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臺灣藝術教育先行者 │「藝」生精彩何政廣
「那些年,一共寫了約兩百多萬字。」回憶當年寫專欄的那段時光,何政廣直稱在戒嚴時代,能夠暢所欲言地發表對世界藝術潮流的評論,殊為不易,且當年與隱地、林懷民⋯⋯等知名作家的文章共同在報章刊載,實在倍感榮幸,也因而結識了許多藝術圈的朋友,甚至被《雄獅美術》延攬為主編。回憶起這一連串的跨界際遇,至今依舊對薛心鎔、唐達聰等總編輯感激不盡!
從教職跨界出版業
何政廣原本一面從事教職工作,一面在報章媒體發表藝術評論,最早從《自由青年》開始到《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央日報星期雜誌》⋯⋯等,每個月數篇的投稿長達近十年,不但成為教職之外的另一項興趣,更種下日後創辦《藝術家》雜誌的種子。
《藝術家》雜誌的創刊,不但是何政廣在職涯上的一大轉捩點,更是集合眾人之力才誕生,成立隔年即榮獲金鼎獎的肯定。能在創辦初期便得到此份殊榮著實不易,尤其當年國內的藝術風氣相對封閉,為了搭上國外最新的藝文展覽趨勢,他不惜成本地訂閱歐美當地的藝術雜誌,從中選出數篇好文,請臺灣譯者翻成中文,提供國人最新的國外藝術展覽訊息。整本雜誌內容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報導臺灣藝術家的生平及作品,餘下三分之一刊登歐美等海外各地不定期的藝術展覽情報。
何政廣回想,《藝術家》雜誌創刊初期,即面臨臺灣的鄉土運動,然而,走過日治時代、二二八事件、臺灣光復⋯⋯等時期,這片土地承載了許多壓抑的情緒,而藝術正是陶冶性情的最佳管道,因此,何政廣抱持著為國人提供客觀且豐富的藝術資訊,毅然辭去教職,轉戰出版業。
《藝術家》雜誌社長何政廣
《藝術家》雜誌自從1975年成立至今,已經超過四十寒暑,社長何政廣從老師跨足出版業,創業隔年即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的殊榮,不但在2012年被Bazaar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藝術雜誌,即使面對現今出版業的不景氣,在藝術界依舊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大陸都有廣大讀者,可說是出版界的臺灣之光。
發掘海外駐外記者
《藝術家》雜誌創刊第二年,何政廣收到來自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受邀前往美國訪問一個月,參訪了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藝術大學、藝術家等,結識不少藝術文化界人士。此行除了大開眼界之外,令他記憶猶新的是,當年由於知名度並不高,欲前往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新聞》雜誌卻被婉拒的小插曲,二十年後,該雜誌的發行人特地到臺灣拜訪《藝術家》雜誌。
何政廣結束美國考察行,隨即遠赴歐洲,展開將近四個月的歐洲參訪,一共走訪十五個國家,邀集優秀的海外作者,包括藝術家、留學生等,成為長期為雜誌撰稿的合作夥伴。透過當地的旅歐華人帶來第一手的藝術情報,是內容上的一大突破,逐步打造成為華人世界必讀的指標性藝術刊物。
如今這些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英、美、德、義、西、法等超過十個國家的藝術家或留學生,以在地記者身分採訪、撰稿,內容涵蓋當期的藝術展覽和當地重要的藝術家介紹,長期為《藝術家》雜誌提供最新且即時的訊息,達到與世界接軌的目標。
有趣的是,曾有一位長駐西班牙的撰稿人,為了採訪當地的藝術館館長,必須前往西班牙政府申請國際記者證,但萬萬沒想到,幫他辦理證件的西班牙駐臺代表不僅看過《藝術家》雜誌,後來還與社長成為朋友,因為這個奇妙的緣份,對方二話不說便核發了記者證,這也成為日後何政廣與好友閒話家常的小插曲。
大膽創新兩岸內容交換計劃
《藝術家》雜誌創辦五年多,正逢臺灣畫廊崛起,何政廣指出,早期美國和臺灣尚未斷交前,有一些軍眷在臺灣有收藏畫作的習慣,因而國內第一家畫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上的聚寶盆――應勢而生。「回想當年,每個月只有聚寶盆畫廊在《藝術家》雜誌刊登廣告。」
七○年代,聚寶盆畫廊成立之後五年,國內第一個商業性畫廊――龍門畫廊――終於出現,臺灣的藝術風氣開始日漸興盛,畫廊宛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八○年代,正逢臺灣經濟起飛,也是畫廊的全盛時期,最多高達兩百零六家。何政廣指出,《藝術家》雜誌從八十多期開始,廣告版面大幅增加,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為了讓刊物內容不縮水,因而擴增至四百多頁,整份刊物高達六百多頁,成為厚厚的一本雜誌。
多年以來,堅持始終如一的編撰風格,連帶增加了讀者訂戶的範圍,從喜愛藝術的讀者、學校的美術老師到企業界、收藏家無所不在。到了九○年代,臺灣畫廊雖然盛況不再,卻也搭上大陸的藝術風氣崛起的列車,陸續推出大陸藝文界的報導。
1985年開放兩岸探親,何政廣到北京參訪大陸《美術》雜誌主編邵大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提出交換編輯三期的雜誌內容,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就此展開前所未見的「雙方交換編輯計畫」!
