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吟詠淡水 與詩邂逅│李魁賢打造詩的故鄉

每天清晨散步之後,約莫五點,李魁賢走進辦公室,一日十幾個小時,埋首於書海,敲打著鍵盤,在創作、編寫和翻譯的天地中悠然穿梭。來訪這天上午十點,詩人正在進行的詩集編寫剛告一段落,這是他為故鄉淡水籌辦詩歌活動所獨立編寫的第六本詩集,往後他不但要繼續為淡水寫詩編書,還要邀世界的詩人來吟唱故鄉。







李魁賢
臺北淡水人,享譽臺灣和國際的重量級詩人、翻譯家與文化評論者。曾任淡水文化基金會顧問董事、臺灣筆會會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亞洲區副會長、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籌辦發起人。屢獲國內外重要獎項,如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吳三連獎以及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印度千禧年詩人獎,三度獲印度國際詩人協會推薦角逐諾貝爾文學獎。




童年的淡水書寫記憶

在淡水度過童年時代的李魁賢,祖厝位於淡江大學後方,大屯山腳下水源農地忠寮,李家世居於此已有一百三十年,目前族人有兩、三千人,家族龐大。農村家庭出身的他,回憶兒時情景,「養牛、插秧、割稻、除草,樣樣都要做」,李魁賢笑談,當時不識文學、詩為何物,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農活,因為家族後代人數越來越多,田分得越來越少,爸爸後來離開農村到臺北讀書工作,鼓勵留在鄉村的他幫忙務農之餘,要多讀書。

「在日治時代唸小學,受過兩年日文教育,二戰結束日文教育換成漢文教育,就是文言臺語;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推廣國語,很多臺籍老師從教日語改為現學現賣,今天學明天教。」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李魁賢要聽不同口音的國語,那時候中文學得零零落落!他和班上四、五位同學升上初中後,有一個學期完全聽不懂操著山東腔、四川腔等各種腔調的老師在說什麼,尤其上國文課時,老師要求學生默背文言文,這真考倒他了。於是從初二開始勤看課外讀物學中文,沒想到這段拼命求知的因緣,意外開啟他對文學的興趣。

到了初三,李魁賢已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嘗試寫作,當時淡水沒有書店,只有一間文具行有賣書刊,他發現常閱讀的《野風》、《開明少年》、《自由青年》刊物裡有刊登學生作品,於是他開始書寫,「初次投稿還不知道要用稿紙,用一張白紙寫完就投稿!」李魁賢回憶道,十七歲的他,寫的都是農村的生活體驗和觀察,沒想到第一次投稿即一試中的,之後屢投屢中,似乎鼓舞著農村孩子追求文學的夢想般,從十七歲投稿開始,在往後超過一甲子歲月裡,寫詩的手未曾停歇。



詩歌節中與各地詩人會面交流。



帶著臺灣詩闖天涯

初中畢業考上臺北工專,李魁賢離開淡水到了臺北,雖課業繁重,他仍抽空參加寫作社團。畢業當完兵後,適逢《笠詩刊》創辦,他們主動向李魁賢邀稿,「沒想到這一寫寫不停,即使在上班,下班後也在寫。」李魁賢說。

李魁賢認為寫詩要能寫出共通的感情,過於隱晦艱澀實驗性的文字,有詩性,但是不易產生共鳴。一開始寫詩出於興趣,多年來深感寫詩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一種使命感,能寫出共同經驗,並為時代做紀錄。透過詩最能快速了解一個國家的集體意識,他記得在九二一地震後寫了一首〈山在哭〉,記錄九九峰山崩事件的感懷,在海外國際詩歌節分享時,引起各國詩人關切,這就是詩能引起共鳴之處。李魁賢的詩不斷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數十國發表,至今出版著作有《李魁賢詩集》、《李魁賢文集》、《李魁賢譯詩集》、《名流詩叢》、《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翻譯《歐洲經典詩選》等共兩百餘本。

懷抱著將臺灣詩歌推廣到全世界的理念,二十一世紀初始,李魁賢帶著臺灣的詩和詩人們參加各地詩歌節,因為1995年舉辦亞洲詩人會議邀請印度詩人來訪,之後便提供詩作在印度發表,1997年即獲得印度年度最佳詩人獎,而結下日後多次到印度參訪交流的機緣。李魁賢帶領臺灣詩人赴印度、蒙古和當地詩人交流直到2009年。2014年,七十多歲本想停下腳步的他,卻因為收到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簡稱 PPdM,擁有一百二十多國、九千五百位會員的大型國際詩人組織),邀請他前往參與創辦十周年的盛會,於是李魁賢率領十位臺灣詩人與會。目前該組織在亞洲國家的詩人會員由李魁賢負責,開啟他更活絡忙碌的國際詩壇交流活動,

