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影像文化的書寫與探索│攝影之聲
作為大眾傳媒的其中一種形式,雜誌向來是書寫特定主題的最佳媒介。自由的版面與主題,讓編者能夠根據特定的主題進行發揮。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在臺灣快速成長。雜誌不僅成為一種特殊的媒體,也成為經營特定社群或議題所使用的平臺。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喜好,選擇感興趣的雜誌,透過編輯的眼睛看見另一個嶄新的世界。
「我只是做我有興趣的事。」
「對我來說,攝影之聲只是一個很單純的興趣。」《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笑著說道。2011年,《攝影之聲》創刊號正式發行,雖然沒有明確的發刊日,但精彩又深入的內容逐漸吸引許多忠實的讀者,成為攝影社群的指標性刊物之一。
「嚴格來說,我的背景其實稱不上是攝影專業。」李威儀說,就讀大學時,他對攝影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靠著大學時期修習的零星課程、碩士班時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短暫的暑期交換學程的積累,李威儀對於攝影的熱愛與興趣,主要源於自學的培養。畢業退伍之後,李威儀在報社擔任記者,心中仍牽掛著創辦攝影雜誌的夢想。「《攝影之聲》完全是出於個人的興趣,裡頭各式各樣的內容和題目,像是創作、影像文化、影像的歷史,全是我有興趣的題目。」於是在2011年一月一號,他辭去了記者的工作,全心投入《攝影之聲》的創辦與寫作。
「雖然《攝影之聲》不是一個能夠賺大錢的事業,但在收益足以支撐我和另一位同事的情況下,我們對於雜誌的喜歡和熱愛,遠勝於它在經濟上能帶給我們的收穫。現在回想起來,它的誕生像是一個奇蹟。」李威儀說道,創辦至今七年多來,《攝影之聲》主要依靠雜誌零售的方式賺取收入,在沒有任何的廣告的情況下,《攝影之聲》沒有業主的包袱,成為名符其實的「獨立」雜誌。
《攝影之聲》
是國內別具特色的雜誌。雖然名為「攝影」,內容實則觸及更為廣義的影像文化領域。從創作、評論到多樣化的專題,《攝影之聲》不僅深受攝影創作者喜愛,也成為文化及歷史考據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從影像文化的角度切入攝影
「也因為沒有廣告主要求的進度壓力,我們可以很自由的決定出刊期程。」李威儀分享道,《攝影之聲》的編採過程相對自由,通常都是在完成一本雜誌之後,才會開始思考下一期的內容。
攤開一期又一期的《攝影之聲》,琳瑯滿目的題目看似雜亂無章,背後其實都與李威儀有興趣的議題緊密相連。「在思考下一期要做什麼的時候,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自己覺得有沒有趣。唯有自己覺得有趣,或是很關切的題目,我們才會想要做。」李威儀認為,《攝影之聲》的內容不是單純的照片賞析,而是包含藝術創作、藝術評論、影像文化研究等多元面向。或許正是這份由濃厚興趣所支撐的熱情,才得以驅策/牽動著編者/讀者,翹首盼望著新一期《攝影之聲》的出刊。
「第二個我們會考慮的是當時的社會狀態,找尋能和大眾對話的議題。」李威儀說道,像是2014年三月,太陽花學運爆發時,《攝影之聲》就做了一個臺灣抗議的新聞影像專題,回顧八○、九○年代的抗議影像。「我們也發現新聞中所呈現的抗議影像,經過一段時間仍然沒有太大改變,不禁讓我們好奇追問,影像對於社會運動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李威儀指出,這樣的內容不是要去激發讀者認同社會運動,而是能夠從「影像文化」的角度,思考影像如何被生產、使用、以及被觀看,尤其在新聞以煽情的影像語彙呈現街頭運動的同時,《攝影之聲》更像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從歷史的角度對這些影像提出質疑。
「我認為想要認識一個事物,我們必須從比較後設的角度去理解它。」李威儀說道,如果要用一個關鍵字來涵蓋《攝影之聲》至今的內容,「影像文化」絕對是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具體來說,影像文化所要探究的問題非僅只於單純的「什麼是好的影像」和「如何拍出影像」,而是從一個更寬的視野來思考這些問題,像是「為什麼是這個攝影行為」或「為什麼是這種觀看方式」,舉例來說,同樣是拍照,把相機放在眼前、躲在大相機後面的布幕、或是低著頭用一二○相機對焦,這些不同的動作和拍照方式,就隱含了攝影技術史的問題意識。
