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人偶共存,編織歡與憂:許王




● 文|小令
● 攝影|楊芷涵


早晨,有不少長者在橋下的廟堂旁聚集,喝茶聊天。其中一位在照護者的陪伴下,引起老人們的招呼。眼見他抬手致意,隨後緩慢而慎重地面對廟堂,站得直挺,開始依序拜起天公、廟堂的主神與左右副神。長者堅定沉著的神情,虔誠拜神的模樣,使人忍不住跟著肅穆起來。採訪開始,才知道那位長者,就是布袋戲國寶大師:許王。




起名自秀才
掌中小西園

  許王藝師因為15年前在表演時,腦溢血倒在舞台上,經開刀急救雖挽回生命,但已右側肢障並影響言語表達。一代國寶大師雖退出表演第一線,仍致力於培育青壯代演師,傳承傳統布袋戲藝術。「小西園」由許王藝師的父親許天扶先生於民國2年在新莊戲館巷創立,名稱則是特別請一位秀才命名。

人偶合一
笑淚與共

  訪談過程中,許王隨即拿出收放在儲櫃裡的幾尊人偶,其中一個是《三國演義》的劉備,當他的手伸進人偶裡、供人攝像時,自然流露的模樣,和藹大方。而被問到人偶可以如何操弄之際,許王彷若瞬間「切換模式」,整個神態與氣場,跟前一刻判若兩人。

  對此,許師母則在旁笑稱:「本來就要人跟尪仔合一,不可以人歸人、尪仔歸尪仔,精神不合一。人若笑,尪仔就跟著笑;人若哭,尪仔嘛也跟著人哭,這樣,就是專精神貫注在尪仔上,人跟尪仔合一。」這番話一出,也完全解釋、呼應了眼前許王的模樣──他傾盡了所有精神,灌入手中的人偶裡,使人偶因此有了神氣而活靈活現起來;甚者,當許王答題的時後,自己的身體也會因為人偶的動作,而跟著微幅地擺動。



一生懸命
就是布袋戲

  正式拜在許王藝師門下的徒弟遍佈全臺南北及花蓮,都是團長級且能擔綱主演重任的演師,成為傳承傳統小偶布袋戲藝術的中流砥柱,未正式拜師但向許王藝師請教的更不計其數。最遠的洋徒弟則在瑞典,當時透過一代漢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教授介紹前來拜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許王藝師盡心傳藝,傾囊相授,吸收及發揮則看個人,每個徒弟要學多久才能出師,沒有一定答案,隨著個人的資歷、資質不同,無法說準。重點是徒弟願意盡心去學,不管誰來求教、問藝,許王從來不挑徒弟,就算沒有任何基礎,只要真心想學,願意盡力去學,許王藝師也會同等回饋──因為,對許王藝師來說,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是他現在最大的心願。

  從前因為記錄的工具並不多,布袋戲並無劇本,他幾乎仰賴自身記憶,把父親教導的人物及故事情節烙印於腦海。除了演出生動,許王藝師編導的功力亦佳,所以被同業及觀眾敬為戲狀元。


  而今時代更迭,徒弟們的學習轉變成以「聽錄音」或「聽現場」的方式去學習並記憶,兩者給予的感受和深刻度無法相比。許師母說:「聽錄音會依賴嘛,會覺得反正有錄音,就可以一直聽,那跟用心去記,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為了這項傳統藝術,許王藝師一生不做他想,他一生的劇本打從起初就註定為布袋戲,如命那般,全心投入。






|許王|

1936年生,父親許天扶,為小西園創辦團主。五歲開始擔任助手,13歲擔任布袋戲班二手。1951年擔任小西園主演;1952年接下戲班,為小西園第二代團長。精通各項布袋戲傳統戲碼,被譽為戲狀元,布袋戲研究者呂理政評其「操偶技術全台第一」。曾獲臺灣第五屆國家文化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桂冠。國內外演出無數場次,技藝精湛,傳藝不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