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穿越歷史長廊 窺見殘酷餘燼下的希望火光 黑眼睛跨劇團《夜長夢多:異境重 返之求生計畫》 專訪藝術總監鴻鴻
● 文|楊月霞 ● 圖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陳藝堂 不同於傳統演出形式,「沉浸式劇場」講求真實且面對面的互動,演員不僅和觀眾 沒有距離,甚至能結合歷史、VR、空間美學等的沉浸體驗,讓我們有「穿越時空、 置身於事件當中」的狀態與感受。《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身為黑眼睛 跨劇團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此一典型的絕佳成功範例。 關注臺灣社會議題 跨領域打造歷史時光機 「黑眼睛跨劇團」在2008年即由鴻鴻創立,從早期著名的《禿頭女高音的不標準時間》、《維妮音樂劇場》到《對幹戲劇節》,作品相當多元,近年更有以「沉浸劇場體驗」為出發點的十年紀念力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可說擅長跨界突破,大膽而精采。鴻鴻表示,劇團名稱有數個意涵,其一是呼應東方人的眼睛,以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做為主體意識;其二是來自他相當喜愛的詩人顧城,其詩中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最後則是來自吉普賽歌謠《Dark Eyes》。 「這些元素的共通點,就是不放棄在黑暗中尋求理想和出路,也是劇團創作精神。」鴻鴻的作品總能看出對臺灣社會議題的關心,無論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白米炸彈客》的劇本抑或探討二二八事件、反送中等,由他策畫與總監製的《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也藉由呼應劇目主題的空間來還原歷史場景,並使用VR 等來呈現新形態的跨領域合作。鴻鴻指出,會選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如此特別的演出地點,「就是想表達在不同的政權統治下,民眾或思想犯遭遇到的情境。」 他分享,做這部戲就是想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一直到現在,將臺灣人的處境整合呈現,同時穿插了不同時刻的重要歷史事件,如日治時期蔣渭水時代、白色恐怖時期,到後來抗爭解嚴、野百合學運、三一八事件等,讓觀眾能逐本溯源並置身其中。國家人權博物館之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裡頭,至今仍完整保留過去監獄、洗衣房、面會室等空間設施的遺跡,觀眾來此不但能今昔觀照事件全貌,也更貼近「沉浸式藝術」的魅力。 真實還原白色恐怖 觀眾與演員激盪新火花 為讓觀眾以不同時期的臺灣人身分,跳躍穿梭數個現代又科幻的異境,鴻鴻找了三位劇場導演周翊誠、陳彥斌、譚鈺樵,同時與女性VR 導演楊乃甄合作,希望以不同方式組合豐富的沉浸式劇場體驗。最細緻是當中許多場景和情境都有其真實歷史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