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以共享點亮攝群│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在智慧載具與社群網站蓬勃發展的今天,拍照的行為對人們來說毫不陌生,影像生產的速度也早已超越以往,為景觀社會的圖像地景帶來爆炸性的發展。因此,對於影像的閱讀與辨識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儘管國內尚未有攝影相關的專業學術部門,民間早已開始透過公民社會的力量,試圖替所有對影像有興趣的民眾,提供更多專業資源。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就是一個民間力量的匯聚點。透過收集、整理攝影相關的書籍與畫冊,搭配與攝影相關的議題性活動,Lightbox在成立短短幾年內,很快就成為攝影創作者尋找資源的首選之地,也成為臺灣攝影發展中的重要平臺。
從創作和研究中發現問題
「臺灣的攝影資源是非常四散、且難以取得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創辦人曹良賓說道。2012年,剛從美國Pratt學院畢業的他回到臺灣,以攝影工作者的身份關心臺灣的攝影發展。當時,他參與了國立臺灣博物館委託學院主持的「臺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四處收集、找尋攝影相關的歷史資料。「過程中,我發現臺灣的攝影資料相當難找。」曹良賓回憶道,攝影相關的史料四散各處,研究者必須花非常多的時間走訪、查找,才可能在遙遠的圖書館中採集一絲吉光片羽。
這種情況不僅不利於研究計畫的進行,對於有志出版的創作者而言也相當不便。「以書籍來說,攝影畫冊的價格其實相當昂貴,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除非本身資本雄厚,否則相關的資源非常難以取得。」曹良賓繼續說道,2014年為了出版自己的攝影書,經歷了找書、買書、出書的出版過程。這個經驗不僅讓他發現攝影資源的重要性,更激發他採取行動的想法。
「攝影圖書室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希望可以把攝影相關的資源加以集中。另外就是從影像教育的方式出發,去解決攝影教育過於功能性、體驗性、技術導向的問題。」曹良賓說道。於是,他從自己擁有的藏書開始,貢獻出四百本自己收藏的書籍與畫冊,在朋友的介紹下,創立了今日的Lightbox。
創造攝影獨特的脈絡與位置
2016年,Lightbox攝影圖書室正式成立。就字面上來說,Lightbox是攝影中時常會碰觸到的工具,一個明亮、帶給人們希望與能量的盒子。如果從藝術的脈絡來看,Lightbox其實是相對於白盒子與黑盒子——黑盒子通常指的是劇場,白盒子則是藝廊、展覽空間。「因此,取名為『Lightbox』是想和藝術本身進行區隔,和這些空間進行互補,提供更多檔案和知識上資源給有需要的人,進而創造攝影獨特的位置與意義。」曹良賓解釋道。
運作至今,Lightbox除了四位全職人員外,也有了專案合作的夥伴以及在國外的大使。這些大使大多是在外地修習藝術的臺灣留學生,當他們在當地遇到有趣的議題和書籍時,會聯繫Lightbox前往進行交流;如果有外國人想要來臺灣,這些大使也會協助來訪者在臺灣參訪Lightbox。透過國內外的串連與合作,Lightbox不僅希望成為攝影的圖書室,也冀望成為資源連結的管道。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將『成長』視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和目標。」曹良賓介紹道,根據他的觀察,臺灣大多數的藝文組織,經過五年、十年,儘管名氣越來越響亮,但規模、員工數量、甚至薪資,往往沒有對應的成長,使年輕人無法在這個產業中久留,因此,如何「成長」遂成為巨大的挑戰和任務。「Lightbox創立之初,只有我提供的四百本攝影書。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捐贈,現在已經累積三千本以上的攝影書、雜誌、評論等攝影著作。」曹良賓說道,Lightbox目前累積超過三百個捐贈者,書籍總計來自二十個國家。為了讓捐贈者可以放心,Lightbox也做了搜尋系統,使用者可以在網路上查詢書籍,檢查自己的捐贈是否有被登錄建檔。
仿效法國精神 知識與資源的公共化
「我們靠著社群捐贈逐漸累積資源和書籍的數量,然後秉持著回饋社群的精神,讓大家免費使用這些書籍。」曹良賓說道,一直到今天,Lightbox仍然秉持免費共享的精神,讓所有人能夠自由來此閱讀、使用資源。
