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金獎肯定 打造藝術鬼才的舞臺│《創藝多腦河》節目主持人黃子佼

身為演藝圈資深前輩的才子黃子佼,至今主持過超過千場的大型活動,並以叫好叫座的優質節目榮獲多座金鐘獎,其中創下他生涯主持電視節目播出紀錄的便是《創藝多腦河》,此節目自2013年在人間衛視開播以來,已高達十八季近七百集,專訪對象遍及設計、服裝、影像、文學、住宅、多媒材領域等近千人,2015年更讓佼哥榮獲第五十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提名,是超長青且高人氣的專訪型節目。





網羅大師到新銳藝術家  心路歷程感動無數觀眾

「《創藝多腦河》想傳達的是,藝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也並非遙不可及的殿堂,我們希望以親民角度,和觀眾分享藝文氛圍,豐足精神生活。」五歲學音樂、十幾年前就開始接觸許多當代藝術的佼哥,很早便對這塊領域有所研究,在演藝圈發光發熱的期間,陸續接到策展、設計、藝術評鑑等相關工作,也因緣際會獲邀開設《創藝多腦河》。

「雖然這個節目經費有限,但我十分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和理念主軸,所以多年來即便主持三金及大型盛會,經常在兩岸與國外四處跑,依然持續做下去。」表示自己在娛樂圈待久了,難免感到疲倦厭膩,佼哥打趣說《創藝多腦河》讓他中年轉念,每當碰到這些正在工作室打拚的年輕創作家,就會受到激勵,因此也非常樂意幫助他們增加曝光率。

佼哥指出,所有上這個節目的都是臺灣在地的優秀人才,製作單位從不限制藝術家的年紀, 從近八十歲的大師到剛出道的新人都有,只要作品成熟、夠獨特,就列入選材考量。通常每集的流程,是和佼哥討論受訪人選名單後,由製作單位刪減、排序,錄製時訪問創作者由入門到成熟的心路歷程,也會讓他們感謝曾幫助他們的貴人。

「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不是單獨的個體,要珍惜和人的互動,更不能忘本。」佼哥分享自己當年會接下《創藝多腦河》主持棒,也是回報知遇之恩。除此之外,也會讓受訪者聊聊一路走來是如何突破傳統框架,發揮轉彎處的智慧,實踐初衷和面對自我挑戰的感動。





《創藝多腦河》
在主持人黃子佼用心製作下,已成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長青節目之一。節目內容以多元藝術為主題,每集都介紹一位在文創領域中,努力實踐圓夢的成就者。《創藝多腦河》抱持「小點子大創意,驚見文創軟實力」的宗旨,累積了大量粉絲。觀眾們除能在輕鬆活潑的調性中,感受藝術和文創氛圍,也在藝術家們的創作歷程裡,驚歎其獨特的思維樣貌,獲得美善積極的正能量。




跨越罕病和技術邊界  令人動容的生命正能量

節目開播至今訪過近千位藝術家,有不少人的故事觸動到佼哥內心,讓他印象深刻:令人揪心的抗癌藝術家「阿布」張椀晴,幾年前被醫生宣判罹患了骨肉癌,開刀後存活率仍僅百分之八,但她仍撐著病體創作不懈,在病房中接案作圖,作品風格相當療癒的阿布堪稱生命鬥士,曾有網友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粉絲,因為她的畫作而放棄自殺念頭,也有人因她重新振作走向人群;「泡泡天使」藝術家劉佩菁,一出生即患有「先天性表皮鬆懈水皰症」──俗稱「泡泡龍」──全身會不斷冒泡泡,傷口永遠不會痊癒且會非常痛,但在父母的關愛下,積極樂觀與罕見疾病搏鬥,除了繪畫出書,還推出LINE貼圖、學習彈琴,努力的意志讓佼哥很動容。

