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親愛的,我把學術變簡單了│《研之有物》
著力於基礎研究的中研院,與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關聯甚少,然而,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一般大眾只是缺乏管道親近這些有趣的研究題目,也少有機會了解研究員的學術生活。2016年,廖俊智院長上任,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更積極讓社會大眾了解,不僅是因為中研院作為政府單位,必須對納稅人投注的經費給出交代;而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分享各種珍貴的研究成果,應能啟發莘莘學子對於學術研究的興趣,一同為人類知識的提升貢獻一份心力。
研之有物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研之有物》正是取易經中「言之有物」的諧音而來,編輯群的宗旨便是走訪中研院各處,直擊研究前線,並以輕鬆的口吻帶領讀者探究科學和生活的關係。
然而頂尖研究畢竟是在專門領域累積多載的心血結晶,即使是同一學科的研究員,都不一定理解彼此的研究,一般大眾若想了解,就需要透過轉譯,或是以民眾感興趣的方式切入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員畢生鑽研的學問,需要有人「用人話和大家分享」。於是,便催生了「成立中研院自營的科普/社普新媒體品牌」的想法。
抱著滿腔熱血接下這份任務的,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陳昇瑋研究員。陳昇瑋擅長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多媒體系統等,研究內容跟社會關係比較密切,同時身為研究員的他,也十分了解學術單位的想法。有趣的是,他也是一位BBS站的「資深鄉民」,認為打造新媒體品牌需要年輕且熟悉網路操作的團隊,便在PTT公告徵才,招募新血加入。延攬到的兩位高手,是曾任廣告公司文案的執行編輯林婷嫻,以及曾服務於活動公司的美術編輯張語辰。經過五個月的籌備期,在眾人努力下,中央研究院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終於在2017年四月六日正式上線。
![]() | |
|
鼓勵讀者吸收跨領域知識
執行編輯林婷嫻表示,臺灣目前也有其他相當成功的科普/社普網路媒體,例如「PanSci泛科學」、「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臺灣吧Taiwan Bar」等等,都是《研之有物》一開始重要的參考對象。這些網站大多使用Word Press 響應式網頁設計,也是現在網頁設計的主流,因此便沿用此作法。
初始的主視覺定調與模板客製化設定,由編輯群、專業外包人員及中研院資訊服務處合作,之後的細部調整、icon設計、資料視覺化,則多由美術編輯張語辰負責(註:響應式網頁設計可使網站在不同的裝置上瀏覽時,對應不同解析度皆有適合的呈現,以減少使用者進行縮放、平移和捲動等操作。)
由於《研之有物》是中研院自營團隊,減少了許多與外包廠商來回溝通的問題,從網站架構、議題規劃、社群經營,都有更大的彈性和自由度。中研院下轄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三大研究領域,但在《研之有物》網站上捨棄這樣的主題三分法,反而依照報導類型分成不同單元:「新奇發現」所訪問的研究團隊,以提出新的觀點、新的故事為主,大多偏向基礎學術研究;「跨界合作」可以看到更多研究成果在產業界或生活上的應用,讓大眾了解科學不是只有高深莫測的理論;「人物訪談」則與各個研究室的老師進行Q&A對談,內容經常觸及研究本身以外的內容,例如當初投入科學研究的契機等等。如此一來,讀者在網頁上瀏覽時,就不會只挑固定領域的文章來閱讀。
| 新書分享會。 |
圖文並茂直擊研究員的日常
由於文章內容有一定深度,張語辰負責的資料視覺化與圖像化便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稱得上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有次,團隊採訪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內容包含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表面的CLEC5A受器。雖然資料中關於此受器「得以辨識入侵體內的病原體,調控發炎反應,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說明文字已經相當白話,然而對免疫系統不甚熟悉的讀者來說,仍然相當抽象。於是張語辰參考近期當紅日本動畫《工作細胞》,將嗜中性白血球擬人化,並將它們設定為擅長捕捉病原體,但是個性激動、容易導致過度發炎的激動戰士,活潑可愛的插圖,讓讀者能快速理解細胞的功能。
還有一次,團隊前往了解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薛雁冰所做的線蟲和線蟲捕捉菌(真菌)研究。線蟲和真菌分別是獵物和獵食者,在你來我往的演化軍備競賽中,各自改變基因和性狀,經由遺傳增加己方存活下來的機會,就像是各自以時間提升防禦值與攻擊力。張語辰特別為線蟲和真菌的顯微鏡照片加上電玩遊戲上常見的「血條」,表示兩者持續至今、未來或將永無止盡的食物鏈與演化大戰。
