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從膠卷到4K技術進程





電影的起源

膠卷電影是從十九世紀後半的歐美學者陸續發表對於電影影像研究後,第一個具有電影結構之機器「圓筒式看片裝置」才由Reynaud改良Zoetrope後問世。今日電影實際的發展則起源於美國的Thomas Alva Edison和他的研究所主任研究員W.K.Laurie Dickson。

自從1895年第一部電影在法國公開上映至今,「看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閒或動,而電影從閃爍、模糊、佈滿雜訊的黑白無聲電影,經過改良,逐漸走向平穩、清晰、層次與色彩分明的影像;電影的載體也由膠卷演變為今日的藍光光碟,並依放映方式的不同而有「數位電影」、「3D電影」、「IMAX」、「4DX」之分。




膠卷與4K的差異

從膠卷到4K,與全球數位化浪潮有關,科技的進步,自然影響到剪接的手法。傳統電影使用膠卷拍攝,由於膠卷是透過母帶拷貝再配送到電影院播放,顏色容易失真,經過多次播放與配送後也容易刮傷、產生髒點與囤積灰塵,並有變質、褪色、不易長期保存等問題;待數位技術發展成熟後,便應用在電影製作上,透過數位投影機放映硬碟裡的數位影片檔,影像不會因為不斷複製而劣化,品質趨於穩定,也不會受到沖洗、上膠等製程污染,體積更是大幅縮小,可以即時透過網路傳輸影片檔案供全球電影院同步放映。

因為新興媒材的出現,讓電影重新崛起,加上觀眾對於影片畫質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所以4K藍光的時代順勢而生。4K電影指的是解析度為4096×2160的電影,另外也有16:9的片源採用3840×2160的解析度,也可以稱作4K電影,是目前解析度最高的電影;但真正的4K數位電影是指用4K攝影機拍攝,再使用4K數位版發行並用4K放映機放映。也有部分4K電影是由膠片拍攝,再運用4K修復技術帶給觀影者更好的影像體驗。

2014年的年度史詩巨作──由克里斯多福 · 諾蘭執導電影《星際效應》,採用IMAX攝影機裝設膠卷底片拍攝,強調即便是膠卷拍攝的影片,也能呈現給觀眾完美的畫質,並在上映前兩天開放70mm以及35mm膠卷場次,期望觀眾從膠卷放映中找到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導演李安也曾說他喜歡放映機播放膠卷時的噠噠聲,以及傳統電影畫面上的顆粒感與閃動,但也期盼不同的數位拍攝方式,能讓觀影者輕易地進入故事裡。儘管好萊塢已開始使用4K甚至8K的數位電影攝影機,但是底片的價值仍然非常高。數位拍攝雖可用較少的預算製作電影,但是膠卷拍攝帶給觀影者的卻是一場底片的文藝復興,讓電影不只是消磨時間的娛樂,還具有藝術美感價值。

近年來,許多人重新探討起膠卷底片的重要性,而從娛樂走向藝術的領域,這中間的發展、變化,也成為電影藝術引人關注的所在。儘管電影的核心終歸是劇本、影像手法與所欲傳達的理念,但是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卻也指引出電影藝術可能的發展路徑。




文字/盧怡妗   圖片提供/123RF(Dmitriy Shpilko)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