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性別下的地景認知│顏艾琳以詩為三重駐顏
一個文化歷史的壯大發展,往往依附著孕育生機的河流,如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仰賴著兩河、埃及文明倚賴的尼羅河、中國文化的茁壯立基於黃河及長江沿岸。
顏艾琳
臺南下營人,從居住多年的三重搬遷至淡水。是詩人、作家、薪火詩刊社發起人、齊東詩舍的執行長,也曾組過搖滾樂團、參與過舞臺劇演出,其實像個冒險家,以開放的心胸嘗試不同領域的事物。目前多受邀為各文學比賽的評審、擔任各式文創藝文交流顧問,持續與文字為夥伴。
如今北部的觀光勝地之一——淡水河——便是打開臺北繁榮興盛的那條川流。右岸古名為「滬尾」的淡水,從西班牙人建造的聖多明哥城(紅毛城前身)起,便一路看著掌權者的更迭來去,刻印下不同時期精彩的歷史痕跡。不管是在地居民抑或觀光遊客,總是心心嚮往於此地歷經歲月涵養而滿載的地景、美食。
身兼詩人、作家、社大講師、產業顧問等多元角色的顏艾琳,畢業於歷史系,長年徜徉於文字詩海中,在淡水、三重兩個住所穿梭前,曾在河的另一岸——三重——與同為作家的先生吳鈞堯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漫長的數十年歲月,在詩人顏艾琳的眼中,三重的地景有何特殊之處呢?
談到三重今昔的差異,顏艾琳回憶道:「以前處處家庭工廠,很熱鬧的!」但隨著產業移轉,家庭工廠一間間倒閉,逐漸變成一般住宅樣。1970年代左右,臺灣正值十大建設帶動的經濟起飛階段,在當時的政策口號「客廳即工廠」主張下,各式小型工廠就隱身在三重的巷弄間,多半為機械工業的半成品零件,諸如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塑膠射出等商品。三重人民的勤奮,也將地區的繁華一併帶起,從純樸的農業鄉鎮搖身一變而成為喧鬧的工業城市。然而,這僅僅是三重轉變的其中一個篇章。
三重也留著文青的血液
2018年十月於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重新開幕的黑膠唱片主題館,詳實記錄著三重文化歷史中曾經蓬勃發展的黑膠魂。相信多數的民眾一定不曉得,過往的三重地區,可是出產黑膠唱片的重要發源地呢!1960-1980年間,發行到全臺的黑膠唱片,有九成都是在這裡製作的!為了將這個重要的音樂藝術脈絡記憶傳承下來,黑膠館內除了展示不同年代、不同機型的留聲機(由藏家退休校長林本博所提供),還有逾八千張的黑膠唱片,皆由已故音樂廣播人許誠先生的家人所捐贈,亦打造了黑膠視聽空間,不論是哪個世代的黑膠中毒者,都可以在這裡直接用耳朵欣賞到不少已絕版難尋的黑膠唱片、體驗不同世代巨星的絕代風華。而留
聲機收藏家林本博先生擁有超過三百多臺的留聲機,也無償提供館方作定期更換的展出,民眾可每隔一段時日到館內走走聽聽。
近年重視地區文化歷史傳承延續的風氣日益盛行,常有青年回鄉、自行建立團體,舉辦各式活動提升地方文化的能見度及民眾參與交流,三重地區也不例外。由三重社區大學籌劃、邀請顏艾琳老師指導的三重地方實體刊物《三重埔報報》,甫於2018年十二月發行創刊號,是由三重社大學員採訪報導,讓人更加期待三重地區奠基於過去、壯大於未來的文化願景。
顏艾琳
臺南下營人,從居住多年的三重搬遷至淡水。是詩人、作家、薪火詩刊社發起人、齊東詩舍的執行長,也曾組過搖滾樂團、參與過舞臺劇演出,其實像個冒險家,以開放的心胸嘗試不同領域的事物。目前多受邀為各文學比賽的評審、擔任各式文創藝文交流顧問,持續與文字為夥伴。
如今北部的觀光勝地之一——淡水河——便是打開臺北繁榮興盛的那條川流。右岸古名為「滬尾」的淡水,從西班牙人建造的聖多明哥城(紅毛城前身)起,便一路看著掌權者的更迭來去,刻印下不同時期精彩的歷史痕跡。不管是在地居民抑或觀光遊客,總是心心嚮往於此地歷經歲月涵養而滿載的地景、美食。
身兼詩人、作家、社大講師、產業顧問等多元角色的顏艾琳,畢業於歷史系,長年徜徉於文字詩海中,在淡水、三重兩個住所穿梭前,曾在河的另一岸——三重——與同為作家的先生吳鈞堯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漫長的數十年歲月,在詩人顏艾琳的眼中,三重的地景有何特殊之處呢?
