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臺灣流量最大的藝文網站│非池中藝術網
2018年十月於倫敦舉行的蘇富比當代藝術夜間拍賣中,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在落槌後戲劇性地被事先藏在畫框內的機器絞碎,一時之間成為橫掃全世界八卦版面的發燒話題。此類觸及一般大眾的藝術新聞,通常針對話題性切入,例如這次的突發事件,或某位藝術家作品打破成交價格紀錄。然而,只有熱鬧無法滿足對藝術市場感興趣的閱聽人,需要專業藝術媒體製作更深入的分析報導,讓這些資訊有效率的流通。
非池中藝術網
「非池中藝術網」為臺灣最大的藝術資訊平臺,2012年更躍升成為臺灣流量最大的藝文類網站。2014年開始,他們甚至還加入了藝術電商的功能。從藝文媒體到藝術產業,非池中藝術網不僅是藝術新聞的傳播媒介,也逐漸成為收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橋樑。
「非池中藝術網」為臺灣最大的藝術資訊平臺,2012年更躍升成為臺灣流量最大的藝文類網站迄今。網站負責人劉家蓉表示,早期藝術產業內部比較封閉,收藏家若想了解市場上的好作品或是新銳藝術家,資訊來源多為定期出刊的紙本雜誌,除此之外就得親自參與各大藝術博覽會、拍賣會預展、關注特定藝廊,不僅資訊流通速度慢,而且資源分配不均,例如多數藝術展覽在北部舉辦,對中南部藏家來說很不方便——可能千里迢迢到了現場,才發現不喜歡參展藝術家的畫風,等於白跑一趟。
隨著網路普及,資訊流通的方式不斷進步,2009年「非池中藝術網」成立,試圖打破藝術產業的封閉狀態。起初,「非池中藝術網」定位為藝術入口網站,除了整合展覽資訊、提供國內外第一手收藏新知及藝文新聞,還自製大量的藝文影音內容,包含藝術家訪談、展覽報導、線上學習影片等,亦曾深入藝術學校,透過鏡頭將學生工作室、新銳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介紹給閱聽民眾。影片上線後,學校紛紛反映這對招生起了不小幫助,讓年輕學子與一般大眾有機會深入了解不同的創作媒材,甚至破除刻板印象帶來的誤解,比方說提到雕塑,許多人只以為是又大又笨重的作品、入行門檻高,因此敬而遠之,事實上小體積、輕量的材質,一樣能成就優秀的雕塑作品。
藝文新聞與藝術知識的閱聽群眾,當然不侷限既有的收藏家,即使是圈外的小資男女,只要透過網站資訊,也能逐步了解藝術品及產業趨勢,培養出自己的品味,而隨著經濟能力漸長,還可能步入收藏。這便是「非池中藝術網」當初所預見,活絡藝術產業發展的新可能。
從藝文媒體到藝術產業的一條龍平臺
隨著媒體經營逐漸步上軌道,「非池中藝術網」發現藝文資訊的閱聽人若有意嘗試購買藝術品,需要更多畫廊的資訊來協助他們踏出第一步。借助經營網路媒體的流量,「非池中藝術網」開始與畫廊、藝文單位聯繫合作,將各單位與旗下藝術家的作品整合上線,從展示平臺發展為電商平臺。
一開始,這樣的合作仍是傳統O2O(online to offline)營銷模式,例如提出企畫,串聯畫廊進行導覽活動,以媒體力量宣傳、採訪並拍攝活動內容與花絮,激起閱聽人對展覽或藝術品的興趣,進而與畫廊聯絡,購買作品。
2014年之後,收藏家在網站上讀到一篇展覽報導後,若對作品感興趣,可直接連進網站的「藝術聚點」單元,線上下單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正式進入「online to online」的消費模式,非常方便。如今,平臺上已累積超過六百間藝文單位,選擇豐富,加上電商技術與消費觀念漸漸成熟,越來越多專業藏家可以接受網路下單。他們很可能長期關注某位藝術家,也確認過該藝術家實體作品的品質,對於在虛擬藝廊做判斷增加了不少信心。劉家蓉表示,從網路媒體到B2B2C平臺,可說是水到渠成。好的媒體內容最終回到消費者身上,甚至能幫助收藏家做出消費選擇;電子商務則使購買藝術品的專業門檻下降,而平臺對畫廊的抽成也是一種穩定的營利模式。(註:B2B2C是英文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簡稱,指賣方與買方透過提供優質附加服務的交易平臺進行聯繫與交易。)