其中包含在1989年元月號刊登由大陸作者們提供的「十年來大陸美術動向專輯」,作者包括大陸學者及名畫家吳冠中、邵大箴、李超、薛永年、楊悅浦等人;大陸《美術》雜誌則在二月刊登「四十年來臺灣美術發展趨勢專輯」,當期內容向石守謙、顏娟英、何懷碩、林惺嶽等著名學者邀稿,堪稱是一大創舉!
這項大膽而創新的兩岸合作計劃,促成日後《藝術家》雜誌成功進軍中國大陸圖書、雜誌市場,並在內容方面新增許多大陸藝術家的報導,例如齊白石、李可染、程十髮、范曾、羅中立等名家,整體而言,雜誌方向從過去以臺灣藝術家及歐美藝文趨勢為主,轉而增加大約十分之一的篇幅,將大陸藝術家介紹給國內讀者。
何政廣首先推動兩岸藝術雜誌內容交換的大膽作風,從北京、上海、杭州到香港,不僅成功開拓大陸藝術市場,使《藝術家》雜誌的讀者跨足兩岸三地,甚至邀集大陸作家如邵大箴長期撰稿,分析大陸美術界的現況發展,題材涵蓋相當廣泛,包括美術教育、中國當代畫家等,為臺灣讀者帶來多元豐富的藝術新知。
始終抱持為讀者提供客觀、忠實、全面藝術訊息的理念,《藝術家》雜誌在大陸擁有許多粉絲。何政廣幽默地提到,曾有大陸讀者告訴他:「在大學圖書館借閱《藝術家》雜誌之前,必須要先洗手才能翻閱。」由此可見,該雜誌在大陸人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勇於創新的他,因累積了兩岸藝術雜誌交換內容的成功經驗,間接打開大陸的藝術圖書市場,最早是將正體字的《藝術家》雜誌運至大陸銷售,之後受到河北當地出版社的青睞,亦發行簡體版,同時也將所出版的「世界名畫家全集」一百多冊也授權大陸出版社發行簡體版,進而累積大批忠實讀者。
從教職跨界出版業
何政廣原本一面從事教職工作,一面在報章媒體發表藝術評論,最早從《自由青年》開始到《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央日報星期雜誌》⋯⋯等,每個月數篇的投稿長達近十年,不但成為教職之外的另一項興趣,更種下日後創辦《藝術家》雜誌的種子。
《藝術家》雜誌的創刊,不但是何政廣在職涯上的一大轉捩點,更是集合眾人之力才誕生,成立隔年即榮獲金鼎獎的肯定。能在創辦初期便得到此份殊榮著實不易,尤其當年國內的藝術風氣相對封閉,為了搭上國外最新的藝文展覽趨勢,他不惜成本地訂閱歐美當地的藝術雜誌,從中選出數篇好文,請臺灣譯者翻成中文,提供國人最新的國外藝術展覽訊息。整本雜誌內容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報導臺灣藝術家的生平及作品,餘下三分之一刊登歐美等海外各地不定期的藝術展覽情報。
何政廣回想,《藝術家》雜誌創刊初期,即面臨臺灣的鄉土運動,然而,走過日治時代、二二八事件、臺灣光復⋯⋯等時期,這片土地承載了許多壓抑的情緒,而藝術正是陶冶性情的最佳管道,因此,何政廣抱持著為國人提供客觀且豐富的藝術資訊,毅然辭去教職,轉戰出版業。
《藝術家》雜誌社長何政廣
《藝術家》雜誌自從1975年成立至今,已經超過四十寒暑,社長何政廣從老師跨足出版業,創業隔年即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的殊榮,不但在2012年被Bazaar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藝術雜誌,即使面對現今出版業的不景氣,在藝術界依舊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大陸都有廣大讀者,可說是出版界的臺灣之光。
![]() | |
|
發掘海外駐外記者
