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串流影音平臺與傳統電影院的拉鋸戰 從觀影生態改變看趨勢 專訪影評人張硯拓



 文|蔡嘉瑋 
 圖片提供|Netflix


Netflix 出品的電影《羅馬》獲得第91 屆奧斯卡多項大獎,且打破電影市場的發行模式,未在院線大規模上映,一時蔚為話題,也讓線上影音串流與傳統戲院之間的拉鋸戰,更加引人注目。



  隨著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的蓬勃發展,加上全球最大線上串流影音平臺Netflix 於2016年開放臺灣區域使用,臺灣目前已有Netflix、Friday 影音、CATCHPLAY+、愛奇藝等OTT
(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服務平臺,相較於傳統的有線電視臺與電影,線上影音串流平臺讓閱聽者擁有較大的觀賞自由權,使用者可以任意決定暫停、快轉或重新回味經典橋段,而線上龐大的影音資料庫透過購買版權或自製提供了更多元、更豐富的選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推波助瀾下,許多人取消了戶外休閒偏好待在家不出門,改以觀看線上影音作為主要娛樂,甚至部分政府也在「居家檢疫防疫包」提供影音平臺的使用序號,讓各大影音平臺的使用人數上看新高。

觀影習慣的改變

  影評媒體《釀電影》主編張硯拓分享,釀電影曾在今年年初與影評人展開一次圓桌聚會,討論影評們的線上平臺使用經驗、看劇的習慣演變、對於線上平臺的看法等。以許多影評人來說,影音平臺的普及提供他們更多元的觀影資料庫,許多錯過上映期間的影片、影展片、小眾電影等,都能透過不同平臺找到資源。線上平臺取代的不僅是電影,更挑戰了電視產業,從前在固定時間守著電視螢幕看劇的光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影音平臺一次上架完整劇集,閱聽者可以隨時隨地拿著行動裝置觀影,短短數天就能欣賞完過去需要播放一整季的電視劇,線上平臺可說是革命性地改變消費者享受影音娛樂的習慣。



  張硯拓表示,在那次的圓桌會議中,有影評人提到以前綁定電視的形式,例如一個禮拜就是等待那一天播劇的時刻,擔心會不會因工作錯過了某一集、需要等待那稀少的重播時刻、會不會少一集就少了看劇的完整等限制,但這樣的限制卻產生了某種「儀式感」。對比現在影音平臺一次上架一整齣劇,閱聽者傾向「追劇」這樣一口氣看完整齣戲的觀影形式,「戲劇從生活的時間軸中被獨立出來了,會不會我看了這齣劇浪費了時間,早知道看其他劇等情緒反應,讓消費者反而更重視戲劇的品質了。」

  張硯拓分享,線上平臺提供給通勤者一個訊號流暢、正版、多元的追劇選擇,而閱聽群眾也可以在行動裝置上,不拘時間地點選擇自己想要觀賞的節目,使觀看的自由度提升,更有暫停倒轉快轉等功能。從前和家人們搶電視遙控器轉電視的困擾不再,但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黏著度也隨之大幅提升。「我相信有很多人和影評家一樣,即便在家線上看劇,也都會保有和進戲院一樣的習慣,不中斷影片一次性看完、用較大的螢幕看、或是關燈看影片等。或許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平臺賦權暫停倒轉快轉的功能,看似自由度更高了,但同時這些介入影片的動作,無形間也影響了整體觀影品質。」

主動選擇
真的擁有比較多自由嗎?

  線上影音平臺不僅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戲劇與電影,也同時上架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紀錄片、動畫片、類型片等,相較於選臺有限的電視,以及有上映影院的檔期、廳數限制的電影等,線上平臺似乎沒有片量的侷限,提供閱聽人龐大且豐富的選擇。雖然有豐富的影音資料庫,但有時平臺會依據閱聽者的觀影紀錄,給予有限的片單選擇。張硯拓舉例,「像是Netflix,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頁面上的電影,都是根據你過往的觀影紀錄、以及整體使用的大數據演算而來,所以看到的片單怎麼滑都差不多。當我看到Netflix 官網發布的新片、影評人
評價的Netflix 必看戲劇排名,或是臉書網友們推薦的片單,才發現很多滑鼠滑不到的影片。」

  這些線上影音平臺,其最大的創新領域並不是內容提供,而是透過AI 演算法,將適合個別用戶的內容推送到眼前,提供個人化的片單頁面,為個別用戶產生最大價值。張硯拓表示,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利用演算法的片單,或是排行榜機制,比較像是商業操作思考的動作,「就像是手電筒一樣,你只會看到那些發光的地方。」對於不知道要看什麼的消費者,這些機制的確有效,但同時也會讓某個地區的部分影片總觀看量變高,對於重視使用者資訊搜集平臺,與在地化的內容開發層面而言,卻是相對不利的,甚至有悖於Netflix 追求多元化內容的目標。

  然而,這樣可以精準提供推薦內容的服務,卻也是線上平臺得以致勝的關鍵點。根據Netflix2015 年的調查文章,80%的用戶都是根據影片推薦來觀看的。多數使用者都是在串流平臺漫無目的找尋得以打發時間的內容,如果平臺無法在短時間內精準推薦用戶喜歡的影片,消費者的使用很容易被其他平臺取代。