文章上線後,團隊收到薛雁冰的訊息,說很多非學術圈的朋友看到文章,紛紛表示終於知道實驗室平常在做什麼了!像這樣得到受訪者特地捎來的肯定,總會讓林婷嫻和張語辰兩位編輯感到特別開心。
《研之有物》目前已累積許多有趣的報導,林婷嫻表示,很多文章之所以讀來津津有味,是因為研究員講的話本身就很有意思,他們並不總是板著一張臉孔的。雖然有些研究員個性比較害羞,但是從研究室的擺設頗能看出行事風格,例如中研院民族所特聘研究員胡台麗、副研究員劉璧榛的研究室,收藏了各式各樣原住民女巫在祭典儀式中專門使用的物品,令人大開眼界;而來自美國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蒐集了不下百面的臺灣競選旗幟,除了掛滿研究室的天花板,甚至還拿來裝飾聖誕樹!團隊進行採訪時,也會特別留意拍攝這些能夠表現出研究員人性化一面的小物。
優質報導,網友「求認識」
至於要如何在多達三十一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中找到適合報導的題目?除了依賴兩位編輯耐心到各研究室網站爬論文之外,院本部秘書處公關科科長黃詩雯也持續為《研之有物》提供支援。每當院內舉辦研究成果記者會、學術研討會、科普講座,或有政府部門及國內外單位請求研究員提供學術專業意見,公關科都會將資訊引薦給編輯團隊。
中研院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是針對相關領域的學者而設,曾到現場旁聽的林婷嫻說,有一些較具爭議性的題目,還會出現學者之間的辯論,相當精彩。事後將研討會內容整理成有系統的文章,也能嘉惠無法到場參與的一般民眾。像是之前報導了中研院政治所對司法與政治、金權關係的研究,以及中研院社會所關於青少年霸凌行為的研究,讀者反應都很熱烈。
《研之有物》沒有一般媒體的廣告、流量、訂閱戶等KPI指標的壓力,維繫文章品質比衝數量重要,穩定維持一週一、兩篇報導的產出速度。即使如此,好的內容還是要設法推廣出去,而《研之有物》作為新品牌,也需要慢慢累積知名度和影響力。起初,仰賴較成熟的科普平臺如「PanSci 泛科學」幫忙轉載文章,讓閱聽大眾認識《研之有物》,如今已有多家固定合作的媒體,像是「關鍵評論網」、「風傳媒」、「地球圖輯隊」、「報導者」等,由各媒體編輯部選文轉載刊登,增加與大眾接觸的機會。
在尊重學術成果的前提下,秉持知識共享的精神,《研之有物》的文章只要依照創用CC國際條例,標示出處、不修改內容、且非商業性使用,皆可轉載,因此也有其他媒體、自媒體會依話題性不定時轉載內容。
曾任職廣告公司文案的林婷嫻,過去在看結案報告時,了解到網友特別喜歡哪些字詞,也擅長轉化時下流行元素,對於經營臉書粉絲團等網路社群得心應手。她表示,從官方網站後臺看流量變化,得知主要的瀏覽來自於社群及有機搜尋(即從搜尋引擎鍵入關鍵字),此外還有合作媒體的導入;有時文章有幸受到意見領袖轉載,從社群進來的瀏覽量也會突然暴增。
了解後臺的數據,編輯團隊在選題時就會先思考流量的來源。若題目偏實用,或是近期受到矚目的新科技,例如超導體、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通常讀者會從搜尋引擎找到文章,因此要在標題、內文中一一埋下關鍵字;至於較有話題的題目,像是中研院語言所的研究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困難的語言,此類報導多半會從媒體或社群擴散,這時就要用激起好奇心的標題吸引讀者點擊,並在引言賣關子,後面再說明研究員的發現。網路媒體也能夠即時得到網友的反饋。有次,兩位編輯在臉書的公開分享貼文中,看到非常喜歡該則報導的網友留言:「求認識採訪編輯和美編。」真是受寵若驚!
黃詩雯科長說,《研之有物》成立至今,官網流量、社群媒體的評價皆優於原本預期,而在2018年團隊成立剛滿一年之際,獲得公共關係基金會主辦「傑出公關獎——政府傳播獎」的優異獎肯定,讓中研院更有信心繼續朝科普之路前進。
![]() | |||
| 研之有物書冊。 |
網路媒體到線下出版與活動
當編輯群正埋首經營網路媒體,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無意間點入朋友轉載《研之有物》的報導連結,發現網站內容紮實,團隊的理念也值得推廣,因而興念將《研之有物》出書實體化,以接觸更廣大的讀者。於是,《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就在2018年七月誕生了。考量到大眾的閱讀門檻,這本書首先收錄人文社會類研究,畢竟和數理內容相比,人社研究較有故事性。書籍封面由張語辰操刀,她選用數張研究員珍藏的資料圖片,以研究員擅長蒐集資料、做筆記的特質,傳達出從事學術工作的嚴謹態度,封面裡更細心為每一張圖片標上圖說。
為書籍出版所舉辦的實體講座,得到了民眾的熱烈回響。編輯團隊在講座中說明中研院的組成、《研之有物》的採訪流程,並邀請多位研究員到現場分享他們的研究。許多讀者回饋表示,他們原本並不知道有《研之有物》網站,是聽了講座、看了書籍以後方才知曉,可見書本流通實能觸及和網路不同的受眾,也讓團隊深刻感受到線下活動的重要性。
未來《研之有物》期待能整合線上與線下,與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日配合,推出更多炒熱話題的企畫。林婷嫻腦洞大開,表示2019年想試辦一些年輕化的活動,若能引用社會科學的夫妻幽默互動研究,和生命科學的動物族群繁殖研究,舉辦一場科青、文青聯誼,豈不美事一樁?
看來眼睛閃爍著光芒的,不只是中研院的研究員,還有對普及研究知識充滿熱情的《研之有物》編輯群呢!
文字/何沐恬 攝影/何沐恬 圖片提供/研之有物
![]() |
|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