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透徹觀察,走入人心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林承毅
透徹觀察,走入人心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
林承毅
● 文、攝影|張慈芬
● 部分圖片提供|林事務所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項行為,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從服務設計衍生地方創生的落實方式,也許是一種「傾聽」的能力,理解我們「為何要這麼做」。
輾轉踏上旅途
曾經嗜書如命的林承毅,在碩班畢業後,成為一位書店店員,爾後才輾轉走上「服務設計」一途。憶起當年,每天清潔、拆書、上書的工作,在外人眼中看似枯燥乏味,卻是他內心最大的樂趣。林承毅笑道,在拆書、上書的操作過程中,其實必須不斷地構思,同座大平臺之上,該如何將新舊書進行交替;一百個面、一百本舊書與二十本新書,又應透過怎樣的邏輯式陳列,來讓目標消費者覺察,甚而將之售出?於是,思緒激盪、漫出漣漪,他開始觀察消費者的慣性行為及場所動線軌跡─「這就是服務設計了。」林承毅再再強調,一切以「人」為本,使事物本質回歸到「人」身上,就是「服務設計」的宗旨。
即使一路走來,林承毅並非最剛開始就與這領域結上緣分,但旅途當中的所有經歷,都確切成為了今日的滋養。更重要的,是經年累月打造的「雜學」功底,養成他個人高度的自學力,獲益一生。
用心觀察
展開群體探索
一路走來,多面向的雜學經驗,養成了林承毅高度的自學力。除此之外,他補充,人對於環境的感知與洞察能力也相當重要。過往,他時常帶領一群設計師友人上街進行「路上觀察」訓練─此概念源自數十年前的日本藝術家、建築家及專業學者,他們會一同展開「群體探索」,專注找尋生活風景中的新鮮事,以之為素材,提出討論。「路上觀察」可說是鍛鍊洞察力的絕佳途徑,林承毅道:「以往坊間盛行的導覽活動,參與者多半是被動接受資訊的角色,相對地,『路上觀察』則是要你主動打開五感六覺,去探索、發現,引發好奇心。」
那麼,「觀察」又何以重要?舉萬華的龍山公園為例,林承毅講述:「因為這裡長期為遊民聚集之地,政府便預設在此建設一個舒適的空間,想提供給遊民居住─出發點雖然好,但假使你真正理解所謂的『遊民生態』,便會明白,這其實是錯誤的判斷。」他解釋,有時候遊民是一群「不想回家的人」,故「有沒有家」並非流浪的根本動機,想另行建造空間安置之,也就失去了意義。
「在龍山公園的廊道下,遊民們於此尋求依附、閒話家常,那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樣貌,你難以改變更無法驅離。」林承毅緊接著補充,政府在擬訂這項政策時,應去思索:誰是這座公園主要的使用者?該如何精確瞄準並將其定位?站在「服務設計」的立場,他殷切提醒,業主慣犯的毛病便是缺乏「觀察」─不真的釐清自己要什麼,商品、服務、設施又是為誰而設。
魔鬼藏在細節裡
「小旅行」玩出地方魅力
在「林事務所」中,可清晰瞧見,一整面透明玻璃牆上黏滿了五顏六色的便利貼,上頭寫下的多是生活化的詞句,好比「小朋友吵著要媽媽買冰給他吃」、「他和她在這兒有一場約會」等等─這是林承毅帶領團隊共同思索的「人類行為」探討,透過經驗和細微洞察,去想像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點、哪些人會做出哪些行為。藉由此般反覆思考的訓練,團隊就可以成功為服務對象規劃出一趟真正成功的「小旅行」:現代人平日為工作奔忙,甫到假期,就會給自己偷個閒,遊走於各個城鎮之間,這樣的旅遊型態及稱作「小旅行」,亦是當今處理地方創生的重要切點。
林承毅認為,各地方政府都有屬於自己的導覽手冊,其中不乏名勝古蹟、手作DIY課程等等,若要把「小旅行」概念確切落實,每個區域就必須將在地特色及魅力發揮到極大化,才能點燃地方生機、引來訪客人流。他言道:「首先我們要去分析,人如何在街區中走動?『小旅行』所訴求的並非一樣的老街、相比無差的藝品店,而是要在各個地方找尋它的文化特色,並將之展現於世人眼前。」
經常往返臺日的他,更以長濱市活化老街的個案為例─這處由豐臣秀吉所建立的貿易街區,隨著時代更迭,在1980年之後榮景萎靡;自此開始,政府與民同心協力,於1988年買下此地的「黑壁銀行」,以之為起點,著手推動一連串的老街活化計畫,打造「黑壁廣場」,也讓營造方和居民間培養出濃厚、堅定的街區共識。
林承毅說,臺灣的老街往往喜歡做「一樣的事情」,例如鶯歌、三峽,只要什麼東西賣得好,連排宅子便都改成了相同的模樣。相比之下,在黑壁廣場的案例中,「先行取得大眾對於街區的未來想像、再逐一思考如何讓每間店舖活出獨特樣貌」的操作手法,即看出彼此差異。林承毅緩緩道來:「這樣才能相輔相成,形塑一個區域的產業價值鏈。我們所欲達到的『遊程規劃』,絕非僅限單一面向的考量,而是要展望一整個生態系的結構。」
新北市是一個在地多樣性繁雜的城市,山海兼備、城鄉皆有,林承毅說,運行於新北市的遊程設計,就是「橫向整合」的概念。例如大稻埕和萬華,兩者地理位置相近並皆為古城,但文化、風貌卻無法同語而論:大稻埕早期為商人交易之地,其中茶業、中藥、瓷器等商品在此交會,直至今日仍能在這些老建築身上,見到過去繁華的樣貌;但談起萬華,我們時常形容它為「野生的臺北」,人們對它的印象無非流氓、特種行業、遊民的聚集地等等,容易忽略此地飽滿的歷史意義。這時「橫向整合」便極其重要,究竟該用什麼方式重新組織、設計遊程體驗,引領民眾願意走進一個地方、發掘該地細微的時光遺跡,成了政府的重大課題。
返鄉
可以從停留開始
林承毅認為,新北市的發展其實不錯,且絕大多數的區域並無太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然而若真要說起,瑞芳、雙溪、貢寮、平溪一帶,的確需要再投入更多的努力。「地方創生需要實踐家,更需要夢想家!」他提及,現今有許多青年返鄉貢獻,對於地方所提供的勞動力和照護力不容小覷─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懷抱夢想、兼具熱情,這份能量將會替地方注入一股難以取代的活力。
從前,我們總因為熟悉,不自覺地將家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可在離開之後,才在好幾個來不及反應的瞬間,想起所有關於昔日舊地的美好。事實上,地方創生不僅僅需要年輕人的熱血,亦得力求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
林承毅呼籲,「返鄉」可以從「停留」開始,即便是一週只幾天的停留,若能夠好好將環境整理並再造,進而提升各條件,轉化為「能夠好好生活」的地方,相信能激起許多人返鄉的意願。年輕力量之回歸,對地方永遠擁有極大幫助。
|林承毅|
服務設計師、體驗創新顧問、大學講師、路上觀察家、專欄作家,身兼多種身分,並為「林事務所」主持人。「林事務所」為國內一專業體驗設計策略型設計顧問機構,以洞察力與企劃力為組織之核心,投注在儀式設計、體驗創新、地方創生與風格策略等專案的實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