每當國際詩歌節活動來函邀請時,李魁賢總是為本土詩人儘量爭取名額,讓當地的報導版面加大,進一步為臺灣的詩增加國際能見度。


詩歌節走入忠寮



發起籌辦淡水詩歌節

從年少寫淡水農村生活出發,及至成年寫生活工作體驗、各國社會觀察、社會運動,詩人離開淡水,遊走五湖四海後,近年回到淡水,回望故鄉,李魁賢開始為淡水寫詩,每年發表五、六首以淡水為主題的詩。

「淡水風景優美,自古即為騷人墨客著墨甚多之地,受早期原住民、西班牙、荷蘭、明鄭、滿清、日本等多元交融影響,本身具有國際色彩,文化生態獨特且豐富,各級學校密集。」曾任淡水文化基金會顧問、董事的李魁賢表示,2015年於臺南舉辦首屆福爾摩莎詩歌節之後,由於這些年多次參加拉美西班牙語系國際詩歌節,回到家鄉,更積極推動淡水成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李魁賢期許地說:「尼加拉瓜的格瑞那達城舉辦了十二屆大型詩歌節活動之後,以其詩歌城的文化與交流特色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淡水有深厚的潛力,我把這個目標當作理想,籌辦發起『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或許辦個十幾二十屆,就能成功達標!」

於是2016年,李魁賢向淡水文化基金會提出舉辦詩歌節的計畫,獲得該基金會大力支持。擔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亞洲區副會長的他,與世界性的詩人組織密切合作,期望將臺灣的詩廣為宣傳,也讓更多人認識淡水。協助詩歌節時,他透過社群網路寫信邀約各國詩人,逐漸在國際詩壇打響知名度的淡水詩歌節,活動得到熱烈迴響,到目前為止報名參與的詩人累計有三十八國五十九位詩人,包含摩洛哥、孟加拉、印度、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詩人,還有許多等待「候補」的詩人盼望著參加;也曾有以色列詩人因為旅費不足,李魁賢聽聞後二話不說,自掏腰包補充盤纏,讓他如願前來。

「期望淡水在國際詩壇提高能見度」,李魁賢說,每年活動訊息皆以中、英、西文在社群網站發表,每屆詩歌節邀請或申請前來的詩人,以尚未參加過的國家、曾翻譯臺灣的詩或曾在當地發表以淡水為作品主題的詩人為優先,也曾有特殊國家如庫德斯坦、敘利亞、埃及、馬其頓等詩人,因申請簽證來臺未果或是國內旅費贊助未果而扼腕。去年李魁賢赴智利參加活動,與會的墨西哥詩人表達想參加淡水詩歌節的意願,一回臺灣即看到報名表,讓他感到各國詩人對淡水詩歌節愈益重視。


李魁賢編寫的「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詩集。



邀世界詩人走進淡水

「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從2016年開跑,今年邁入第四年,年逾八旬的李魁賢,不僅活力十足、寶刀未老,還是點子王,每年丟出新的點子,總讓人耳目一新。

2018年活動期間,不僅規劃座談會,捷運站前廣場更搖身變成詩展場地,張貼來訪詩人的作品。為期兩個月的淡水捷運站詩歌展,由臺藝大學生將詩句貼在捷運站牆上和角落,製造與詩歌偶遇的驚喜。另外,在殼牌倉庫、淡江大學等活動場地,亦開放給愛詩的朋友來聆賞國際詩人的詠唱,就連詩人們住宿地點——淡水亞太飯店——也化身展場,在旅館內秀出詩人的照片和詩句。為期一個月的展出,讓詩歌走進旅館,創造詩人以及入住的旅人都有遇見詩的驚喜,並將這份驚喜分享給自己各地的朋友,讓淡水的美好發酵。

李魁賢也與淡江大學、真理大學外語系學生合作,讓每位詩人在活動現場皆有一位口譯人員隨同,並安排詩人們到各風景點唸詩。曾有位巴勒斯坦詩人到了富貴角,觸景生情,搶著唸英文版李魁賢的詩〈燈塔自白〉;有位孟加拉詩人坐船遊淡水河,航程將盡時,一首淡水詩也完成了。李魁賢補充道,「參加的詩人中,有一位義大利詩人寫的詩自己唱,2017年第一次參加詩歌節之後愛上這裡,回國後寫了一首淡水幻想曲,並在國外參加活動時演唱,為臺灣淡水打名號。2018年詩歌節我邀請這位義大利詩人擔任開幕演唱嘉賓,獨唱十分鐘。」透過詩歌節的舉辦,逐漸將臺灣的軟實力向外伸展,也是國民外交的絕佳方式。