「這種共享的精神,其實是對攝影歷史的致敬。」曹良賓介紹道。在攝影發展的歷史中,銀版攝影術「專利」的共享是至為關鍵的事件之一。早在相機和底片被發明前,畫家其實早就能夠利用暗箱和鏡頭的投影方式進行作畫。當時的畫家將畫紙固定在暗箱的底部,讓風景或人像透過鏡頭投影於暗箱,畫家可以在紙張上面描繪其輪廓。這種暗箱的運作原理其實就是相機,唯一的問題在於,當時的人除了手繪之外,尚未找到能夠將影像永遠留存的方式。
約瑟夫. 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與路易.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就是法國第一個以銀版將暗箱中的影像凍結住的發明家。1826年,涅普斯成功做出了人類史上第一張照片,當時的他利用閣樓的燈光,以曝光八小時的拍攝過程,留下了人類史上第一張攝影肖像。當時同樣醉心於攝影的達蓋爾和涅普斯合作,改良並發明了能夠短時間曝光即成相的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
大約是在相同的時期,英國的發明家亨利.塔伯特(Henry Fox Talbot)也發明了另外一種型態的底片——塔伯特版(Talbot Type)。塔伯特版因為較早問世且取得專利,使得達蓋爾的攝影發明遲遲無法取得專利。眼見龐大的攝影利潤逐漸被英國壟斷,法國政府於是決定支
持達蓋爾的發明。1839年八月十九日,法國科學院與藝術學院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當時達蓋爾就把他所研發的達蓋爾銀版技術公布於世。儘管沒有申請專利,法國政府仍提供達蓋爾和涅普斯的兒子終生恩給金做為酬勞。至此,達蓋爾的攝影技術授權給全世界(除了塔伯特所在的英國之外),讓攝影開始快速發展。
基於對於攝影史的認識與認同,曹良賓堅持以免費的方式經營Lightbox。靠著民眾的捐贈和小額捐款,Lightbox累積了三千本以上的攝影書籍,團隊的成員人數也逐漸增加。「Lightbox就是一個『搜集、整理、共享攝影出版品的平臺』。」曹良賓說道:「只要是開放的時間,任何人都可以走進來,自由翻閱書籍。我們也舉辦一些對外免費開放的活動,就是希望能降低學習的門檻。」對於Lightbox而言,「共享」是攝影得以發展的原始精神;延續這樣的態度與觀念,Lightbox希望也能對臺灣的攝影發展有更多的貢獻。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就是一個民間力量的匯聚點。透過收集、整理攝影相關的書籍與畫冊,搭配與攝影相關的議題性活動,Lightbox在成立短短幾年內,很快就成為攝影創作者尋找資源的首選之地,也成為臺灣攝影發展中的重要平臺。
從創作和研究中發現問題
「臺灣的攝影資源是非常四散、且難以取得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創辦人曹良賓說道。2012年,剛從美國Pratt學院畢業的他回到臺灣,以攝影工作者的身份關心臺灣的攝影發展。當時,他參與了國立臺灣博物館委託學院主持的「臺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四處收集、找尋攝影相關的歷史資料。「過程中,我發現臺灣的攝影資料相當難找。」曹良賓回憶道,攝影相關的史料四散各處,研究者必須花非常多的時間走訪、查找,才可能在遙遠的圖書館中採集一絲吉光片羽。
這種情況不僅不利於研究計畫的進行,對於有志出版的創作者而言也相當不便。「以書籍來說,攝影畫冊的價格其實相當昂貴,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除非本身資本雄厚,否則相關的資源非常難以取得。」曹良賓繼續說道,2014年為了出版自己的攝影書,經歷了找書、買書、出書的出版過程。這個經驗不僅讓他發現攝影資源的重要性,更激發他採取行動的想法。
「攝影圖書室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希望可以把攝影相關的資源加以集中。另外就是從影像教育的方式出發,去解決攝影教育過於功能性、體驗性、技術導向的問題。」曹良賓說道。於是,他從自己擁有的藏書開始,貢獻出四百本自己收藏的書籍與畫冊,在朋友的介紹下,創立了今日的Lightbox。
![]() |
| 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藏書來自於民間捐贈。秉持著回饋的精神。 |
2016年,Lightbox攝影圖書室正式成立。就字面上來說,Lightbox是攝影中時常會碰觸到的工具,一個明亮、帶給人們希望與能量的盒子。如果從藝術的脈絡來看,Lightbox其實是相對於白盒子與黑盒子——黑盒子通常指的是劇場,白盒子則是藝廊、展覽空間。「因此,取名為『Lightbox』是想和藝術本身進行區隔,和這些空間進行互補,提供更多檔案和知識上資源給有需要的人,進而創造攝影獨特的位置與意義。」曹良賓解釋道。
