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題材、IP、技術 臺片十年的能量轉變:鄭秉泓



●文|唐可歆
●攝影|張水
●部分圖片提供|金馬執委會、甲上娛樂、影一製作所、貴金影業傳媒


在資深影評人鄭秉泓的觀察裡,臺片近十年來的票房反映出「依樣畫葫蘆而得天下」的保守策略,並非長遠之計;但他也從2019年在金馬獎中嶄露頭角的五部電影中,看到了臺灣電影的全新視野與方向。


檢視十年:
賀歲檔的興衰

  鄭秉泓在個人新書《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中,對臺灣近十年出品的電影作了一次完整的回顧與檢視「《海角七號》票房成功之後,瞬間湧現出一股很大的能量,讓五年級末、六年級初的這群導演們取得了拍片的機會,他們都悶很久了。」鄭秉泓描述這股起飛的氣勢,讓臺片重新回歸賀歲檔和暑假檔期。從《艋舺》開始,《雞排英雄》、《陣頭》、《大尾鱸鰻》等,年年賀歲檔票房亮眼。暑假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也都有好幾億的佳績。

  只是好景不常,從2016年中期之後,明星或名導加持的賀歲片便不再是票房靈藥,對此鄭秉泓也表示,不宜以結果論來否定創作者的努力:「這些年創作者都各自做了一些嘗試,包括魏德聖從音樂片拍到歷史片;楊雅喆從大歷史切入去挖掘臺灣的其他面貌;九把刀則從青春偶像拍到校園霸凌,甚至是驚悚片。」



大銀幕、小螢幕
交竄的流動

  關於這十年,鄭秉泓還提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2010年以降,拍電視劇為主的導演們紛紛轉進電影圈發展,包括鈕承澤的《艋舺》,陳玉珊的《我的少女時代》和蔡岳勳的《痞子英雄》等等;甚至早在20多年前就拍了《假面超人》的瞿友寧,也是因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的高收視率,才讓他以《花甲大人轉男孩》一片登上2018年春節賀歲檔。從電視圈累積出實力的導演們,在景氣回升的這十載,獲得了更多的資金與機會,成為轉戰大銀幕的絕佳契機。

  然而,鄭秉泓也發現臺灣人的收視行為已逐漸被串流網所改變。智慧型手機的加入,更鬆動了大眾對於電影和電影院的想像。在世界影視風潮的變革下,電視製作的規格提升到電影製作,公視與HBO合作的《通靈少女》便是一例;另外「公視新創電影」亦推出一系列電影化敘事、帶有電影質感的影片,像黃鐙輝主演的《疑霧公堂》和傅孟柏主演的《最後的詩句》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螢幕的團隊進攻大銀幕,而大銀幕則是整合後又重新匯流於小螢幕,在這樣的演變中,臺片的發展將會如何?鄭秉泓以第五十六屆金馬獎表現出色的五部作品來進行分析。
IP改編電影的指標

談《返校》、《夕霧花園》

  IP一詞是從Intellectual Property而來,可直譯為「智慧/知識產權電影」,意指改編電影,從改編自小說、文學、漫畫等原著文本,擴大到以一首歌、一部電玩遊戲、甚至是一個電視節目為電影的核心、源頭,都泛稱為IP電影。2019年甫獲金馬獎五項大獎的《返校》以及多項入圍的《夕霧花園》都是非常成功的IP改編電影。

  談到《返校》,鄭秉泓直接給出最高評價,他肯定此片「是2019年最重要的指標作品,若要我選擇,它絕對是年度電影的代表!」導演鮮明的創作美學,優秀的美術、動畫、攝影,讓成果充滿新意。就內容面來說,《返校》有別於一般IP改編的純娛樂性質,以電影回望歷史,同時拋出一個重要訊息:「我們要活著去把這些事情傳下去,把真相說出來。」而這個訊息正好對應到臺灣人對當前政治氛圍所懷抱的心情,上片期間適逢香港反送中事件,也為此片創造出一方往外的解讀空間。