「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攝影不是只有按快門這般單純,會開始去思考照片是怎麼被生產的,照片背後的技術、角度、知識、觀念,就會凸顯出來,成為可以更多被探討的內容。」李威儀分享道,不同的問題會影響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從廣義的影像文化出發,能夠讓人看到攝影背後更多元的意義。攝影向來被理解為一種技術,坊間許多雜誌和書籍主要都從攝影師的角度出發,探討怎麼拍出「好」照片;但事實上,攝影這個場域的行動者其實非常多元,有收藏者、創作者,也有評論者,而從不同的行動切入,就會發現彼此對於攝影的角度其實不盡相同。
「攝影文化不會只由藝術家單獨的行動構成;一旦今天藝廊或美術館舉辦了展覽、或者有人進行攝影相關的訪談,他們都會構成影像文化的介入性。更廣義的來說,談論攝影這個行動本身、甚至將照片上傳到社群網站,也都是影像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李威儀說道,「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越攝影的題目其實不見得好賣,反而是那些關於歷史考據的,可以吸引到不同的讀者群,尤其是關於攝影文化、攝影歷史的題目,例如有期探討日治時期寫真帖,吸引到很多特別的讀者。」《攝影之聲》就是希望能夠從複雜的機制中,與讀者一同思索攝影的社會意義,也正是如此獨特的角度,讓《攝影之聲》得以從大量的攝影刊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影像社會中難得的異音。
從雜誌到書籍出版
2018年,《攝影之聲》除了發行雜誌之外,也開始透過出版書籍深入影像文化的討論。「雜誌的功能在於廣度,而書本的部分則是強調深度。所以我們也出版書籍,更深入的去談我們感興趣的問題,延伸雜誌的內容。」李威儀說道,攝影之聲先行出版的兩本書籍,一本是專欄作者郭力昕的評論集,另一本則是臺灣攝影師張照堂的文集。
郭力昕的《製造意義》,是國內針對現實主義相關影像作品的評論文集。「我們希望引導讀者去思考攝影評論的意義。過去我們雖然邀請郭力昕老師撰寫專欄,但都是專為雜誌服務的文章。出版這本書的用意是希望他能夠用專業的學術寫作方式,讓人去看到評論工作背後扎實且深厚的學術底蘊,讓人思考現實主義攝影對於我們的意義。」李威儀介紹道。郭力昕平時所撰寫的評論較為專業,為了尋求更多民眾的理解,因此採取比較友善的方式進行書寫,避免過多的引用、減少艱澀理論的使用,就是希望能夠透過相對嚴謹的學術寫作規格,讓讀者思考評論工作的重要性與專業性。
第二本書是國內攝影名家張照堂先生的文集。「張照堂老師一直都是一個跨界的文化人,儘管他較常以攝影師的身份被介紹。」李威儀介紹道。2013年,《攝影之聲》當時做了張照堂專號,專門介紹張照堂這位臺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師。「當時張照堂借給我很多他個人的筆記本,這才知曉他其實參與過非常多樣的文化工作,劇本、小說、散文都有涉獵。我們當時甚至找到了他在劇場發表的劇本,發現他的文字有種特別的魔力,會讓人想要一直看下去。」李威儀說道,雖然大家都知道張照堂以前寫過論述型的文章,但是觀眾或許都不知道他其實有許多個人創作。
「我只是做我有興趣的事。」
「對我來說,攝影之聲只是一個很單純的興趣。」《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笑著說道。2011年,《攝影之聲》創刊號正式發行,雖然沒有明確的發刊日,但精彩又深入的內容逐漸吸引許多忠實的讀者,成為攝影社群的指標性刊物之一。
「嚴格來說,我的背景其實稱不上是攝影專業。」李威儀說,就讀大學時,他對攝影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靠著大學時期修習的零星課程、碩士班時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短暫的暑期交換學程的積累,李威儀對於攝影的熱愛與興趣,主要源於自學的培養。畢業退伍之後,李威儀在報社擔任記者,心中仍牽掛著創辦攝影雜誌的夢想。「《攝影之聲》完全是出於個人的興趣,裡頭各式各樣的內容和題目,像是創作、影像文化、影像的歷史,全是我有興趣的題目。」於是在2011年一月一號,他辭去了記者的工作,全心投入《攝影之聲》的創辦與寫作。
「雖然《攝影之聲》不是一個能夠賺大錢的事業,但在收益足以支撐我和另一位同事的情況下,我們對於雜誌的喜歡和熱愛,遠勝於它在經濟上能帶給我們的收穫。現在回想起來,它的誕生像是一個奇蹟。」李威儀說道,創辦至今七年多來,《攝影之聲》主要依靠雜誌零售的方式賺取收入,在沒有任何的廣告的情況下,《攝影之聲》沒有業主的包袱,成為名符其實的「獨立」雜誌。