優質的內容
是主要致勝關鍵

  過去的傳統影院或是電視,受限於播映的時間與空間,會追求熱門大眾商品,但在網路普及、影音數位化之後,在串流平臺搜尋與取得成本大為下降,從前冷門的片單商品,瞬間成為利基市場的重要基礎,無限制的影音資料庫,同時滿足大眾市場與小眾品味。Netflix 在官網上明確提及,他們是以「每小時觀看成本」(cost per hour viewed) 來評估某個作品上架後的成本效益。這個計算程式代表,線上內容平臺並不是追求吸引最多觀眾的作品,只要一部影片符合每小時觀看成本的門檻,該平臺就會持續「續訂」,繼續出資拍攝影集或影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方平臺提供相當多種類型題材的影片,無論是愛情戲、歷史劇、各類型紀錄片、不同主題與風格的脫口秀節目等,以滿足所有閱聽者的需求。

  除了追求多元的內容,線上平臺目前也希望出資拍攝的作品,也能有國際各項大獎的肯定。2019 年,Netflix 在艾美獎入圍了117 個項目,奪下27座獎盃,而今年入圍奧斯卡24項,也成為Netflix 歷年最佳成績。雖然最終只獲得「最佳女配角」(《婚姻故事》蘿拉.鄧恩) 和「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但仍可看見Netflix亟欲與傳統影業競逐得獎的企圖心。


  張硯拓指出,Netflix 目前拍攝的方向很明確地展現出兩大類型:「一類是拍給大眾看的,另一類是想要和傳統片廠平起平坐、拍來得獎的,但在這兩者之間可能少了某種『練筆』的感覺。在傳統好萊塢體制中,通常都會有鼓勵拍攝實驗性質的栽培機制,但Netflix 把大部分的資源都給已經建立名聲的大製作、大導演,只有很少數藝術片與實驗電影被拍出,大部分都還是商業性質考量的作品,這一點其實有點可惜。」

  除了現有的影音串流產業,未來將有其他資本雄厚的影業大廠和企業, 例如Disney、HBO、Apple 等相繼加入這塊紅海產業,除了相互競逐會員數之外,同時也搶爭各大影片版權。而去年年度會員數首次下降的Netflix,急欲站穩亞洲市場,藉由推出在地化的自製影集和節目,例如臺灣原創影集《罪夢者》、日本影集《AV 帝王》、戀愛實境節目秀《雙層公寓》等,能讓當地閱聽者在觀看時得到共鳴感,而其他地區也能從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節目和影片中得到更豐富的內容,藉以和其他平臺產生差異化,做出市場區隔。對閱聽者來說,串流影音市場不再是寡頭壟斷,線上平臺相互競爭,使用者選擇更多,得以相互比較會費、內容數量與品質、使用平臺的流暢度與便利性等,也促使平臺推出更好更優質的服務。

對於傳統電影人的挑戰

  線上平臺的出現,大幅改變了閱聽眾收看影視的習慣,相較於影院中較小的螢幕、能夠隨時、隨地、隨選、隨看的高自由度的觀影特性,同時也影響了影片製作端內容呈現方式。張硯拓分享:「圓桌會議中,就有很多影評提出來,和從前電視劇相較起來,現在每部影片更需要留住觀眾的注意力,好像就有『每十五分鐘就要一個爆點』的特性,影片必須有高頻率的『高潮迭起』,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在創作的時候就被迫有這樣了前提假設,必須要隨時吸住觀影者的注意力。」張硯拓同時指出,目前Netflix 所推出的自製電影有朝向「影集化」的趨勢,像是片長三小時三十分鐘的《愛爾蘭人》,冗長而緩慢的節奏,讓許多影迷都將此片當作影集分段看完,而不是「一氣呵成」看完影片。「但也有可能拍攝的是馬丁.史柯西斯,所以才會有這麼大的自由度可以嘗試。」張硯拓分享。



  線上串流平臺的群雄崛起,不僅促使平臺商積極加入內容製作,同時也影響了傳統影視業的國際布局,尤其以吉卜力工作室將旗下數十部宮崎駿執導的長片、高畑勳、米林宏昌等作品上架Netflix 為主要指標。張硯拓說:「熟悉吉卜力的影迷都知道,吉卜力過去對於數位化發行是有所『抗拒』的,這和35 年前《風之谷》的海外上映經驗有關,他們不太喜歡作品脫離自己的掌控權。但上架Netflix 其實是吉卜力數位布局的最後一大步,根據美國電影協會2019 的報告書,在總產值1,010 億美元的全球影視產業營收中,下載和串流的數位觀看形勢已經占了48%,吉卜力的前進,可說是市場所趨。」

  無獨有偶,和吉卜力合作多年的配樂大師久石讓,也在2020年將數十張作品放上數位音樂串流平臺,數位串流這波浪潮推動了許多老字號影業與音樂的大船,即便連對於數位版圖擴張相對保守的日本影業公司,也被這巨浪推得老遠了。隨著時間推移到2020 年的夏天,新冠疫情仍在世界各國肆虐,生活在疫情籠罩下的日子,連帶改變人們的觀影習慣,但究竟這些線上影音串流是否真能成為取代電視和電影,成為未來大眾主要娛樂的型態,就有待時間來證明了。


張硯拓
影評人,《釀電影》主編,經營「時光之硯」12 年,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著有《剛剛好的時光》。座右銘是「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