《藝術家》雜誌創刊第二年,何政廣收到來自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受邀前往美國訪問一個月,參訪了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藝術大學、藝術家等,結識不少藝術文化界人士。此行除了大開眼界之外,令他記憶猶新的是,當年由於知名度並不高,欲前往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新聞》雜誌卻被婉拒的小插曲,二十年後,該雜誌的發行人特地到臺灣拜訪《藝術家》雜誌。
何政廣結束美國考察行,隨即遠赴歐洲,展開將近四個月的歐洲參訪,一共走訪十五個國家,邀集優秀的海外作者,包括藝術家、留學生等,成為長期為雜誌撰稿的合作夥伴。透過當地的旅歐華人帶來第一手的藝術情報,是內容上的一大突破,逐步打造成為華人世界必讀的指標性藝術刊物。
如今這些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英、美、德、義、西、法等超過十個國家的藝術家或留學生,以在地記者身分採訪、撰稿,內容涵蓋當期的藝術展覽和當地重要的藝術家介紹,長期為《藝術家》雜誌提供最新且即時的訊息,達到與世界接軌的目標。
有趣的是,曾有一位長駐西班牙的撰稿人,為了採訪當地的藝術館館長,必須前往西班牙政府申請國際記者證,但萬萬沒想到,幫他辦理證件的西班牙駐臺代表不僅看過《藝術家》雜誌,後來還與社長成為朋友,因為這個奇妙的緣份,對方二話不說便核發了記者證,這也成為日後何政廣與好友閒話家常的小插曲。
|
《藝術家》雜誌創辦五年多,正逢臺灣畫廊崛起,何政廣指出,早期美國和臺灣尚未斷交前,有一些軍眷在臺灣有收藏畫作的習慣,因而國內第一家畫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上的聚寶盆――應勢而生。「回想當年,每個月只有聚寶盆畫廊在《藝術家》雜誌刊登廣告。」
七○年代,聚寶盆畫廊成立之後五年,國內第一個商業性畫廊――龍門畫廊――終於出現,臺灣的藝術風氣開始日漸興盛,畫廊宛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八○年代,正逢臺灣經濟起飛,也是畫廊的全盛時期,最多高達兩百零六家。何政廣指出,《藝術家》雜誌從八十多期開始,廣告版面大幅增加,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為了讓刊物內容不縮水,因而擴增至四百多頁,整份刊物高達六百多頁,成為厚厚的一本雜誌。
多年以來,堅持始終如一的編撰風格,連帶增加了讀者訂戶的範圍,從喜愛藝術的讀者、學校的美術老師到企業界、收藏家無所不在。到了九○年代,臺灣畫廊雖然盛況不再,卻也搭上大陸的藝術風氣崛起的列車,陸續推出大陸藝文界的報導。
1985年開放兩岸探親,何政廣到北京參訪大陸《美術》雜誌主編邵大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提出交換編輯三期的雜誌內容,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就此展開前所未見的「雙方交換編輯計畫」!
其中包含在1989年元月號刊登由大陸作者們提供的「十年來大陸美術動向專輯」,作者包括大陸學者及名畫家吳冠中、邵大箴、李超、薛永年、楊悅浦等人;大陸《美術》雜誌則在二月刊登「四十年來臺灣美術發展趨勢專輯」,當期內容向石守謙、顏娟英、何懷碩、林惺嶽等著名學者邀稿,堪稱是一大創舉!