運作至今,Lightbox除了四位全職人員外,也有了專案合作的夥伴以及在國外的大使。這些大使大多是在外地修習藝術的臺灣留學生,當他們在當地遇到有趣的議題和書籍時,會聯繫Lightbox前往進行交流;如果有外國人想要來臺灣,這些大使也會協助來訪者在臺灣參訪Lightbox。透過國內外的串連與合作,Lightbox不僅希望成為攝影的圖書室,也冀望成為資源連結的管道。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將『成長』視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和目標。」曹良賓介紹道,根據他的觀察,臺灣大多數的藝文組織,經過五年、十年,儘管名氣越來越響亮,但規模、員工數量、甚至薪資,往往沒有對應的成長,使年輕人無法在這個產業中久留,因此,如何「成長」遂成為巨大的挑戰和任務。「Lightbox創立之初,只有我提供的四百本攝影書。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捐贈,現在已經累積三千本以上的攝影書、雜誌、評論等攝影著作。」曹良賓說道,Lightbox目前累積超過三百個捐贈者,書籍總計來自二十個國家。為了讓捐贈者可以放心,Lightbox也做了搜尋系統,使用者可以在網路上查詢書籍,檢查自己的捐贈是否有被登錄建檔。
仿效法國精神 知識與資源的公共化
「我們靠著社群捐贈逐漸累積資源和書籍的數量,然後秉持著回饋社群的精神,讓大家免費使用這些書籍。」曹良賓說道,一直到今天,Lightbox仍然秉持免費共享的精神,讓所有人能夠自由來此閱讀、使用資源。
「這種共享的精神,其實是對攝影歷史的致敬。」曹良賓介紹道。在攝影發展的歷史中,銀版攝影術「專利」的共享是至為關鍵的事件之一。早在相機和底片被發明前,畫家其實早就能夠利用暗箱和鏡頭的投影方式進行作畫。當時的畫家將畫紙固定在暗箱的底部,讓風景或人像透過鏡頭投影於暗箱,畫家可以在紙張上面描繪其輪廓。這種暗箱的運作原理其實就是相機,唯一的問題在於,當時的人除了手繪之外,尚未找到能夠將影像永遠留存的方式。
約瑟夫. 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與路易.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就是法國第一個以銀版將暗箱中的影像凍結住的發明家。1826年,涅普斯成功做出了人類史上第一張照片,當時的他利用閣樓的燈光,以曝光八小時的拍攝過程,留下了人類史上第一張攝影肖像。當時同樣醉心於攝影的達蓋爾和涅普斯合作,改良並發明了能夠短時間曝光即成相的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
大約是在相同的時期,英國的發明家亨利.塔伯特(Henry Fox Talbot)也發明了另外一種型態的底片——塔伯特版(Talbot Type)。塔伯特版因為較早問世且取得專利,使得達蓋爾的攝影發明遲遲無法取得專利。眼見龐大的攝影利潤逐漸被英國壟斷,法國政府於是決定支
持達蓋爾的發明。1839年八月十九日,法國科學院與藝術學院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當時達蓋爾就把他所研發的達蓋爾銀版技術公布於世。儘管沒有申請專利,法國政府仍提供達蓋爾和涅普斯的兒子終生恩給金做為酬勞。至此,達蓋爾的攝影技術授權給全世界(除了塔伯特所在的英國之外),讓攝影開始快速發展。
基於對於攝影史的認識與認同,曹良賓堅持以免費的方式經營Lightbox。靠著民眾的捐贈和小額捐款,Lightbox累積了三千本以上的攝影書籍,團隊的成員人數也逐漸增加。「Lightbox就是一個『搜集、整理、共享攝影出版品的平臺』。」曹良賓說道:「只要是開放的時間,任何人都可以走進來,自由翻閱書籍。我們也舉辦一些對外免費開放的活動,就是希望能降低學習的門檻。」對於Lightbox而言,「共享」是攝影得以發展的原始精神;延續這樣的態度與觀念,Lightbox希望也能對臺灣的攝影發展有更多的貢獻。
![]() | |
|
攝影社群主體的多元活動
「除了圖書的功能,我們也提供這個空間,讓各種攝影課程得以在這邊進行。」曹良賓介紹道,早在2015年七月、Lightbox成立之前,曹良賓和朋友就開始以一個名為「Photo Talks」的計畫來活絡社群。「我們會找三個年輕的攝影創作者分享各自的學思歷程、介紹自己的作品,並邀請觀眾進行互動與討論。」曹良賓表示,鎖定年輕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為年輕人需要一個發表作品的平臺;一為年輕人的創作相對青澀,需要更多意見的回饋。Lightbox每次都會設定主題,一次找三個人,讓三個在該領域中累積作品的年輕人來分享、討論,不僅希望活動本身更多元,也期待發表者能透過彼此交流而獲得成長。
