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無國界的攝影書專賣店│Moom Bookshop

潛藏在東區熱鬧的巷弄之中,Moom Bookshop是一間擁有大量攝影書寶藏的深海明珠。憑著創辦人張鶴騰的努力與投入,Moom Bookshop在2016年上線,成為國內第一個以攝影書為主打的網路特色書店。2018年,他們將事業拓展向實體店面,希望藉由實體書的展售,搭配特色展覽,培養更多人對於攝影書的熱愛。







Moom Bookshop
位於忠孝復興站附近的巷弄內,Moom Bookshop是珍稀的攝影書店。不論是知名攝影師的經典作品,還是冷門的攝影獨立出版品,這裡是愛攝者淘選書籍的寶地。從網路經營拓展到實體書店,Moom Bookshop也藉由主題式的展覽活動,讓民眾能夠對於攝影書的可能性有更更多豐富的想像。





非專業出身的創業毅力

2016年,Moom Bookshop網路書店正式上線。由於缺乏庫存與經營實體店面的資源,Moom Bookshop決定先從網路書店著手,經營之初,他們並未以攝影書作為主要的商品,而是與雜誌、插畫、繪本以及一些生活類的海外進口書籍並重。「但我們後來發現,泛藝術類的書籍實在太多了,光是插畫的部分,一年就有上千本的出版品,這樣的情況下,經營者怎麼挑都挑不完。」Moom Bookshop說道,因此決定聚焦在專業領域,最後選擇了攝影——這個在臺灣還欠缺資源投注的領域。

「因為不是攝影相關背景出身,我們有點像是一邊挑書、一邊學習相關的知識。」MoomBookshop說道,網站在二月開始上線之前,書店其實就開始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蒐集相關的書籍。當時挑書的方式,其實全部都是Moom Bookshop透過網路瀏覽,藉著平時就有在網路上追蹤特定藝術家的習慣,來獲得相關社群的出版資訊。只要一看到喜歡的,MoomBookshop就會寫信詢問供貨商、出版社、甚至藝術家本人,一本、一本的累積庫存。


Moom Bookshop透過個人的努力和接洽,收集世界各地與攝影相關的獨立出版品。


從零開始的挑戰 洽談獨立出版

「一切就是從零開始。」說起在網路上經營書店,Moom Bookshop其實必須面臨許多網路商城的競爭。作為全世界最古老的產業之一,書籍其實擁有超過百年以上的流通歷史。它不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且全世界的書籍流通已有完整的系統對應,隨著網路和科技的發達,這個系統更新的速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世界上每出版一本書,只要和經銷商談成合作,它就可以流通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這些經銷商的角色和批發商非常類似,他們通常會與上百間的出版社有合作關係,只要透過一個窗口,就可以採購到上百間出版社的出版品。這樣的情況下,主流的網路書店往往能輕易買到大量的書籍、繪本、文具用品,甚至一些相當專業的歷史檔案和圖錄。

「與主流通路商相比,Moom Bookshop其實沒有特別優勢。」Moom Bookshop繼續說道,書籍產業的銷售通路,藉由經銷商與批發商便可獲得多樣和大量的商品,而大型書店品項多、銷量大,透過系統化管理,自然可以獲取更低廉的成本。對小型書店來說,想要在市場生存,接觸大型書店較不願引進的獨立出版社或藝術家自費出版品,便成為彰顯書店特色的立足點。

「透過經銷商進行採購的話,真正困難的是比較難接觸到獨立刊物,這些出版品或許完整度不高、知名度不足,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們不停地為書籍產業注入新血,持續開創書本的可能性。」為了獲得特殊的獨立出版品,他們必須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進行信件的來回,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耗費人力的工作:因為缺少批發商的單一窗口,通路就必須逐冊、逐冊的去洽談。為了累積庫存,書店不可能一次只跟一個人洽談,很多洽談的工作都是同時在進行,而這樣的過程其實就讓書店的業務愈益龐雜、紛亂。