非池中藝術網
「非池中藝術網」為臺灣最大的藝術資訊平臺,2012年更躍升成為臺灣流量最大的藝文類網站。2014年開始,他們甚至還加入了藝術電商的功能。從藝文媒體到藝術產業,非池中藝術網不僅是藝術新聞的傳播媒介,也逐漸成為收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橋樑。
透過網路傳播彌補資訊落差
隨著網路普及,資訊流通的方式不斷進步,2009年「非池中藝術網」成立,試圖打破藝術產業的封閉狀態。起初,「非池中藝術網」定位為藝術入口網站,除了整合展覽資訊、提供國內外第一手收藏新知及藝文新聞,還自製大量的藝文影音內容,包含藝術家訪談、展覽報導、線上學習影片等,亦曾深入藝術學校,透過鏡頭將學生工作室、新銳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介紹給閱聽民眾。影片上線後,學校紛紛反映這對招生起了不小幫助,讓年輕學子與一般大眾有機會深入了解不同的創作媒材,甚至破除刻板印象帶來的誤解,比方說提到雕塑,許多人只以為是又大又笨重的作品、入行門檻高,因此敬而遠之,事實上小體積、輕量的材質,一樣能成就優秀的雕塑作品。
藝文新聞與藝術知識的閱聽群眾,當然不侷限既有的收藏家,即使是圈外的小資男女,只要透過網站資訊,也能逐步了解藝術品及產業趨勢,培養出自己的品味,而隨著經濟能力漸長,還可能步入收藏。這便是「非池中藝術網」當初所預見,活絡藝術產業發展的新可能。
![]() | |
|
隨著媒體經營逐漸步上軌道,「非池中藝術網」發現藝文資訊的閱聽人若有意嘗試購買藝術品,需要更多畫廊的資訊來協助他們踏出第一步。借助經營網路媒體的流量,「非池中藝術網」開始與畫廊、藝文單位聯繫合作,將各單位與旗下藝術家的作品整合上線,從展示平臺發展為電商平臺。
一開始,這樣的合作仍是傳統O2O(online to offline)營銷模式,例如提出企畫,串聯畫廊進行導覽活動,以媒體力量宣傳、採訪並拍攝活動內容與花絮,激起閱聽人對展覽或藝術品的興趣,進而與畫廊聯絡,購買作品。
2014年之後,收藏家在網站上讀到一篇展覽報導後,若對作品感興趣,可直接連進網站的「藝術聚點」單元,線上下單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正式進入「online to online」的消費模式,非常方便。如今,平臺上已累積超過六百間藝文單位,選擇豐富,加上電商技術與消費觀念漸漸成熟,越來越多專業藏家可以接受網路下單。他們很可能長期關注某位藝術家,也確認過該藝術家實體作品的品質,對於在虛擬藝廊做判斷增加了不少信心。劉家蓉表示,從網路媒體到B2B2C平臺,可說是水到渠成。好的媒體內容最終回到消費者身上,甚至能幫助收藏家做出消費選擇;電子商務則使購買藝術品的專業門檻下降,而平臺對畫廊的抽成也是一種穩定的營利模式。(註:B2B2C是英文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簡稱,指賣方與買方透過提供優質附加服務的交易平臺進行聯繫與交易。)
非池中採訪團隊,訪問藝術家蜷川實花。 |
