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在空中與您相見│耕耘藝文天地的聲動美術館

早期籠罩神秘色彩的中央廣播電臺(以下簡稱:央廣),早已隨著時代的巨輪,揭開面紗,與時俱進。不僅節目內容精彩多元,播出形態也有劃時代的演進。兩年前,隨著網路的普及化,央廣開播多項數位影音節目,〈聲動美術館〉就是其中一項具有文化深度的精彩節目。透過影音的傳遞,將受眾引導進入美術館豐碩的館藏,把藝術文化滲透到生活面,並將臺灣的藝術之美推向國際。此外,製播系列畫家廣播劇,乘著聲音穿越時空進入畫家的人生,透過聲優的演繹,描繪出繪畫之外的時代故事。




「這個節目能夠啟動,其實要感謝科技的力量。」央廣節目部周秀梅副理笑著說。「我們其實很早就想要製作介紹繪畫的節目,但是沒有畫面,聽眾實在很難體會繪畫的美。」兩年前在央廣董事長路平及總臺長邵立中的支持下,運用網路系統,開展廣播和影視合一的節目。因為有了畫面,突破了視覺限制,〈聲動美術館〉充份運用這項優勢,於2017年七月開始播出。

除了臺灣本土畫家的作品和人生介紹,央廣也由〈聲動美術館〉延伸發展出戲劇節目。央廣節目部華語組組長陳惠芳說:「我們希望能由〈聲動美術館〉衍生出一系列綜合性的節目,結合知性與感性的演繹,讓受眾有多元的視聽享受。」因為這個發想,央廣挑選〈聲動美術館〉節目中所介紹的本土畫家,製作廣播劇,以戲劇的型態,透過角色的扮演,吸引受眾想要進一步去了解。「為了貼合臺灣早期的時代性,這些廣播劇完全用臺語製播。」挑戰高難度的製作方式,央廣為了留存時代劇的原汁原味,真的是煞費苦心。





聲動美術館
〈聲動美術館〉以傳遞本土藝術的演進發展為主軸,首期由央廣名主持人朱家綺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攜手合作,邀請北美館典藏組編審林育淳擔任共同主持人,結合專業的知識和時代背景的分享,讓聽眾除了對繪畫賞析獲得精闢的了解,更對早期臺灣的畫家,有全面性的認識。不但增益普羅大眾的藝文知識,也期望藉由這個節目,激發受眾走進美術館,定期、主動欣賞各種型態的藝術作品。




「其實北美館和其他美術館都是一座寶庫,沒有深入接觸,我們真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出。」因為要把最精華的資訊,傳遞給受眾,必須不斷地蒐羅豐富的資料,〈聲動美術館〉主持人朱家綺深有所感。「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很開心,能在這個節目中獲益良多。」每週製作一個新單元,像是不停的挖寶,但是也承受了極沉重的進度壓力。「有一次為了配合受訪者的時間,在播出前一天才完成採訪,連夜和節目部同仁進行剪輯、配樂、上字幕等繁瑣的後製工作,真的好緊張!」朱家綺笑著說。因為熱愛而甘願付出,央廣節目部同仁都竭盡所能地全力以赴。


央廣一向以最嚴謹的態度製播節目,〈聲動美術館〉牽涉到許多珍貴名畫的版權問題,以及許多專業知識,必須邀請專家學者上節目解說,或是提供主持人詳細的資料,其中光是取得各美術館授權,就是一項耗時、瑣碎的工作,「有時從開始聯繫到完成合約,要耗費半年以上的時間。」幕後的辛勞,真是難以一言帶過。



由一幅畫探索時代脈絡

藝術由生活出發,再回歸生活。一幅畫,可以彰顯時代脈動,可以見證歷史起落,可以表述自然風光,可以留駐親情溫度。〈聲動美術館〉帶領受眾,穿越時空,品味一個又一個在臺灣社會變遷中的文化故事。

〈聲動美術館〉第一個系列的節目是與北美館合作的「臺灣畫家介紹」,以北美館三十年來所典藏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來編織文化視野的共同記憶,闡釋1947年之前,臺灣近代藝術發展的軌跡,充份展現在地文化的特色。