談到三重今昔的差異,顏艾琳回憶道:「以前處處家庭工廠,很熱鬧的!」但隨著產業移轉,家庭工廠一間間倒閉,逐漸變成一般住宅樣。1970年代左右,臺灣正值十大建設帶動的經濟起飛階段,在當時的政策口號「客廳即工廠」主張下,各式小型工廠就隱身在三重的巷弄間,多半為機械工業的半成品零件,諸如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塑膠射出等商品。三重人民的勤奮,也將地區的繁華一併帶起,從純樸的農業鄉鎮搖身一變而成為喧鬧的工業城市。然而,這僅僅是三重轉變的其中一個篇章。
〈那些看不盡的〉
書架上傳來海濤聲,
每一擊 都是一個名字,
在呼喊自己的名。
他們連續報名,
把意義組織起來,
成為句子的碎浪;
一大片綿延的、
翻滾的浪花。
眼前是一整面無盡的海。
與我這一小灣知識的港
展開沉默而洶湧的
對談....
刊於《秋水詩刊2002冬季號》 / 收錄於《她方》
![]() |
| 三重河岸漫步所看見的河岸沙洲(顏艾琳/攝) |
2018年十月於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重新開幕的黑膠唱片主題館,詳實記錄著三重文化歷史中曾經蓬勃發展的黑膠魂。相信多數的民眾一定不曉得,過往的三重地區,可是出產黑膠唱片的重要發源地呢!1960-1980年間,發行到全臺的黑膠唱片,有九成都是在這裡製作的!為了將這個重要的音樂藝術脈絡記憶傳承下來,黑膠館內除了展示不同年代、不同機型的留聲機(由藏家退休校長林本博所提供),還有逾八千張的黑膠唱片,皆由已故音樂廣播人許誠先生的家人所捐贈,亦打造了黑膠視聽空間,不論是哪個世代的黑膠中毒者,都可以在這裡直接用耳朵欣賞到不少已絕版難尋的黑膠唱片、體驗不同世代巨星的絕代風華。而留
聲機收藏家林本博先生擁有超過三百多臺的留聲機,也無償提供館方作定期更換的展出,民眾可每隔一段時日到館內走走聽聽。
近年重視地區文化歷史傳承延續的風氣日益盛行,常有青年回鄉、自行建立團體,舉辦各式活動提升地方文化的能見度及民眾參與交流,三重地區也不例外。由三重社區大學籌劃、邀請顏艾琳老師指導的三重地方實體刊物《三重埔報報》,甫於2018年十二月發行創刊號,是由三重社大學員採訪報導,讓人更加期待三重地區奠基於過去、壯大於未來的文化願景。
〈鄉愁刑〉
像農人插秧一樣,
我將故鄉種植在舌根上,
藉著語言傳播
她綠色的風景、
老舊的紅磚瓦厝、
前人祖先的事蹟。
那曾經灌溉過
無數農田的水流,
如今自我心臟的水壩復活,
流動著生命的文字
注入一畦一畦的紙張;
讓眾人看見
大肆氾濫的鄉愁,
如何沖刷攀附在我身上的
都會鱗片?霓虹顏料?