「我們之所以需要和藝術家本人和獨立出版社溝通,不僅是因為獨立出版品尚未進入書籍流通的系統中,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豐富自己的庫存和特色。」Moom Bookshop說道。以店內販售的英國獨立出版社AKINA書籍為例,就是Moom Bookshop自己直接寫信和出版社洽談取得。Moom Bookshop也鎖定許多藝術家自己製作、出版的作品,在溝通的過程,Moom Bookshop也發現獨立出版者往往不熟悉出版業務,很多人出書之後,因為不熟悉操作模式,在寄送方式、金額計算方式、書籍數量上常常有搞錯的情況發生。雖然過程辛苦,卻也因為這些繁冗瑣碎的溝通,才讓Moom Bookshop據以累積了大量且多樣的藏書,漸次吸引許多攝影書熱愛者的目光。


舉辦主題講座。




從網路到實體 從庫存到展售

「在經營網路書店的時候,一些比較常買書的客人開始詢問我們,希望能夠來我們的辦公室直接選購。」Moom Bookshop提到,網路書店因為無法「翻閱」,使得許多消費者開始有親臨現場的需求。「但是當消費者來到倉庫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全部的書都是被封起來的,因為網路書店並沒有樣書這樣的概念。儘管客人想試閱的書都會一一拆開,但仍遇到不少來訪者因感到不好意思而靜靜地只觀賞封面。」Moom Bookshop說道,許多客人來到倉庫之後,有些人會待上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些人會自帶白手套來翻閱。

「這幾年間,其實是完全沒有任何獲利的,我們得到的反而是成山的庫存。從零本到上千本的庫存,有很多書其實是從來沒有被打開過的。這些庫存都是付錢買斷的,以網路書店來說,庫存沒有賣出去就永遠都是庫存,就沒有被看見、被翻閱的機會。」客人的熱情、再加上庫存量的增加,使得Moom Bookshop也開始思考實體書店的可能性。

2018年八月,Moom Bookshop的實體店面正式開幕。「實體店面的好處是,大家可以真的看到、摸到這些書本。不管有沒有人最後把它帶回家,至少來店裡的人就可以看到這本書,也會知道原來有這些書的存在。」Moom Bookshop分享道,從網路到實體店面,現場的服務工作越來越為繁瑣。「開一間店其實有很多學問,因為除了陳設書籍之外,還必須和客人直接面對面的互動。這個互動其實是一種服務業的專業知識。」也因此找了有實體店面工作經驗的Emma來擔任店長,負責實體店面的經營工作。

比起網路,實體書店的另外一個挑戰,是書籍的擺放位置。在網路書店的情境之下,客人不會與店員接觸,下單之後,後端也可以慢慢揀貨、出貨;但是在實體書店,消費者的需求必須被更即時的回應,背起所有販售的書籍、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遂成為必備基本功夫。「客人有時候也會希望我們推薦,也因此,我們每本書都會自己翻過。」Moom Bookshop說道,除了透過地區、彩色或黑白、新舊⋯⋯等方式將書籍有邏輯的上架之外,店長更親手幫每本樣書包上書套,藉由這樣的過程累積攝影書相關的知識。「有趣的是,我們也發現,網路上的聲量和銷量沒有直接的關係。」Moom Bookshop分享道,有些書籍在粉絲頁上獲得大量的按讚和分享,即使價格不貴,購買的人還是不多。根據他們的觀察,目前臺灣大眾還是比較偏愛有名的攝影師、或是時下流行的一些熱賣品。名攝影師的作品比較受到市場歡迎;但也有些攝影師雖然有名,卻因為作品畫冊太多,反而買氣平平。這些特別的資訊和市場偏好,也是實體店面開張之後的另類回饋。

「書店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讓客人實際可以『摸』書的地方。」Moom Bookshop說道。相對於一般書籍,大部分的攝影書其實價格相對昂貴,一般大眾比較難接受一本書要價超過一千元。「書店真正的價值在於,可以透過實體店面來培養讀者對於攝影書的興趣。我不會只著重在眼前的消費行為有沒有發生,我們相信實體書店可以成為一個興趣的培養皿,對長遠來說有更好的效益。」Moom Bookshop說道。在開店之後,他們也發現很多客人會特別造訪書店,一待便是好幾個小時,無論消費與否,對Moom Bookshop而言都是非常正向的回饋。因為如果有人願意在這裡花那麼多的時間看書,這就代表喜歡攝影書的客群的確存在,而這些人有朝一日就會因為各種原因回流。