《攝影之聲》
是國內別具特色的雜誌。雖然名為「攝影」,內容實則觸及更為廣義的影像文化領域。從創作、評論到多樣化的專題,《攝影之聲》不僅深受攝影創作者喜愛,也成為文化及歷史考據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從影像文化的角度切入攝影
「也因為沒有廣告主要求的進度壓力,我們可以很自由的決定出刊期程。」李威儀分享道,《攝影之聲》的編採過程相對自由,通常都是在完成一本雜誌之後,才會開始思考下一期的內容。
攤開一期又一期的《攝影之聲》,琳瑯滿目的題目看似雜亂無章,背後其實都與李威儀有興趣的議題緊密相連。「在思考下一期要做什麼的時候,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自己覺得有沒有趣。唯有自己覺得有趣,或是很關切的題目,我們才會想要做。」李威儀認為,《攝影之聲》的內容不是單純的照片賞析,而是包含藝術創作、藝術評論、影像文化研究等多元面向。或許正是這份由濃厚興趣所支撐的熱情,才得以驅策/牽動著編者/讀者,翹首盼望著新一期《攝影之聲》的出刊。
「第二個我們會考慮的是當時的社會狀態,找尋能和大眾對話的議題。」李威儀說道,像是2014年三月,太陽花學運爆發時,《攝影之聲》就做了一個臺灣抗議的新聞影像專題,回顧八○、九○年代的抗議影像。「我們也發現新聞中所呈現的抗議影像,經過一段時間仍然沒有太大改變,不禁讓我們好奇追問,影像對於社會運動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李威儀指出,這樣的內容不是要去激發讀者認同社會運動,而是能夠從「影像文化」的角度,思考影像如何被生產、使用、以及被觀看,尤其在新聞以煽情的影像語彙呈現街頭運動的同時,《攝影之聲》更像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從歷史的角度對這些影像提出質疑。
![]() | |
|
「我認為想要認識一個事物,我們必須從比較後設的角度去理解它。」李威儀說道,如果要用一個關鍵字來涵蓋《攝影之聲》至今的內容,「影像文化」絕對是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具體來說,影像文化所要探究的問題非僅只於單純的「什麼是好的影像」和「如何拍出影像」,而是從一個更寬的視野來思考這些問題,像是「為什麼是這個攝影行為」或「為什麼是這種觀看方式」,舉例來說,同樣是拍照,把相機放在眼前、躲在大相機後面的布幕、或是低著頭用一二○相機對焦,這些不同的動作和拍照方式,就隱含了攝影技術史的問題意識。
「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攝影不是只有按快門這般單純,會開始去思考照片是怎麼被生產的,照片背後的技術、角度、知識、觀念,就會凸顯出來,成為可以更多被探討的內容。」李威儀分享道,不同的問題會影響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從廣義的影像文化出發,能夠讓人看到攝影背後更多元的意義。攝影向來被理解為一種技術,坊間許多雜誌和書籍主要都從攝影師的角度出發,探討怎麼拍出「好」照片;但事實上,攝影這個場域的行動者其實非常多元,有收藏者、創作者,也有評論者,而從不同的行動切入,就會發現彼此對於攝影的角度其實不盡相同。
「攝影文化不會只由藝術家單獨的行動構成;一旦今天藝廊或美術館舉辦了展覽、或者有人進行攝影相關的訪談,他們都會構成影像文化的介入性。更廣義的來說,談論攝影這個行動本身、甚至將照片上傳到社群網站,也都是影像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李威儀說道,「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越攝影的題目其實不見得好賣,反而是那些關於歷史考據的,可以吸引到不同的讀者群,尤其是關於攝影文化、攝影歷史的題目,例如有期探討日治時期寫真帖,吸引到很多特別的讀者。」《攝影之聲》就是希望能夠從複雜的機制中,與讀者一同思索攝影的社會意義,也正是如此獨特的角度,讓《攝影之聲》得以從大量的攝影刊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影像社會中難得的異音。
![]() |
| 《攝影之聲》第22期:高重黎專號。 |
從雜誌到書籍出版
2018年,《攝影之聲》除了發行雜誌之外,也開始透過出版書籍深入影像文化的討論。「雜誌的功能在於廣度,而書本的部分則是強調深度。所以我們也出版書籍,更深入的去談我們感興趣的問題,延伸雜誌的內容。」李威儀說道,攝影之聲先行出版的兩本書籍,一本是專欄作者郭力昕的評論集,另一本則是臺灣攝影師張照堂的文集。