此外,為了讓尚未有畫廊代理的新銳藝術家得到更多曝光機會,「非池中藝術網」另外開闢「線上藝廊」單元,只要註冊帳號,即可在該網站上架銷售。現在,「非池中線上藝廊」是三千多位新銳藝術家與藏家接觸溝通的橋樑,達成典型的C2C電子商務模式。很多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作品沒有想樣中昂貴,以實惠的價格就能買到大件又精彩的作品,線上藝廊還貼心提供分期付款的選項,十分受到歡迎。平臺也會幫藝術家進行行銷,並從成交金額中抽成。(註: C2C即consumer to consumer,為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以受到信任的電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達到一定程度的網路流量後,便能從後臺進行數據分析,看見讀者及消費者輪廓,這正是網路相較於紙本與實體的極大優勢。劉家蓉說,團隊從數據中發現有部分讀者專門關注與藝術市場相關的分析報導,可見「非池中藝術網」的受眾中,還有對於藝術品投資買賣的需求,於是經過籌畫,自2015年起舉辦藝術拍賣會,增加藝術品流通的管道。
當初試圖擴大藝術欣賞受眾、增進產業資訊流通的初衷,終於發展成整個產業鏈一條龍的布局,「非池中藝術網」為藝術產業帶來正面效應的同時,也覓得完善的營利模式。
非池中採訪團隊出席福爾摩沙藝博會。 |
編輯團隊各有兼擅,文字、影音、社群一把罩
「非池中藝術網」的報導內容精良,甚至曾有收藏家在關注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期間,忍不住懇求編輯能不能先暫緩報導這位藝術家,以免作品價格攀升,可見即使是專業人士,也認可其媒體影響力。
如此優質報導產生的過程,同樣令人好奇。目前「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部共有六位文字記者,因應網路媒體的快節奏特性,梳理全臺與國外藝文單位的活動,將最新訊息與分析報導帶給讀者;兩位影音編輯負責擬定腳本,以情境式影片引領觀眾到畫廊、藝術博覽會展場,或是藝術家的工作室,了解創作過程與作品理念;另有四位編輯進行客戶關係維護,承接與各畫廊之間的媒體合作。此外,網站上還開闢專欄,分享專家的國際產業趨勢觀察,提供讀者更寬廣的視野。
總編輯王玉善表示,編輯部的每位同仁都有藝術史或大眾傳播背景,即使是影音編輯也能寫作,只是大家擅長的藝術領域不同——有些對書畫比較熟悉,有些則專精當代藝術。因此,一般會安排適合的編輯去採訪特定題目,但偶爾也要突破舒適圈去訪問陌生的藝術領域,才能在工作中持續成長。
像一般媒體一樣,編輯部每季都配合年度活動規劃不同專題,例如年末就會撰寫回顧文章、分析產業數據等等。然而,教育一直是「非池中藝術網」特別重視的板塊之一。在「藝術圖書館」單元,因為提供許多藝術史知識與書單,很多學生會為了做作業而進網站查找資料,所以編輯部順勢製作活潑的企畫專題——比方說在藝術大師生日當天發布介紹其生平與作品的文章——學生在潛移默化間,很可能就在心中種下欣賞藝術的種子。
網路媒體的優勢,除了方便分析讀者身分,以提供適切的內容或是開發新的讀者,還能更有效率地累積並整理資料。臺灣每年有多達三千位美術系畢業生,然而卻沒有建置完整的當代藝術家資料庫。「非池中藝術網」透過大量展覽活動報導的蓄積,梳理出近期活躍年輕藝術家的名單與年表,不只是藏家的重要參考,也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做了貢獻。
聽起來「無敵」的編輯團隊,也會有感到挫折的時候嗎?王玉善透露,由於編輯部同仁多數是美術背景出身,幾乎未曾經營過臉書粉絲團,但是編輯的工作除了官方網站的內容更新外,更得花時間滿足社群需要,必須學習轉化成「小編」的活潑口氣,以簡短、有意義的詞句和搶眼但不流於煽情的圖片吸引讀者點擊,將流量導入官網,讓好的內容傳播出去。