Moom Bookshop 曾經與日本知名攝影書出版社赤舍合作舉辦特展,
希望能讓觀眾認識出版社之外,也看到更多書籍的可能性。




主題式的攝影書展覽

除了販售攝影書之外,Moom Bookshop也在實體店面策劃主題式攝影書展覽,短短不到半年,便已舉辦了三場特色展覽,讓讀者在展覽中看見攝影出版品的特色、以及一些相對難得的絕版珍藏品。

Moom Bookshop目前舉辦過三個展覽,前兩個展覽是以出版社為主題,分別為英國獨立出版社Mack以及日本獨立出版社赤赤舍的攝影書展。「這兩個出版社的個性都非常強烈。」Moom Bookshop分享道,以書籍來說,少數書存在著過度設計的問題,有些設計師會想要展現自己的才華,以至於設計凌駕於內容之上,書本淪為一個「包裝品」。但是以Mack的出版品來說,他們的書在裝幀上面非常有其特色,這種特別不是透過設計去掩蓋書的內容,而是去輔佐作者的影像、襯托作者想要傳遞的氛圍。

相較之下,赤赤舍則在編輯方面見長。「知名攝影師Alec Soth曾說過,在這個世代裡,每個人都可以拍出一張大師級的照片,但要編成一本書,讓書中的每個畫面都是經典之作,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得到的事情。」Moom Bookshop分享道,在赤赤舍的編輯過程中,編輯者會和創作者來回討論,甚至丟問題給藝術家去思考。藝術家不是把照片交出來就可以出書,編輯會針對藝術家的作品給予專業的意見,要求他們針對特定的部分進行補充。

有別於前兩次的展覽,最近一次的展覽則是以日本著名的攝影書《PROVOKE》為主題。「會想要做這個展覽,最主要的原因是《PROVOKE》復刻版的出版。我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本書。」Moom Bookshop介紹道。《PROVOKE》是日本二戰之後最為傳奇性的攝影雜誌。這本雜誌由攝影評論家多木浩二和攝影師中平卓馬策劃,後來邀請詩人岡田隆彥、攝影家高梨豐、以及知名的森山大道加入。他們以粗粒子、搖晃、失焦的黑白影像,記錄日本戰後的社會運動現場,藉此探討日本在戰後面對美國的後殖民議題。取名做《PROVOKE》(挑釁),其實是當時藝術家的一種前衛精神,希望藉由沒有那麼主流的影像語言,去挑戰當時的審美觀。儘管《PROVOKE》發行三期之後就自行宣布解散,卻已在世界攝影史上留名。

經過多年的沈寂,《PROVOKE》在出版社「二手舍」的規劃下,以復刻版的方式重現江湖,Moom Bookshop也因此與二手舍合作,在書店內除了展示原版的《PROVOKE》雜誌,也將當時參與雜誌拍攝的攝影師作品進行整理,以特展的方式呈現;二手舍也提供了復刻現場的相關內容,讓讀者可以看到攝影作品的搶救與復刻過程。



專業與大眾的折衷 追求客群最大化

有別於其他組織強調攝影的專業性,Moom Bookshop反而希望降低這個身份的專業色彩。「對象不侷限於研究攝影的專業人士,我們希望能夠服務更多愛書的人、甚至是那些可能從來沒有買過攝影書的訪客」,Moom Bookshop分析,「挑選冷門商品確實能造就獨特性與專業感,但難免曲高和寡;主流商品或許會削減書店特色,但卻能觸及到更多的人們。我們採取並重的方式,緩慢成長。」讓更多人發現書的多樣性和趣味是Moom Bookshop的宗旨。

並非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嵌合才稱的上是書,承載影像的攝影書自有其獨特的視野和天地。從網路、實體書店、到攝影書展覽,Moom Bookshop憑著單純的熱情與毅力,為臺灣的攝影社群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平臺。




文字/黃音  攝影/蔡嘉瑋  圖片提供/Moom Bookshop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