這項大膽而創新的兩岸合作計劃,促成日後《藝術家》雜誌成功進軍中國大陸圖書、雜誌市場,並在內容方面新增許多大陸藝術家的報導,例如齊白石、李可染、程十髮、范曾、羅中立等名家,整體而言,雜誌方向從過去以臺灣藝術家及歐美藝文趨勢為主,轉而增加大約十分之一的篇幅,將大陸藝術家介紹給國內讀者。
何政廣首先推動兩岸藝術雜誌內容交換的大膽作風,從北京、上海、杭州到香港,不僅成功開拓大陸藝術市場,使《藝術家》雜誌的讀者跨足兩岸三地,甚至邀集大陸作家如邵大箴長期撰稿,分析大陸美術界的現況發展,題材涵蓋相當廣泛,包括美術教育、中國當代畫家等,為臺灣讀者帶來多元豐富的藝術新知。
始終抱持為讀者提供客觀、忠實、全面藝術訊息的理念,《藝術家》雜誌在大陸擁有許多粉絲。何政廣幽默地提到,曾有大陸讀者告訴他:「在大學圖書館借閱《藝術家》雜誌之前,必須要先洗手才能翻閱。」由此可見,該雜誌在大陸人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勇於創新的他,因累積了兩岸藝術雜誌交換內容的成功經驗,間接打開大陸的藝術圖書市場,最早是將正體字的《藝術家》雜誌運至大陸銷售,之後受到河北當地出版社的青睞,亦發行簡體版,同時也將所出版的「世界名畫家全集」一百多冊也授權大陸出版社發行簡體版,進而累積大批忠實讀者。
![]() | ||||
|
雜誌獲獎不斷
《藝術家》雜誌成立至今逾四十載,多次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包括文學藝術、雜誌出版、雜誌攝影、優良雜誌、美術設計、金鼎獎出版特別貢獻獎等,回顧過去致力於推廣臺灣藝術教育與出版,不但與世界接軌,更促進兩岸藝術交流,堪稱是另類成功的國民外交!
從1975年六月的創刊號開始,最初僅有一百四十四頁的《藝術家》雜誌,至1990年因廣告版面大增、內容不縮水的情形下,每期厚達六百頁,平均重達一公斤的雜誌份量,到2007年更採用全面彩色印刷,一直保持在業界的領先地位。探究其致勝秘訣,不外乎追求卓越、求新求變的出版使命。
身為老字號的藝術雜誌,四十年來,依舊對品質、流程等細節的自我要求甚高。何政廣指出,對於出版自訂一套SOP:為了在每月前一週使讀者準時收到雜誌且讓全國書店準時上架,堅持在每月二十二日準時出刊――唯一的例外是九二一大地震時,因印刷廠及裝訂廠停工而延至二十三日出刊。從中不難發現,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藝術家》雜誌在今日百家爭鳴的出版業界,仍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此外,《藝術家》雜誌在2012年,更贏得Bazaar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頂級藝術雜誌」的肯定,成為唯一一本入選的亞洲藝術雜誌,當年何政廣還發表入選感言,並被收錄在雜誌中。儘管獲得國內外諸多肯定,他至今依然堅守出版崗位,多年來始終如一,從未改變。
|
為素人畫家洪通辦畫展
何政廣為人謙虛,行動力卻相當創新,談起多年前為臺南一位素人畫家洪通辦個人畫展――著迷於他那無師自通的繪畫天份――時值今日依然記憶猶新。若辦雜誌是為了傳遞理念,那麼,替藝術家辦畫展,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忘機緣。
當年向臺北美國新聞處提出申請時,很快得到評委一致通過,原先只是三月份的兩周展期,沒想到展出之後,每天高達五萬人排隊前來參觀,只好把展期延長至一個月。「排隊人潮從重慶南路到寧波西街」,盛況空前的人潮真是始料未及。
拜洪通辦畫展的高人氣之賜,何政廣指出,當期在畫展會場放的《藝術家》雜誌,銷售也創下新高紀錄,至今依然令他印象深刻。何政廣還記得,當年臺灣和美國還有邦交,時任美國新聞處處長唐能理(Neal Donnelly)天天到展場為洪通加油打氣,當時的美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也多次出現在會場中,令他相當感動,展期結束時,洪通還特別贈一幅畫給他做為答謝。
「當年出國難度很高,有許多藝術家期盼藉此展出的機會,取得出國的入場券。」何政廣表示,向來對於有故事的人多一分疼惜,才會為藝術家辦展覽,而洪通這位非學院派出身的素人藝術家,畫作內容相當貼近庶民大眾,因此,展出之後,人氣指數並不亞於本土或海外畫家。
與讀者一同成長