當代閱聽大眾的口味變化快速,且缺乏耐心,編輯部經常得絞盡腦汁發想新的企劃,並試著將專題包裝得輕鬆點。王玉善提及過去幾年,一篇專題報導大約兩千五百字,現在則因應讀者圖像化的閱讀習慣,減少為一千七百字左右,同時增加圖片數量。編輯部也會從後臺數據去分析讀者喜歡的字詞、排版格式等等,不再像以前一樣直接以文字開展全文,而是以一張顯眼的主圖,搭配每個段落中間置放的圖片,吸引讀者持續閱讀。一旦文字篇幅減少、捨棄艱難字詞之餘卻又要維持文章的深度,用字就要講求精準,而這也考驗著編輯的文字功力。劉家蓉在旁補充道,以前藝文影音有許多二十到三十分鐘一集的節目,現在都必須剪成一分鐘的精華版本,就是受到年輕族群愛用的社群網站Instagram只能放一分鐘影片的影響。
此外,網路媒體的編輯也必須了解網站技術,學會看Google Analytics、數據分析,做搜尋引擎SEO優化、下正確的關鍵字讓讀者容易找到文章,掌握尖峰時段在社群網站發文,有時甚至須和工程部門進行漫長的溝通與學習⋯⋯,這些對於過去只負責生產內容的編輯同仁是很大的挑戰。不過若能以數位策略觸及更廣大的受眾,再用優質內容留住讀者,對藝術產業的貢獻將會更大,這正是支撐編輯部持續學習的信念。
![]() |
非池中採訪團隊採訪印象畫廊。 |
與市場接軌,偕同藝術產業成長茁壯
「非池中藝術網」成立至今十年,乘載著閱聽人的期望做出了成績。劉家蓉認為,持續約訪具有影響力的重量級或話題人物,是讀者一直以來期待和關注的;而媒體曾經發表過的觀點,在經過市場檢驗後,也會塑造公信力。過去「非池中藝術網」曾為藝術博覽會撰文推薦三萬元以下的好作品,之後其中幾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果真水漲船高——就像獲得國際知名當代藝術雜誌《Artforum》推薦的藝術作品,幾乎等於身價保證——這是對藝術媒體最大的認可。
2018年臺北藝術博覽會期間,「非池中藝術網」為媒體協辦單位之一,長期累積的網路媒體經驗,讓編輯得以精準操作關鍵字,加上其整合電商平臺的優勢,配合實體藝博會企劃「線上藝博會」,開放展前預購,並在五天會期之後繼續於網路展售一個月,讓藏家得以從容做出決定,因而創造出單月網站流量破三十萬人次的亮眼成果。
「非池中藝術網」從藝術知識的普及開始,進一步為不同藝術需求的買家提供整合平臺:若想掛一幅賞心悅目的畫裝飾客廳,可以上「非池中線上藝廊」訂購;想收藏畫廊篩選過、具知名度的成熟藝術家作品,就到「藝術聚點畫廊平臺」尋找;更高階的藏家,常以獨到眼光購入具有流通價值的藝術品,則會選擇上拍場拍出,達到投資目的。劉家蓉表示,十年前的讀者,如今已有部分邁入藝術收藏的行列,這結果相當令人欣慰,也為這份工作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近期,為了高階藏家的需求,另外成立藝術研究中心,從基本面分析藝術家在藝術史的定位,到技術面的掌握成交紀錄,甚至關注當代藝術家每一號畫作的價格走勢,提供嚴謹考究的市場研究報告給不同資訊需求的閱聽人。
而「非池中藝術網」的網站也將參考國際知名藝術交易平臺如「Saatchi Art」、「Artsy」,針對電商平臺進行改版,加強情境模擬功能,讓買家得於線上模擬畫作在實體空間中的大小,縮小線上與線下的誤差,更精準地買到喜歡的作品。事實上,每年五百億美金的全球藝術市場,並非只限高階藏家踏入,購買藝術品不若想像中困難,一般大眾也能享受生活中與藝術相伴的美好,劉家蓉表示,「非池中藝術網」在致力於藝文資訊流通的同時,會持續與市場接軌,與藝術產業同時成長、壯大。
文字/何沐恬 攝影/何沐恬 圖片提供/非池中藝術網
![]() |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