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日光燈與噪音的視聽交響樂 │原始的聲光藝術家姚仲涵
近年來創作一系列在視聽上別具新意的光電藝術,
不僅推出靜態的裝置展覽「光電獸」系列,
也與朋友葉廷皓組成電子音樂團體「HH」,
開創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科技藝術不僅讓藝術家使用的媒材日益多樣,也打破傳統藝術的分類框架。以日光燈的噪音為媒材,加上雷射光、日光燈的現場效果,觀眾總能在姚仲涵的作品中感受無可取代的經驗。姚仲涵的作品當中,聲音、光線、以及空間,都是作品中的重要部分。不管是透過裝置還是演出,他將人們習以為常的媒材轉換為特殊的感官經驗,開拓了專屬的美學體驗。
姚仲涵
1981年生於臺北,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作品形式主要以聲光裝置、聲音演出、音樂製作為主,透過特殊的燈光與音效設計,具有濃厚的實驗色彩、也具備強烈且獨特的表演性質,2014年更曾參與鼓舞新北—新北市國際鼓藝節演出。
多元的學習經驗與養成
身為科技藝術創作者,姚仲涵的求學經驗其實相當特別。「我大學就讀的是實踐大學室內設計系」姚仲涵說,自己一直很喜歡動手製作東西的過程,創造一些物件對他來說有著無比的魅力。大學期間接受的建築專業訓練,無論繪圖、製作模型,這些建築相關的知識,無形間也培養他對空間的觀察。
「念書時,我開始接觸影音剪接,對相關事物因此非常有興趣。雖然和建築好像沒什麼關係,當時的老師還是鼓勵我將聲音、影像做為一種設計的素材來思考。」在老師包涵宥的指導下,他在大學畢業製作中就設計了一個聲光互動裝置。這個經驗讓姚仲涵開始對藝術創作產生一些想法,也讓他決定進入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進修,持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進入研究所後,藝術大學的訓練讓姚仲涵對藝術和設計產生一些不同的看法與拉扯。從強調設計過程的設計學院、到強調創作者想法的美術學院,不同的知識體系衝撞著姚仲涵的內心與想法,也慢慢讓他意識到藝術與設計的不同。畢業後,姚仲涵帶著對聲光藝術的興趣和專長,一邊在實踐大學擔任兼任講師,一邊從事創作。
隨著時間過去,姚仲涵獲得許多獎項肯定,並在2017年成為專任助理教授。這些不同的身分,影響著他對事情的看法,也讓他的身分愈來愈多元。「很多人會給我不同的稱號,有人說我是聲音藝術家、有人說我是聲光藝術家、甚至也有展覽說我是建築師。對於這些身分,我其實不是很在意。我不會排斥這些名稱,也不會因為別人對我的定義限制我自己。」姚仲涵說,他的創作型態相當多元,如何突破自我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 |
「時光」(2015-2016),以日光燈的光亮顯示時間的流動數字, 帶出「來不及顯示⋯」或是「期待下一個時間的到來⋯」的不確定性。 |
如果要為姚仲涵的作品尋找一個代表性的象徵,環狀型的日光燈或許可說是他的代表。「我的創作過程,其實是線性的。」姚仲涵說,他的創作過程充滿許多不同經驗的組合。在偶然的日常生活中,姚仲涵發現日光燈在開啟過程,會發出一些頻率不定的「噪音」。這種日光燈的閃爍和聲音,深深吸引他的目光,讓他開始以日光燈做為創作的媒材。
在早期創作中,聲音與光所交織而成的獨特風貌,成為他的獨特代表。若要為姚仲涵手中的日光燈尋找一個最純粹的形式,他在日本展出的「流竄座標」可說是特別的代表作。在「流竄座標」中,姚仲涵製造一個黑暗空間,天花板上布滿了日光燈,觀眾經過時會觸發感應器,讓日光燈發出聲音。在這個作品中,不斷閃爍的日光燈與清脆的聲音形成獨特的感官經驗,讓人彷彿走入特殊、扭曲的時空之中。
![]() |
強調空間性的聲光裝置作品「光電獸#2-天花板」,入選2017臺北美術獎。 |
除了點亮過程中的清脆聲響,姚仲涵進一步思考日光燈的「噪音」如何進行變化。這種聲音只有在日光燈完全點亮前會出現,隱含了一種特殊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讓人的身體進入一種不一樣的狀態。」姚仲涵說,在平常生活中,如果有一些不確定的事情,都會影響人們生活的節奏、影響主觀的感受和情緒;一旦事情突然有了變化,或者突然出了一些意外,都會讓人無法處理眼前的事情,讓人分心、緊張、不得不去注意。
「我認為這種身體的狀態非常特別,也因此讓我對於不確定性有些著迷。」這種由不確定性所引發的身體狀態,也正是他創作想帶給觀眾的經驗。在相當早期的表演中,姚仲涵就設計了一個特別的裝置「LLSP」(Laser Lamp Sound Performance),以雷射光、感應器做為操控日光燈的工具。在這個裝置中,姚仲涵多安裝了一個感應器,可讓雷射光被阻斷的位置,轉換成頻率的參數,讓日光燈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用樂器比喻,這個裝置就像是一架樂器,雷射光則像是鍵盤;姚仲涵的手在雷射光的不同位置上移動,彷彿鋼琴家在不同的琴鍵上演奏一般。
「我的創作,個人情緒和情感似乎相當隱晦。我在乎的是作品跟身體的關係和感受性,而不確定的東西就是比較能引發這種感受的媒介。」姚仲涵分享,「LLSP」就像是他專屬的日光燈樂器,為姚仲涵的創作打下指標性的根基。