此外,與機器跳舞的國際知名編舞藝術家黃翊,也讓佼哥極為崇拜,「看到這些藝術家勇於嘗試自己不會的事情,激勵了常常遇到壓力的我,各種創新思維也帶來更多生命前進的動力。」黃翊當初因很想做出會跳舞的機器人,破天荒結合AI與藝術創作,除了努力自學還去面試,購入機器手臂研究、重新改寫程式,最後成功改裝,讓機器人與自己共舞,並推出《黃翊與庫卡》等轟動世界的舞作。這些技術都沒有人幕後遙控,黃翊演出都得簽切結書為自己安全負責,但他堅持用新的人工智慧創造「真的」藝術作品,做社會實驗、和機器人開咖啡店、儲存逝去親人的回憶等,希望打破傳統的舞蹈排練場,打造一間未來實驗室。成為 TED 2017年度大會開幕首位臺灣演出藝術家,黃翊的成就讓黃子佼瞠目結舌,萬分佩服。

「另外《新北文化季刊》先前報導過的藝術家王文哲、羅詩怡夫妻檔,也有來上過《創藝多腦河》,老師們不為名利、抱持純粹初心拍攝紀錄片,真的讓我很感動,得到很多正能量。」


「泡泡天使」藝術家劉佩菁,與罕病搏鬥的故事感動眾人。


突破各種現實難關 展現在地強大軟實力

在這些引人入勝的專訪中,《創藝多腦河》節目一大特色,是不會先和受訪者對稿,也不預先彩排。佼哥強調,人類第一時間的情緒和反應,是最真實的,當他問受訪者這些問題,他得到的便是第一次冒出的答案,這些真性情的分享難能可貴,重錄都未必能出現。

「我常說『笑』可以抗癌,人與人間情感的交流,都是善與美的循環。」不過也因為許多創作者是第一次上電視,陳述得不甚清楚、或因不擅言詞需要人帶領,出道三十年的佼哥說,這對他而言是項鍛鍊,他會更專注的去鑽研方法引導他們,「有幾次錄到差點動怒,哈哈!因為非常多人是人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上節目面對鏡頭,如果太省話,觀眾無法聽到好聽的故事,就非常可惜!」如何讓受訪者能敞開心胸分享精彩重點,其實相當耗費工夫和心力,對此佼哥也以早年面對攝影機容易詞窮的蕭敬騰和蔡健雅為例,這些藝人在主持人有效的訓練引導下,越來越能帶動現場氣氛。

製作《創藝多腦河》另一大難關,便是預算有限、人手不足。佼哥說,考量到搬運途中可能傷害到藝術品,有時無法將藝術家們的傑作帶到現場來,或者居所相對遙遠如中南部或偏鄉的藝術家,也沒辦法經常邀請、介紹,實屬可惜。令人驚訝的是,原先曾經幾度以為會缺乏素材而斷炊,最後卻證實多慮了,「臺灣真的是寶島,新銳藝術家比想像多,寶都挖不完!起初想大概一百集就差不多完結,但發現還有很多優秀人才尚未邀請到⋯⋯一轉眼就這樣來到不可思議的數字了。」即使臺灣市場小、常被輕忽,但源源不絕的文創力展現了強大能量,讓佼哥深覺自己肩負某種使命感,提醒自己惜福的同時,也期待藉由《創藝多腦河》讓臺灣各個角落的創作火花受到更多注目。



與機器跳舞的國際知名編舞藝術家黃翊,使佼哥極為崇拜也印象深刻。



數位彙整與OTT 精彩呈現近代藝術史

《創藝多腦河》來到第四季時,黃子佼首度新增了「創藝百寶箱」單元,分享自己從世界各地蒐羅來的文創收藏。對此佼哥分享,他在節目開鏡前,會在腦袋內高速運算,先構思好本集內容和架構藍圖,並嘗試演練,同時也會修腳本、抓重點,做足功課,力求節目生動有趣、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藝術家的故事魅力也才能被好好訴說。不過當主持到節目中段,偶爾會發現內容不夠豐富,為避免出現搪塞的情況,便靈機一動,規劃「創藝百寶箱」單元,介紹自己國內外的藝術珍藏與周邊,如此一來話題便不會侷限在臺灣,還能讓觀眾大開眼界,增加互動和討論性,受到不少好的迴響。節目播出至今,雖說難關層出不窮、幾度想放棄,但觀眾的反饋分享和受訪者們的感謝,常讓佼哥受到鼓舞激勵,從中得到前進的動力。