《藝術家》雜誌走過四十載,不停地在內容的深度及廣度上追求卓越,不論是向歐美在地華人或留學生取得第一手海外藝術情報、為素人畫家洪通辦個展、兩岸美術雜誌內容交換、發行至大陸並出簡體版⋯⋯等,皆可從獲獎不斷、廣告頁大幅增加、讀者遍及兩岸三地等諸多肯定,證明雜誌不僅符合市場需求,更貼近大眾扮演藝術教育的重要角色。
不過,何政廣認為,隨著雜誌發行刊數增加,多年來支持的廣大讀者,也陪伴《藝術家》雜誌同步成長。然而,從創刊二十年、三十年到四十年,不僅讀者的年紀愈來愈大,連各地邀稿的作者也早已從第一代來到第三代,甚至陸續有作者相繼離開人世。這些年來,他不停思考的是,該如何開發新的年輕訂戶成為未來的主要讀者群,這將是雜誌如何轉型的一大考驗。
為了解決培養年輕讀者的難題,何政廣親自飛往日本拜訪最大的出版集團:旗下擁有《太陽》雜誌的平凡社社長。該雜誌已有五十多年歷史,早期也曾銷往臺灣。對方提到最初創刊時,都是報導當下最新的流行訊息,主要讀者群年僅二十多歲,然而,三十多年過去,當年的死忠讀者也已年逾半百,「這批忠實讀者的生活改變,關心的題材也大不同,不再是當年年輕時追求時尚、流行的話題」,為了迎合讀者,所以調整內容方向,新增「養生、健康等退休話題」以滿足需要。
面對鞏固老讀者、開發新讀者的雙重挑戰,《太陽》雜誌社長亦表示難度太高,可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難道為了迎合年輕族群,就要忍心拋棄多年來支持的老讀者嗎?新舊之間應如何取捨,對任何一本雜誌的經營者來說,都是難以抉擇。
![]() |
| 何政廣還成立「藝術家出版社」,推出許多專業的美術年鑑。 |
只是,經營者一日不轉型,在市場上就得面臨嚴峻的考驗,而在思考轉型的過程中,同時還要面對內部編輯年歲漸長的事實,這對何政廣來說,更是感觸良多:資深員工漸漸老化,該如何同時做好傳承、接棒的任務?難度很高。當他回國後,心想《藝術家》雜誌將來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遂前往日本請教同業尋求解決之道,卻發現同業也面臨相同的困境。
然而,身為經營者也無法坐視不管,於是,人脈甚廣的他,邀集了不少學校的美術老師前來開座談會,共同研究如何使雜誌成功轉型,並將每次座談會的精彩內容皆刊登在雜誌上。曾有人建議可刊登年輕畫家的作品,例如美術科系的學生作品,或是刊登從未拜師學畫的繪者作品,一來有激勵作用,二來亦可新增年輕讀者群,可謂一舉兩得。
實際上,近年來全國大專院校的藝術科系大幅增加,代表國內的藝術工作者相較於以往增加不少,若能藉由刊登學生作品及名家賞析,既帶給學生們正面肯定的創作動力,亦是培養年輕的讀者群的積極做法,也可令資深粉絲們認識這群新銳藝術家,可行性相當高。
《藝術家》雜誌在臺灣成立超過四十年,可說是國內推動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幕後推手,除了是金鼎獎的常勝軍之外,2005年六月甚至榮獲臺北市文化局的肯定,將原本位於重慶南路一段一百四十七號旁的巷弄內的社址,命名為「藝術家巷」,2017年《藝術家》雜誌喬遷至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新址,臺北市政府在金山南路口設置「藝術家路」揭牌,此份殊榮可說是創下業界的先例。
《藝術家》雜誌創刊四十週年時,何政廣榮獲文化部第三十九屆金鼎獎特殊貢獻獎,致力於臺灣與世界的藝術交流無縫接軌,可說是功不可沒!展望未來,出版業的不景氣,使國內的出版市場不如從前,但他依舊樂觀以對,從來不為銷量擔憂,倒是花更多心思為臺灣的藝術前輩出版更多優質書籍,包括收錄從日治時代起的本土藝術家如陳澄波、林玉山、李梅樹、顏水龍、楊三郎⋯⋯等的《臺灣美術全集》,每本厚達近三百頁,且不惜成本地全彩印刷,將所有畫作都完整地收錄其中,每一位畫家從歷代生平、作品簡介都有中文、日文及英文等不同版本的文字介紹,不但富有國際視野,更深具收藏價值,使後代晚輩無論經過幾世代,皆可藉由這一套全集,真正了解臺灣藝術家前輩們的精彩一生。
此外,何政廣還成立「藝術家出版社」,內容包含視覺藝術、攝影、建築等範疇。從他的身上,幾乎可看見臺灣藝術史的縮影,終其一生為國內的藝術教育而奮鬥,即使已年過七旬,依舊是寶刀未老、衝勁十足,只為完成提攜後進及傳承前輩的使命!
文字/江羚瑜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藝術家雜誌
![]() |
| 線上電子書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