郭力昕的《製造意義》,是國內針對現實主義相關影像作品的評論文集。「我們希望引導讀者去思考攝影評論的意義。過去我們雖然邀請郭力昕老師撰寫專欄,但都是專為雜誌服務的文章。出版這本書的用意是希望他能夠用專業的學術寫作方式,讓人去看到評論工作背後扎實且深厚的學術底蘊,讓人思考現實主義攝影對於我們的意義。」李威儀介紹道。郭力昕平時所撰寫的評論較為專業,為了尋求更多民眾的理解,因此採取比較友善的方式進行書寫,避免過多的引用、減少艱澀理論的使用,就是希望能夠透過相對嚴謹的學術寫作規格,讓讀者思考評論工作的重要性與專業性。
第二本書是國內攝影名家張照堂先生的文集。「張照堂老師一直都是一個跨界的文化人,儘管他較常以攝影師的身份被介紹。」李威儀介紹道。2013年,《攝影之聲》當時做了張照堂專號,專門介紹張照堂這位臺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師。「當時張照堂借給我很多他個人的筆記本,這才知曉他其實參與過非常多樣的文化工作,劇本、小說、散文都有涉獵。我們當時甚至找到了他在劇場發表的劇本,發現他的文字有種特別的魔力,會讓人想要一直看下去。」李威儀說道,雖然大家都知道張照堂以前寫過論述型的文章,但是觀眾或許都不知道他其實有許多個人創作。
「大家想到張照堂都是快速連結到攝影家,很少人會想到他的文字其實也很精彩。過去他也有出版其他著作,像是《影像的追尋》,內容大多是關於攝影。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見張照堂在文字方面的才華與創造力。」李威儀說道。2018年底,張照堂第一本無關於攝影的書籍《文。張照堂》正式出版,諸多俏皮又令人玩味的字句,讓人看見這位攝影前輩諸多不為人知的一面,也難怪李威儀振奮地說道:「我們期待能夠再做一本書來集結更多內容,希望可以打開張照堂攝影之外的其他面向,讓更多人認識他多樣的才華。」
![]() |
| 《攝影之聲》第24期 :攝影書作為方法II。 |
獨立雜誌出版的兩難
「對我們來說,每一期的《攝影之聲》其實都像是在做一本書。」李威儀指出,身為獨立雜誌,《攝影之聲》本身沒有太多的時間或主題壓力,所以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出版,也因此每一本雜誌都是從零開始的計畫。
「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學術期刊,但其實我們也有許多取捨,必須尋找一個平衡點。有些時候我們會做比較深入的題目,有時候則會淺出一點,選擇市場接受度比較高的題材。」李威儀坦言,他雖然喜歡那些比較困難的內容,但也擔心會將部分讀者拒於門外,「像是我們有一期做身體與性的主題,討論身體和肖像,上架不久就賣光了;而有一些比較歷史性的,像是攝影雜誌的歷史考究、冷戰下的攝影,銷量就有明顯下滑。」李威儀指出,讀者購買雜誌的動機其實都不太一樣,有些人不喜歡知識性的考據,有些人則偏好創作方面的介紹。
身為雜誌出版工作者,李威儀相信沒有任何一本雜誌能夠討好所有人,尤其在輕薄短小的年代裡,喜歡大部頭書籍的人只會越來越少。「雖然我們很任性,但也只能透過自己去想辦法平衡。」李威儀說道:「《攝影之聲》不是要為特定的社群服務,重點是自己覺得有趣,才會有持續經營的動力。」雜誌發行以來,《攝影之聲》始終沒有做過任何的臉書廣告,只是靠大家的口耳相傳和網路傳播來進行推銷,能夠如此長時間經營下去,也反映了市場對於《攝影之聲》的肯定。
唯有行動 知識才能累積
除了雜誌出版以外,未來,李威儀想要出版攝影史相關的書籍。這是個艱鉅的挑戰。攝影史討論的困難,不只因為臺灣目前仍缺乏相關著述,更大的阻礙是,它還牽扯到史料與史觀的複雜問題。「我們希望能以一個總論型、或是簡史的方式來談。我們能做的是想辦法找到突破口啟動開關。我不覺得有一本書出版後就把歷史寫死了,需要後人持續挖掘新材料來推翻前人的發現,藉由這種批判式的累積來增加攝影史的厚度與廣度。」李威儀相信,資料沒有真正完整的一天,只有當有人願意第一個站出來接受檢驗和批判時,相關的知識才能持續累積。
「幸運的是能在建立的過程中參與書寫,過程中我們發現臺灣在資料方面還有很多缺陷,眾多基礎工作都還沒有人開始做。我不是學術工作者、也不是攝影專業出身,但抱持著一個素人的好奇心,說不定也能促成某些事情發生。」李威儀堅信著。憑著單純的興趣,《攝影之聲》可以說是臺灣獨立雜誌的特殊案例。不論是否熱愛拍照,讀者都能在《攝影之聲》中找到有趣的觀察與題材,邀請各位一起用閱讀行動參與臺灣的影像文化書寫。
文字/黃音 圖片提供/攝影之聲
![]() |
|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