由臺灣本土藝術家郭雪湖出發,聚焦1895至1947年間,陳澄波、黃土水、陳進、李石樵、林玉山、廖繼春、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郭柏川、李澤藩等,皆是當時臺灣畫壇的一時之選,把他們的畫作和時代背景,結合專業知識與相關故事,一一在節目中跟受眾分享。透過視聽,和受眾共同編織具有獨特臺灣味的文化記憶。

日本受西洋繪畫影響,開啟學習西畫的風潮,日治時期,臺灣習畫者多隨其後。要探究臺灣藝術家,不能不追本溯源,了解其成長脈絡。節目中介紹的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都是日本和臺灣美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由畫家視角考證臺灣

「通常節目會先播出一幅畫,讓受眾搭配音樂,靜靜地欣賞,同時開始解說。」〈聲動美術館〉開播第一集中,由北美館典藏組資深學術編審林育淳,介紹郭雪湖收錄在北美館的兩幅經典作品:一幅是描繪圓山的〈圓山附近〉;一幅是描繪芝山岩的〈新霽〉。林育淳從專業的角度,引領受眾多面向去深入探討,使之在欣賞中,不知不覺地增加許多知識。

2007年,郭雪湖以九十九歲高齡,獲得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顯現其在當今畫壇的重量。本名金火的郭雪湖,1908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幼年受陳英聲老師的啟蒙而開始水墨及水彩技法的練習,後師事蔡雪溪,不到一年即自立門戶。在整個日治時期共十六屆的臺、府畫展中,多次獲得特選、臺展賞,最後晉升為無鑑查級。

〈聲動美術館〉在九分鐘的介紹中,做了多重的比對,成為收藏家、畫評家及學校老師教學上重要的參考資料。林育淳不但詳細介紹郭雪湖眼到、心到、手到的細膩技法,更比對平日未對外開放的珍貴館藏,在原圖的線描底稿和彩繪底圖中,找出郭雪湖斟酌取捨的脈絡,看出大師對作品的審慎態度。

比對其〈圓山附近〉、〈新霽〉主軸延續的兩幅作品,可以發現其同中求異的精進筆觸;再比對同時期以芝山岩為標的的蔡永(蔡雲嚴)畫作,可以發現兩位前輩視角與技法的分野。郭雪湖將畫面中各項元素,做有機的排比、多層次的鋪排,滿版的工筆畫風,成為後學模擬的標竿,名為「雪湖派」;又因為其對畫中建築及植物圖譜的仔細考究,可以做為近百年來臺北地貌及植栽變遷的佐證,也映現當時的人文歷史。



〈聲動美術館〉製作群赴李梅樹紀念館實景拍攝。



珍貴的雙胞胎作品

〈聲動美術館〉製播李梅樹經典的雙胞胎作品:1977年的〈生命〉跟〈三峽春曉〉。李梅樹用同樣的視角,卻以不同的色調來呈現,與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聯展莫內的〈印象日出〉相比,有異曲同工的意境:兩幅圖都畫出三峽的重要地標——三峽拱橋和三峽溪——以及左下角的洗衣婦、日出等經典的圖式。

為什麼李梅樹的〈生命〉曾經外流?為何又回歸到李梅樹紀念館?背後其實隱藏著感人的故事。透過〈聲動美術館〉的娓娓道來,解密許多不為人知的緣由。

「能夠製作李梅樹系列,他的後人與紀念館給予很大的協助。」負責前期企劃與聯繫的陳惠芳說道。自2018年七月初到九月底間,每週播出〈李梅樹的藝術花園〉單元,用不同的面向,完整呈現李梅樹的一生。從李梅樹畫中的早期臺灣,畫作中的季節氣氛、山水題材、三峽祖師廟、人物畫,到李梅樹的家人、家鄉,細述他的一生,並透過紀念館的成立,介紹李梅樹在臺灣美術史上的定位與聲望,前後長達十三集,受眾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定時昂首企盼,渴望收到最新訊息。「我經常收到受眾的迴響,這是給我們製作群最大的鼓舞,也是最開心的時刻。」朱家綺說。