![]() |
2013年姚仲涵與葉廷皓組成電子音樂團體「HH」。(攝影/Etang Chen陳藝堂) |
聲音與音樂的結合與重組
完成「LLSP」後,他開始進一步思考聲音與音樂的關係。「我開始去思考如何突破,開始回想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舞曲。」為了尋求突破,他找了藝術家葉廷皓一同參與,兩人於是組成了音樂團體「HH」,以電子音樂形式進行演出。本來的「LLSP」,也因為電子音樂的加入,蛻變成「LLAP」(Laser Lamp Audio Performance)。
「在舞曲中,我一開始希望所有的聲音都來自日光燈,但後來發現有些聲音就是無法取代,所以自己也做了一些調整,開始使用一些真正的樂器。」有別於一般的電子音樂,以日光燈為樂器,讓每一次的演出都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日光燈的聲音畢竟是噪音,他會因為現場的空間、設備而有些不同,對我來說這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姚仲涵分享,日光燈發出聲音的過程,有些聲音是無法被電子訊號觸發的。這些聲音讓每次的表演都有所不同,也能在不同的空間中留下獨一無二的聲響。
與音樂結合的過程,姚仲涵也開始面對「對/錯」的問題。從最初的「LLSP」,姚仲涵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去演出、以及什麼樣的演出才是完整。但在當時的演出中,錯誤其實很難被觀眾聽覺,真正知道有錯的人大概只有創作者本身。到了「HH」階段,聲音成為音樂,也因此開始必須服從一定的規則。「噪音表演壞了沒有人會發現,但音樂出錯大家都會發現。人們對於音樂的架構和語言有共同的認識,這種認識讓我的聲音可以有更多的連結,能夠透過這種架構和認識帶入更多的情緒和情感。」姚仲涵說,音樂讓本來的聲音可以連結到更多的情緒,也讓表演的過程多了許多過去未見的元素。
![]() |
「動次動次DzDz」(2015)。 |
「我的聲音和音樂,某些部分其實和大家熟悉的樂器相當類似」姚仲涵說,不管是哪種型態的演出,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排練,熟悉器材和每一段聲音的感覺。有時候可能程式已經寫好,但因沒有排練、忘記操作的方式,現場的效果就會不如預期。「我事前會思考演出的段落和安排,儘量讓我和機器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姚仲涵表示,唯有維持這種手感,他才能在演出現場有所變化,貼近每個空間的特質與氣氛。
除了演出當下的問題,創作的過程也是另一挑戰。「和電子音樂合成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事情,是集中精神進行創作。」有別五線譜的音樂架構,日光燈的聲音創作需要創作者投入大量的精神與力氣。「音樂的布局是非常抽象的,他不像畫畫一樣可以遵循一些步驟;尤其我所使用的聲音具高度不確定性,這讓我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才能記得聲音的配置。」姚仲涵分享,在網路工具相當普及的情況下,真正的挑戰在於選擇與獨立的思考,並在自我的美學中取得平衡。
![]() |
「LLAP」(2015-2016)。 |
在有限中創造最大震撼
「LLAP」的完成沒有讓姚仲涵停下腳步,2017年他再度創作出「光電獸系列作品」,將雷射光、日光燈、電子音樂、以及現場演出做進一步地推進。姚仲涵將新作品建置天花板上,觀眾必須躺下才能欣賞。演出中他也加入一些煙霧元素,透過光和煙改變空間的氛圍,如同閃爍的日光燈所造成的干擾效果,姚仲涵希望透過這些元素,讓觀眾可以有更不同的感受。
「在我的創作經驗中,一直不變的,可能是我總不斷想著,如何在有限的狀況下發展作品。我的表演可能只使用兩顆日光燈,這是非常受限的媒材,我必須不斷思考如何在這裡創造可發展的路線和方式。」為了在有限中發揮極限,姚仲涵認為自己更像是一個「關係」製造者。「大部分的情況,我都在發現某一種美學、材料、或狀態出現後,以一個翻譯者、連結者的身分,試圖去製造一些關係。」姚仲涵認為,日光燈從燈具轉變為樂器,視覺與聽覺交織,加上空間中的變化,這些感官與感官的連結與體驗,都是他的作品想達到的主題與目標。
「我覺得我的作品有一種『使壞』性格,講直接點,或許帶有一些惡搞的成分。」姚仲涵說,日光燈的聲音演出其實就是噪音的表演,如果在街上播放,路人一定覺得這是一種破壞或惡搞。但如果在正式的表演狀態中出現,就能透過堆疊和鋪陳,達到另一種舒服的感官經驗,讓人能更「打開」地去體會。
「這種使壞的狀態,又可說是一種『叛逆』,我希望能夠顛覆一些大家的習慣。挑戰習慣、挑戰習以為常的東西,是我一直在玩的事情。我覺得每個人身上都一定有一些叛逆基因,只是每個人的出口不太一樣;有人透過運動、畫畫、消費、購物,藝術家的輸出方式,就是創造一些新的作品。」姚仲涵說,他的藝術更像是一種對於習慣的干擾,透過中斷或是一些經驗上的改變,創造出不同的美學經驗。
文字、攝影/蔡嘉瑋 圖片提供/姚仲涵 主圖作品/光電獸#2-天花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