一吐舌,
泥土的香腥味
捲著玉米、蕃薯、龍眼、芒果
稻米、桂花、文旦、芭樂的氣息
再次將自己催眠。
「我們回到了家鄉」。
彼時,鄉愁尚未打造
銬綁遊子的刑具;
我們在嘉南平原
綠色的牢籠中
快樂地服監。
1996初稿 1998.04定稿 / 收錄於《她方》
![]() |
| 三重的夕陽(顏艾琳/攝) |
三重與淡水的靈魂交錯
在顏艾琳的認知裡,三重河畔的左岸,像極了紐約曼哈頓的景象,也吸引不少廣告主到此處取景拍攝;而歲月痕跡更長久的淡水,也替不少廣告、電影製造了許多迷人的故事影像——魅力紅透到南韓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便是其一。
聊到三重與淡水,對顏艾琳來說,夕陽似乎是兩個地方的生活交集。每天的暮色變化因應季節、雲層的變化而出現多元樣貌,更遑論從淡水河左岸或右岸仰望的角度差異。漫步於河邊、等待著夕陽的演出,早已成為顏艾琳的習慣。如同植物需要陽光,顏艾琳需要的就是等待每日傍晚時刻那轉瞬而變幻莫測的夕陽雲彩。三重的重陽橋墩,是她的秘密基地:橋上的車子熙來攘往來去河的兩岸,而她則在河邊靜靜的處著,等待那個屬於自己的時刻。淡水的新住所位居高樓,視野恰好足將河景與雲彩以完美的比例收入眼裡,這對顏艾琳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禮物,可以悠悠地在家中獨攬優美景緻。
早期三重地區的人口組成,主要是由雲林北上奮鬥的人們占多數,整個區域的南部地氣較顯著,也因為宮廟數量眾多、陣頭八家將、勞動階層較扎實,其人口組成相對較複雜,因此三重地區總是容易被貼上較為負面的標籤;然而,身處標籤越來越多的時代,顏艾琳豁達地表示:「撕也撕不完啦!」言下之意便是毋須放在心上,因為標籤貼再多,都只是虛浮的表象。詩集創作之餘,她也記錄下私密的情感,出版成冊後,就開始被抽絲剝繭的檢視,貼上各門各類的標籤:「女性情慾」、「女性情色」、「文學女權先驅」等等,非當事的外人們自行將原本純粹的女孩、女人心事做過多的解釋,就如同三重地區的老老少少,都只是單純過他們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步調造就了三重地區獨特的氣質,卻因此招致無謂的標籤化。
顏艾琳對於自我、女性的細微觀察,成就她在文壇詩界的重要地位。回首居住的地方:出生地臺南下營、求學過程居住過的板橋與土城、開啟婚姻與職業婦女兩頭燒的三重,而至悠然愜意現居的淡水,顏艾琳如何形容這些滋養其豐沛創作靈感的處所呢?
出生地臺南,猶如賢良的母親,提供充足的奶水、無憂的避風港,建構「如何生活」的本質骨幹。北上後的生活總是在臺北市區打轉,對於市區的巷弄街景也是瞭若指掌;結束一天疲憊後回到休憩的三重住所,仿若下班後的職業婦女,過了一座橋便切換成家庭主婦的身份——在三重的二十幾載,就是這樣在不同角色身份間切換自若。
早在淡水成為生活重心之前,顏艾琳便一直對淡水這個古區域的歷史痕跡有濃厚的興趣,曾在著作《走讀臺灣風土》中,用獨特的角度導入介紹此區,自己本身也常造訪此處。去年搬到淡水後,自言像是找回內在自己,自我觀照下的結果,如經歷一身風華洗脫後再次找回純粹自我的智者。
此歲之際,無大病痛,
唯累積許多故事
藏書與茶酒
你來讀我、認識我、倚賴我、慰藉我,
恰是人間最宜時。
時間把我吃得老了,
我把時間消化成芬芳…
隨寫於2018年末
| 三重河岸散步的夜晚景致(顏艾琳/攝) |
目前生活重心從淡水河的左岸三重轉移至右岸淡水的顏艾琳,聊到曾為居住重心的三重,她表示:「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步調。」並不是遺忘在三重的時光,而且人生不斷往前走,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需求,享受現在能夠悠閒散步在淡水河畔、捕捉每日美景,喜歡生活優先於工作、夜深人靜埋首工作前先有個美酒時光。她在《顏艾琳三十年自選詩集》的後記中寫道:「今年2015了,我四十六歲,還相信詩的魔力。它把我帶入想做的行業、帶我去很多地方、認識很多有趣的人、成為我想成為的身份,一個詩人。」詩,帶著顏艾琳進入文字的魔幻國度,一路領著她運用獨特的五感體驗,將成長生活的不同心情記事,用文字立體的描繪下來,不停的用詩記錄生活、訴寫情事、與各方交流。
文字/楊曉蓉 圖片提供/顏艾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