除了定期性的「Photo Talks」,Lightbox也會透過一些特別企劃,針對社群內的重大議題提出回應。以最近的活動為例,便是模特兒KaoRi在部落格上書寫關於荒木經惟的文章。KaoRi 是日本名攝影家荒木經惟最重要的攝影模特兒,荒木經惟在拍攝妻子陽子之外,最常合作的對象就是KaoRi。2018年四月一日,合作超過十五年的Kaori發表文章〈這些常識,難道真的對的嗎?〉,描述與荒木經惟合作的權力極度不對等情況,包括:十五年來的合作不僅未簽約保障,期間也未獲酬勞,甚至未經她同意便擅自發布照片或製作以她為名的攝影集,如《KaoRi Sex Diary》等行為。
KaoRi這篇七千字的文章,在日本攝影圈掀起重大的漣漪。碰巧的是,Lightbox當時正好收到了一批荒木經惟的捐贈書籍,經過內部的討論,Lightbox決定將KaoRi的長文印製成小冊子,放在每一本收錄有KaoRi影像的荒木經惟攝影集裡,以平衡觀點。「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曹良賓說道,Lightbox後來舉辦了一場大型的講座,找了專門研究日本藝術攝影的研究者侯鵬暉、專長錄像且曾和裸模合作的創作者蘇匯宇、第一時間把KaoRi的長文翻譯成中文的模特兒友子、以及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的律師林實芳等四位講者,針對這次事件進行討論與交流。
「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也非常複雜,我們希望這個活動是一個集思廣益的方式,並觸發一些觀點,」曹良賓說道,「有些人認為荒木的行為非常不妥,也有人從創作自由的角度替攝影師辯護。無論如何,活動的目的並非判斷誰是誰非,而是引導人們去思考,如何面對一個身陷MeToo疑雲的攝影師及其作品的價值。」Lightbox事後也把當天的討論內容,整理成五萬多字的逐字稿,透過開源軟體將內容轉化成更適合閱讀的形式,讓讀者可以在三十分鐘內快速掌握演講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Lightbox這次的行動是國際社會上第一個針對KaoRi文章的攝影社群回應,不僅吸引觀眾目光,更是臺灣攝影社群相當重要的一個回應與行動。
![]() |
| 藝術家蘇匯宇分享。 |
擴大經營 推廣共學精神
「我們除了希望成為一個攝影圖書館之外,也希望強化在攝影教育方面的功能。」曹良賓介紹道,Lightbox不僅想要延續攝影圖書室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共學平臺(co-learning space),希望能夠讓一群人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夥伴,透過對話、交流、衝撞,累積自己的觀點與知識。
「共同學習希望能夠翻轉『競爭學習』。我們常聽到『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卻很少去問為什麼是『這個起跑點』。」曹良賓說道,傳統的教育方式會讓不同的人在同個跑道上競爭,反而讓每個人的專長或天賦無法發揮。在共學的理念中,Lightbox希望能夠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和特長,讓每個人的觀點都能夠被傾聽、了解和討論。重點不是比較誰比較好、誰比較厲害,而是讓人意識到價值觀與實踐方式的多元。攝影書只是一種資源或知識的載體,Lightbox希望能夠以更有創意的方式去發揮它的可能性和價值。
隨著書籍資源的累積,Lightbox也開始尋找更大的空間,以收納更多書籍,同時也強化在共學平臺方面的堅持。「過去我們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帶著自己的想法和計畫去做,提供服務;但是下個階段我們將會反過來,深刻了解社群的真實需求,然後針對需求積極做出回應。」曹良賓說道,這是推動共學平臺的初衷:與其不斷地宣傳自己辦的活動,Lightbox更希望人們可以帶著自己在藝文上的需求前來參與或合作,從中找到學習的夥伴和樂趣。
「新的Lightbox將會在2019年四月開幕,歡迎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對於一個平臺而言,曹良賓不僅期待Lightbox能夠持續累積圖書資源,也能讓臺灣攝影的發展觸及更多面向,讓不同角色和位置的人,都能在此找到資源、樂趣,以及可以貢獻的方式。Lightbox總是張開雙手,歡迎想法、創意、與觀點的碰撞,讓這些火花點亮文化暗箱的彼端,留下屬於臺灣攝影的當代圖像與故事。
文字/黃音 攝影/蔡嘉瑋 圖片提供/Lightbox攝影圖書室
![]() |
|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