甫獲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獎盃。


回望忠寮故里

2017年「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活動中,李魁賢特別安排各國詩人到他的祖厝忠寮去種桂花,隔年,曾到訪的詩人再次來到忠寮,一見親手種的桂花,深受感動。李魁賢還與忠寮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由村裡的農民夫妻檔反串演出《搶新娘》戲碼,並與各國詩人互動,場面生動有趣,逗得大家笑開懷;另外還安排挑戰搗麻糬、搓湯圓,體驗淡水老居民的生活。

透過詩,打開觀察世界的眼睛。詩歌節結合淡水文化,讓臺灣詩歌和各國詩人交流,碰撞出美麗的火花,累積出豐厚的底蘊。2016年李魁賢舉辦詩歌節時的口號是:「建設淡水成為詩的故鄉。」每年從淡水出發,串聯周邊景點,他的夢想是能走踏到石碇、金山等新北二十九區,讓詩豐富每個城鎮角落。




寫不盡的淡水詩集

七十歲退休後,隔年開始學電腦,整理書寫出一千四百首詩作,翻譯近六千首詩,詩文集著作等身的李魁賢,著手編寫淡水詩集時,文編美編不假他人之手,練就出不輸年輕編輯的功力。

李魁賢每年為「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編寫的詩集包括《詩情海陸》及《淡水福爾摩莎詩選》兩本,前者是將各國詩人知名作品譯成中文,在詩歌節活動期間,依隨不同場域,由詩人吟詠詩句,現場參加者則看著詩集的中英對照本;後者則是詩人們參加詩歌節之後寫的作品,「活動結束兩個月內,詩人得交稿,我負責催稿和編印成書。」李魁賢說道。

2016年李魁賢編寫第一本《淡水福爾摩莎詩選》時,靈光一閃,在詩集中發表凸顯淡水特性、全部以淡水為篇名的五首詩作:〈淡水雨濕濕〉、〈淡水鳳凰樹〉、〈淡水舊茨〉、〈淡水夕陽〉、〈淡水新景〉;2017年「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後則發表〈淡水詩故鄉〉:「我離開淡水時,詩寫淡水,心思留在出生的故鄉;我離開臺灣時,詩念淡水,無法斷絕世居的故鄉;我離開世界時,詩留淡水,願終究成為詩的故鄉。」詩句傾訴著他冀盼淡水成為詩歌故鄉的心願。其後參加活動的詩人亦跟隨仿效,創作出許多以淡水為名的詩歌。

李魁賢開心地表示,他的學生參加詩歌節也以淡水為主題,出版了淡水詩選。詩歌節活動期間,他特地安排國際詩人走入淡水國中、淡水國小、文化國小、鄧公國小等校園吟詠詩句,小詩人們將詩作拿出來分享,或譜成曲調唱出。詩歌節涵養了當地學生寫詩的興趣,且逐漸萌芽開花了。

今年李魁賢預計出版五本詩集與翻譯作品,籌辦中的「2019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將在九月開跑,活動將更盛大。他期望遊客來到淡水,不只有吃喝玩樂,還能用一份感性來欣賞詩,領略淡水的文化氣息,並深入探訪各個角落之美。





文字/蔡淞雨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李魁賢


線上電子書   





留言

  1. 浴沂 / 文 生活筆記
    淡水金色水岸遊
    捷運東西橫雙北
    暮色漸退海風吹
    腹地廣闊擎夜幕
    三三兩兩聚一堆
    歌唱藝人失聲竭
    賞箱靜默無人謝
    打賞百元起作用
    獻唱一曲重棒寫
    午後五時搭捷運
    螢幕站站地名寫
    似曾相識心上憶
    晚晴光陰一一貼
    昨晚遊淡水日記 幫歌唱藝人一把
    投錢獻唱帶動氣氛 增加收益
    鄭日新
    善心引玉~
    你傳送了
    要玩就玩得開心多留回憶
    你傳送了
    千山雙影遊東西
    彩車單日伴伉儷
    你傳送了
    隨興走走度光陰
    寫文記事瞬間情
    身心康泰壽增益
    晚情作業日日盈
    千山雙影遊東西
    隨興訪勝度光陰
    彩車單日陪伉儷
    康泰壽增益晚情
    你傳送了
    賞心悅目文化蘊
    不負今生萬靈首
    喜與人善接天地
    快快樂樂度晚情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5|燈篙揚旗,建醮祈安 蘆洲國姓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