「目前節目已調整到自己最滿意的理想狀態,風格獨特明確,有質感也相當成熟。未來就是秉持推廣精神,持續服務大家。」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愛,讓黃子佼更加期望把這個節目做好,因此他多年前就力推要將所有《創藝多腦河》內容做成數位版,除了放在官網上重播回顧,也能成為這些優秀藝術家人生的重要名片。然而這種大工程,需要非常龐大的整理和歸納,才能建好一個巨型資料庫。「人力受限的情況下,能做到真的非常了不起!若只有文字呈現不太足夠,有影像和後製就很生動,」因此,「以OTT(Over The Top,指內容或服務建構在網絡基礎服務之上,不需要電信運營商額外的支持。)改變收視方式,讓節目透過手機就能收看,更加便利與時俱進。」在人間衛視攜手合作下,佼哥建構起專屬於臺灣藝術家的線上大平臺,不僅是受訪者個人,也為臺灣近代藝術史留下紀錄,呈現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華。


藝人張韶涵也曾以女鞋設計師的身分登上節目。

期許增進文化價值觀 美學生活無處不在

無論電視圈、演藝圈和藝術圈,佼哥觀察到其實都有越趨商業化的現象,「這當然無可避免,但美學概念和素養、美感經驗、美感學習等,許多人不在乎,是很可惜的。有時問題是出在集體共識,我認為觀念需要更向下扎根進化。」他舉例臺北市極具代表性的一些重要道路,其實都很有潛力成為像日本新宿那樣,商業圈招牌、道路等東西雖然非常多,但卻有秩序和美感,具備整齊時尚的城市樣貌。「可惜臺灣在都更和市容整理上常卡關,不少地主和商家缺乏共識,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整理美化,也不願一起做公共優化。」由於缺乏對共好精神的體認,很多人乾脆選擇放棄或者只是一味批評,因此文化價值觀的提升是當務之急。美學是一種生活品味,誰不喜歡讓人賞心悅目的事物?

身為臺灣創意類節目的先驅和代表,放眼未來,佼哥認為很多事不能隨波逐流,否則就會失去本質和意義。「平時除了學習,我認為人也是很需要新刺激,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挹注,除了樂趣,也是增加創新力。」藝廊和美術館都是很好的接收管道,臺灣具代表性的粉樂町、大內藝術節,松山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四四南村、板橋藝文特區以及近年很夯的古物市集,都是佼哥極推薦的挖寶場域。

以歷經十一屆、由富邦藝術基金會策劃辦理的粉樂町(Very Fun Park)來說,就像是無須門票的無牆美術館,除了集結國內外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也邀請眾多國內外創意團隊擺攤,將當代藝術作品放置於日常生活空間,凝聚設計能量,為城市帶來藝術的新鮮視野與獨特氛圍。至於全臺畫廊密度最高、源於臺灣首個藝術特區「大內藝術特區」基地的「大內藝術節」,五年來也串聯了許多藝術中心、文化機構、藝術網站公司,規劃公眾參觀導覽、學術講座、藝術電影、公共藝術等設置,提供廣大民眾更開放和生活化的藝術欣賞體驗。

抱著堅定信念,佼哥將以《創藝多腦河》金獎優質節目,持續為臺灣無價的藝文瑰寶和人物,寫下新史。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人間電視節目部  
場地提供TSUTAYA蔦屋書店松山店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