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聽,市場的人文聲景 感受常民生活的脈動:范欽慧






● 文 |趙意雯
● 圖片提供 |臺灣聲景協會



「人對於自身所處世界的理解,聲音可說是一個重大的指標與線索,大部分的人對此渾然不察,無法理解聲音是環境中很重要的訊息來源。我希望能讓大家重新覺察環境聲音對於人、對於生態的影響,進而從中找到更多可以努力的方向。」長期用聲音記錄臺灣生態環境的范欽慧從島嶼發聲,默默發起一場聲音革命。




聲音無所不在
寂靜的聲音革命

        世界上聲音無所不在,無論是自然萬物的聲音、人類製造的聲響,總是深深影響著我們。不像視覺有具體的影像、持久的連貫性,聲音是出現又消失,還可能引發下一個聲音的出現,聽在每個人耳裡又有不同的詮釋。許多聲音是鏈結在個人生命的資料庫裡,不同的生命經驗、文化背景,都會影響到人對於這個聲音的觸動及反應。70 年代加拿大作曲家薛佛(R.Murray Schafer)率先提出「聲景」(Soundscape)概念,世界各地相繼發起「世界聲景計畫」,來喚起社會大眾對聲音的認識及環境的保育意識。本土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范欽慧邀集一群研究生物聲音行為、人類噪音的科學家,以及懂得聆聽的聲音藝術家,在2015 年創辦「臺灣聲景協會」,鼓勵大家將耳朵打開、與更多美妙聲音相遇,並期望透過聲音來改變世界。



原味覺醒 擲地有聲
來自魚市場的「聲」命力


        若想感受常民生活的聲音,不妨走一趟市場。「市場是人們食材的來源地、交易買賣的現場,通常結合了在地生活的產業,譬如海鮮、肉品、蔬果、花卉等,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社經背景、文化連結息息相關。」范欽慧談到之前曾造訪澎湖魚市場,採集錄製一些聲音,「凌晨天還沒亮,一艘艘漁船駛入港口,船員接力卸下一箱箱剛捕撈到的新鮮漁獲,港區人員分工合作將魚種分類,被摔打在地面又被碎冰塊鋪蓋的魚隻、塑膠籃裡鮮活蹦跳的魚貨、來回穿梭不停的手拉拖車、此起彼落的喊價拍賣聲、競標的餐廳業者或魚販的交談聲⋯⋯,整個場域市聲鼎沸、好不熱鬧!」她生動地描述著魚市場的聲景。在略帶鹹腥味的漁港,范欽慧聽到的不只是港區人員的辛勞工作過程和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透過聲音,還能感受到當季豐收的喜悅或漁業資源枯竭的慨歎。她指出,「現場人員談話的內容、現場魚貨的喊價隱含了不少訊息,不僅可以觀察當時的現象,甚至能預測到環境背後的問題,經年累月聲音的變化,也反映了文化變遷的歷程。」





屬於市場的
時代聲音風景線

        范欽慧認為,「最能感受地方特色與生命力的,莫過於傳統市場!」昏黃的燈光下,總是人聲雜沓、交易熱絡,攤商叫賣聲震天價響、消費者摩肩接踵享受殺價樂趣,逛市場的過程涵蓋了多種感官的體驗,透過眼看、耳聽、鼻嗅、手摸、口嚐,可以細細咀嚼來自各地食材的滋味,並體察市井街坊的人情味。如今傳統市場愈來愈少,或是轉變為現代化的連鎖超市,「雖然同樣是賣生鮮食材,但人們聽到的聲音卻是預錄的歌曲或商品廣告,在賣場反覆播放,昔日那種交易時的對話、小站情報交換、老闆與顧客間的噓寒問暖⋯⋯蕩然無存。現代化超市多了個人自主性與私密性,以包裝完好的商品取代了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這種快速方便的購買管道、簡化的人際關係,其實也在無形中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范欽慧點出,市場聲音型態的轉變,正反映出人們的習慣、喜好及生活經驗均已改變。





下一個都市傳說?
重訪市場之必要

        對於藝術文化工作者而言,可能比較容易透過聲音去感受到市場的在地性、趣味性、時代感,但一般民眾能否藉由聲音的這條線索,重新去發現自己跟市場之間存在的關係?范欽慧覺得,許多傳統市場失去的不只是聲音而已,其實失去的是人們再次造訪的理由,因為忙碌現代人煮食機會少、外食情況普遍,所以,進入市場挖掘、浸潤出一套屬於自己生命經驗的動力不知不覺瓦解了。「我相信每個婆婆媽媽心裡都有一個市場聲音的譜系,可能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但是當她一踏入那個環境,就能立刻感受到市場與其緊密連結的關係。」她提出自己的觀察。范欽慧強調,「漸漸消逝的不僅是聲音本體,還有逛市場的習慣。」因為現今生活型態改變,人們不再享受烹調的樂趣及一家人圍坐聚餐的過程,市場交易模式、叫賣形式、小農文化⋯⋯當然也會隨之改變。「我們應該省思,到底市場聲音提醒的,是情感的失落還是溫暖的連結?喚醒的是傳統生活記憶的再造,還是只是找到即將消失的最後一段傳說?」她表示,如果我們對市場聲音的消失感到不捨,那麼是不是該去重新發現它的趣味、找到再次造訪的理由?藉由聽到聲音、感受到溫度,或許可以成為未來新演變的一個契機。


安靜聆聽
覺察聲音的線索

       「現代人對於聲音的忽略與漠視,舉世皆然,人對於聲音的感受有集體弱化的趨向,有趣的是,人所置身的世界愈來愈喧嘩,但人對聲音反而愈來愈無感。主因是我們與自然環境斷聯許久,長時間處於噪音環境中,大量科技產品產生的聲響佔據了耳朵聆聽的部分。」范欽慧建議,不妨讓自己安靜下來,親近大自然,聆聽公園的蟲鳴鳥叫聲,留意四季不一樣的風聲、水聲。透過聲音,培養對環境覺察的能力,進而找到內心的平衡。從2017 年開始,「臺灣聲景協會」每年7 月17 日會舉辦一系列以聆聽為主題的活動,今年也不例外。活動將帶領大家重新聆聽自己生活的土地,透過一些習以為常空間的再發現,喚起大家覺察其中蘊藏的聲音線索,領略它的節奏感、生活氣息及在地的連結性,挖掘一些有趣的面向。




范欽慧

自然作家、紀錄片編導、野地錄音師。長期用聲音記錄臺灣生態環境、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提升公民聆聽素養,2013 年推動「寂靜山徑」計畫,2015 年創立「臺灣聲景協會」,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