2D變3D的動態手法

〈李梅樹的藝術花園〉單元特別邀請臺灣青壯輩藝術家及評論家莊玉明來做介紹。專攻油畫創作的莊玉明,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長期致力於李梅樹的繪畫研究。邀請莊玉明來介紹李梅樹,顯見央廣〈聲動美術館〉製播的嚴謹與專業。
鄉土畫家李梅樹很喜歡用家人做模特兒,在多幅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親人的身影。在參觀李梅樹紀念館時,有時候可以幸運的遇到講解人就是畫中人的趣事。「這也是我在主持這個節目後,才知道的傳奇。」朱家綺不忘在節目中提醒受眾,去參觀李梅樹紀念館時,可能會有額外的驚喜。

其中一集介紹1937年間,李梅樹在日治時代所留下來的一張非常精采的創作——〈戲弄火雞的小孩〉——就是一幅溫馨有趣的親子圖。這件作品目前是李梅樹紀念館所典藏的李梅樹油畫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作品。畫中最主要的人物,站在畫面中間的媽媽,是以李梅樹夫人當作模特兒;左邊的小男孩是以李梅樹的長子李景暘為模特兒,而右下角的小女孩,則是以李梅樹的二女兒李麗月當作模特兒。

〈戲弄火雞的小孩〉整張圖的畫法比較偏向於後期印象派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繪畫方式強調要呈現出比較有力量的感覺,也比較注重塊面的色彩表現,生動地描繪出臺灣鄉間生活的回憶跟經驗,能夠親切的與受眾產生共鳴。李梅樹畫面的鋪陳非常生動,人和火雞的互動、三個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彷彿將當時的場景躍然紙上,張力十足。

〈戲弄火雞的小孩〉的構圖氛圍充滿變化,就連左邊火雞的構圖也是經過設計,增添畫面的生動性與趣味感。莊玉明特別引導受眾觀察畫中媽媽的右腳和小男孩的左手,所使用的特殊手法,讓參觀者無論走到畫的右邊、中間、左邊,畫中這個腳尖都會跟著視線走動,讓人覺得神奇又有趣。

莊玉明透過〈聲動美術館〉,以專業的角度為大家解密。這個原理就和月亮跟著我們跑的現象差不多:月亮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跑到哪裡,月亮好像也一直跟著跑。〈戲弄火雞的小孩〉圖中的媽媽,右腳的腳尖直直的對著欣賞畫作的人,這個技巧叫做「前縮透視法」(foreshortening)。所謂「前縮」,是指描繪的對象位於作者或者欣賞者眼睛的正前方或微側方。各位可以注意看媽媽右腳(及小孩左手)的地方,描繪的部份是壓縮在比較短的視覺深度空間內,所以自然就會表現出移動感,這種把2D的畫面變成3D動態的手法,是構圖上比較特別的地方。


中央廣播電臺主持人朱家綺(右)與第一、二季主講者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審林育淳(左),
成功打響〈聲動美術館〉的名聲。


美育植根 聲動向前行

〈聲動美術館〉的畫作介紹,由水彩到版畫,從寫實到抽象,近期也開始和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合作,收錄近代畫家的介紹,著墨在周瑛、廖修平、李錫奇、朱為白、王攀元、常玉、席德進等藝術家,特別商請史博館館長廖新田及該館多位研究人員配合畫作講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廖新田用靈視的意念剖析外在的技巧,對周瑛玄妙的抽象作品,細緻的點出其明暗對比、圖形安排連續或分立、捲曲的面向、留白的意義等,才知曉看似隨性的畫作,是如何精煉於無形。

〈聲動美術館〉扮演著臺灣美學普及化的幕後推手,領悟每幅畫作的虛實遠近與空靈密實,在交錯間所孕育的精粹藝術軌跡,不僅透過影音介紹,也留下文字解說。「我們的節目都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受眾可以不受時間束縛,隨時馳騁在〈聲動美術館〉(http://arts.rti.org.tw/)的影音世界。專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聲動美術館〉創造受眾與臺灣美術的綺麗邂逅,讓臺灣美術史在受眾的記憶中扎根、茁壯。





文字/李珊瑋  圖片提供/中央廣播電臺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0│影像敘事: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