最溫暖甜美的點滴回憶。

邱泰洋的作品中,總是期待孩子能和藝術有所互動,從中學會尊重藝術以及大自然,因此他喜愛在玩耍的過程中埋下藝術的種子,等到孩子長大了,這些兒時的記憶,都會一一變成為他們創作的養分。邱泰洋尤其喜歡用鮮艷的色彩創作,以吸引孩童的目光與興趣,無形中其實也就將色彩學落影在學童的腦海中,間接培養出敏銳的色彩感受度以及美感教育。

這不僅有助於孩童未來從事美學的學習力,更對於生活中的個人穿搭、用品的選擇,有非常大的助益。邱泰洋神采奕奕地說道 : 「我的蝸牛爬呀爬到新北市市民廣場去,而另外兩隻更神,還爬到澳洲的雪梨。雖然公共藝術談不上是藝術,但佈展時看到小朋友們興奮期待的眼神,我也感染了那股童真和熱情,有時想想讓作品更親近民眾,更貼近生活,步下展台走出戶外,成為生活的潤滑劑,何嘗不是另一種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呢! 」時時刻刻都在為小朋友的生活與藝術教育著想,希望透過他的作品都能帶給小朋友歡樂的童年與回憶,這就是邱泰洋。



和孩子互動的公共藝術



用美,讓心回到當下

由早期的寫實風格,到近期的極簡風,邱泰洋的創作觀一直不斷在進化。「我覺得外在愈來愈複雜,在這樣的環境裡,更要回歸到單純簡約。」這些想法不斷在腦海發酵運用到空間元素後,強調「簡單則豐富」的精神,由最初的具體形塑,逐步進化到抽象形體。體驗到愈是簡單,反而能包容更多,也更有價值。學習把空間留給觀賞者去領會去產生共鳴,展現出無限的可能。

邱泰洋的雕塑作品集《築夢踏石》,意在傳達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切莫因為現實生活而遺忘心中的夢想。只要心中種下美的基因,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心中發芽茁壯。因為美,讓心境平和;因為寧靜,而感受到幸福。這次邱泰洋提供的展品《尋找幸福》,是用GRC(由水泥砂漿與抗鹼玻璃纖維組成的一種複合材料)和馬賽克結合的作品,外型是一隻色彩豐富的蝸牛。行動緩慢的蝸牛扛起重重的行囊,出發尋找幸福,但是歷經千山萬水,尋尋覓覓,卻遍尋不著傳說中的幸福,當蝸牛疲憊的回到溫暖的「家」時,竟然發現原來幸福就在身旁!邱泰洋希望藉由這件作品,提醒觀賞者能夠了悟幸福就是當下,它一直在你我身邊沒有離開,只是往往被我們所忽略遺忘,因此我們得要懂得去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2004年邱泰洋接任臺中市雕塑學會第九屆理事長,積極展開跨領域的合作,例如與臺灣現代詩人協會合作辦理「雕塑與詩的對話」,探詢不同形式的藝術在雕塑平臺上對話的可能形式;與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合作,籌辦「海洋與內陸的對話」系列之「2006苑裡 • 蕉埔國際雕塑創作營」,成為當時臺灣民間辦理國際雕塑創作營的先行者之一。同時,也積極提攜後進、培育創作人才,例如開辦石雕研習營,藉此匯聚人才,推廣石雕藝術;2006年獲邀參加匈牙利Tatabanya國際雕塑創作營、獲得深刻的國際交流經驗後,隨即回邀匈牙利藝術家訪臺從事創作交流,期待為臺灣的創作環境注入新的活水、激發新的視野。

藝術並非高高在上、與人有所隔閡的結果;藝術應該是不強迫、不刻意的融入生活。「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結果如何只是其次,重要的是能夠去享受美的創作過程。邱泰洋期待透過2018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這次活動,讓大小朋友一起來體驗遊玩,再一次把美麗的心情與美好的作品,和所有大人小朋友分享,一起打造新北這個美好城市,給我們的下一代更幸福健康的成長空間。





文字/李珊瑋  圖片提供/邱泰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