  《夕霧花園》改編自馬來西亞小說,相較於《返校》處理執政的國民黨跟人民兩方的單純關係,《夕霧花園》涉及到更複雜的歷史脈絡:包括馬來西亞共產黨的立場、日本的侵略及英國的殖民。不過,由於劇本改編出自英國人之手,鄭秉泓形容,這呈現了一種「英國文學劇的傳統」即便暗地裡情緒波濤洶湧,卻仍於外在表現出優雅、節制,不對戰爭或非人道行為激烈控訴或批判,只是純粹帶出當下之時空背景整體而言,是一部沉穩、大器的作品。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夕霧花園》為馬來西亞HBO製作的國際電影,這團隊中有許多優秀的臺灣影視工作者,包括導演林書宇以及曾擔任過電影《血觀音》的美術設計蔡珮玲,未來當這些人將參與國際製作的經驗帶回國內,無疑會替臺灣電影圈注入嶄新養分,著實令人期待。



罕有的優秀動作片
讚《狂徒》和《下半場》

  而論及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和「最佳攝影獎」的《狂徒》,鄭秉泓激動地說:「臺灣太缺動作片了!」他大嘆,同時亦表達十足的驚喜,因為2019年臺灣一次出現了兩部令人驚豔的動作片除了上述的《狂徒》之外,便是《下半場》。

  鄭秉泓講述,從學生時代就一直在短片創作裡研究拍攝打鬥動作的洪子烜,在《狂徒》中拉出了長片的格局,故事結構完整,鏡頭與畫面節奏無比流暢,加上演員出色的表現,讓整部作品有了絕對的精緻度。他毫不保留地讚揚這位年僅26歲的新銳導演:「如此優秀的表現,足以在臺灣電影史上留名了!」

  《下半場》的厲害之處在於,張榮吉巧妙地把這部籃球勵志片拍得有如動作片一般鄭秉泓形容:「攝影師陳大璞,他的鏡頭好像會飛一樣,呈現的畫面彷彿是武俠片裡的輕功,把飛躍感都拍了出來,非常有真實感!」深厚的攝影功力佐以電腦動畫,打造出逼真的賽事臨場感,成功將臺灣運動電影推向一個新高度。



跳出既有風格
顛覆印象──《陽光普照》

  談完題材改編、技術演進之後,拿下五座金馬大獎的贏家《陽光普照》,又有哪些亮點?鄭秉泓娓娓道來,導演鍾孟宏從《第四張畫》、《失魂》到《一路順風》都帶有強烈「黑色電影」的風格,然而「父子情」也是他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陽光普照》有點像是他的首部電影紀錄片《醫生》的劇情化延伸。」鄭秉泓接著解釋,相較於導演以往的特色,《陽光普照》拿掉黑色電影之元素,專注談一個家庭的崩毀與重建,以及一段飽滿又通俗的父子故事,更能打動人心。

  鄭秉泓認為,鍾孟宏過人之處在於總能顛覆觀眾對演員的刻板印象。例如以搞笑見長的納豆,在電影裡完全變成另一種角色。再者,他還可以在演員之間抓出整體協調性,而不會使劇作淪為各演各的景況:「倘若臺灣電影獎項有『年度集體演出獎』,那我絕對首推《陽光普照》。」



挖掘大歷史題材
不忘找回現實感

  評析完第五十六屆金馬獎得獎之作,回到全面向的綜觀角度,鄭秉泓說,《返校》和《夕霧花園》成功將沉重的大歷史改編成賣座的動人故事,是個十分值得繼續發展的方向。「《返校》的賣座給予我們一個啟示:訴說大歷史的重點在於切入的角度。徐漢強運用奇幻、靈異,也就是驚悚片的方式來處理故事,成功地建立起這部電影的風格與厚度。」

  此外,他也殷殷期盼,未來能看到更多像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與現實緊密扣連的作品,因為臺片普遍存在著「故事缺乏現實感」的問題,最終都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雖然漸漸看到中生代與新生代的臺灣電影人在舞台上發光發熱,但這股創作能量能否長久持續下去?他持保留態度。

  「眼前臺灣電影的一大困境,在於各類型作品無法平均發展。在韓國,不論是像《屍速列車》的恐怖片或是《82 年生的金智英》的女性議題電影,每年都持續地在拍攝、進行,也因此才有機會出現高質量的創作。」鄭秉泓鼓舞,臺灣電影圈若能持續表現亮眼、有所突破,將能帶動並激發有志者做出更多驚艷的好作品,以此逐漸開啟臺灣電影的大格局。




鄭秉泓
高雄人,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大眾傳播研究所博士班肄業。曾任2012年-2014年新北市電影節策展人、2013年-2017年高雄電影節短片策展人,現任教於義守大學與東海大學。著有《臺灣電影愛與死》和《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