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題材、IP、技術 臺片十年的能量轉變:鄭秉泓

●文|唐可歆 ●攝影|張水 ●部分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甲上娛樂、影一製作所、貴金影業傳媒 在資深影評人鄭秉泓的觀察裡,臺片近十年來的票房反映出「依樣畫葫蘆而得天下」的保守策略,並非長遠之計;但他也從2019年在金馬獎中嶄露頭角的五部電影中,看到了臺灣電影的全新視野與方向。 檢視十年: 賀歲檔的興衰 鄭秉泓在個人新書《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中,對臺灣近十年出品的電影作了一次完整的回顧與檢視 ─ 「《海角七號》票房成功之後,瞬間湧現出一股很大的能量,讓五年級末、六年級初的這群導演們取得了拍片的機會,他們都悶很久了。」鄭秉泓描述這股起飛的氣勢,讓臺片重新回歸賀歲檔和暑假檔期。從《艋舺》開始,《雞排英雄》、《陣頭》、《大尾鱸鰻》等,年年賀歲檔票房亮眼。暑假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也都有好幾億的佳績。 只是好景不常,從 2016 年中期之後,明星或名導加持的賀歲片便不再是票房靈藥,對此鄭秉泓也表示,不宜以結果論來否定創作者的努力:「這些年創作者都各自做了一些嘗試,包括魏德聖從音樂片拍到歷史片;楊雅喆從大歷史切入去挖掘臺灣的其他面貌;九把刀則從青春偶像拍到校園霸凌,甚至是驚悚片。」 大銀幕、小螢幕 交竄的流動 關於這十年,鄭秉泓還提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2010 年以降,拍電視劇為主的導演們紛紛轉進電影圈發展,包括鈕承澤的《艋舺》,陳玉珊的《我的少女時代》和蔡岳勳的《痞子英雄》等等;甚至早在 20 多年前就拍了《假面超人》的瞿友寧,也是因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的高收視率,才讓他以《花甲大人轉男孩》一片登上 2018 年春節賀歲檔。從電視圈累積出實力的導演們,在景氣回升的這十載,獲得了更多的資金與機會,成為轉戰大銀幕的絕佳契機。 然而,鄭秉泓也發現臺灣人的收視行為已逐漸被串流網所改變。智慧型手機的加入,更鬆動了大眾對於電影和電影院的想像。在世界影視風潮的變革下,電視製作的規格提升到電影製作,公視與 HBO 合作的《通靈少女》便是一例;另外「公視新創電影」亦推出一系列電影化敘事、帶有電影質感的影片,像黃鐙輝主演的《疑霧公堂》和傅孟柏主演的《最後的詩句》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螢幕的團隊進攻大銀幕,而大銀幕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