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裝載時代加速器 寫下一篇篇傳奇│影視人林添貴讓臺灣與世界同步




在遠離都市的山海荒煙之間,有座影視城堡,不僅是臺灣人電影夢的起點,更是許多新銳導演實現電影夢的搖籃。林添貴從十六歲開始投入電影產業,一路隨著臺灣電影市場的發展,歷經輝煌與慘淡,看盡臺灣電影產業的興衰,如今已過了四十個年頭。





林添貴

阿榮影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阿榮影業,臺灣規模最大的電影設備、搭景和攝影棚租賃公司,曾參與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如:《52赫茲我愛你》、《樓下的房客》、《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以及國外的《露西》、《少年Pi的奇幻漂流》、《沉默》等作品。為整合影視產業上下游資源,2015年六月與元大創投等財務型及策略型投資人合資成立貴金影業,發展影視IP,提供影片監製與製作服務。





臺灣電影的產業生態是師徒制,大多是父子相傳,或是多少帶有親戚關係,從傳承的面向上來說比較像家族產業,偶爾也有朋友、同學等關係,一個拉一個。隨著影視產業發展,製片廠的薪水普遍高過一般水準,因此也有很多人想要進入這個產業,不過倘若沒有門路,也難順利入行,這是電影產業傳統的一面。



浴火重生 阿榮的拓荒之路

林添貴剛入行時,正是臺灣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一年可產兩百部電影;然而到了1990年左右,臺灣電影的發展開始向下滑落,在這一片低迷之中,2006年的一場大火又讓阿榮片廠損失上億元,不僅高價的攝影器材付之一炬,也迫使林添貴重新思考自己這條電影之路的未來。

「當時想了很久,如果我不做了,這些從事電影產業的員工要怎麼辦呢?」過去電影產業一旦衰頹,專業員工只能被迫改行。輾轉思慮後,林添貴毅然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要將產業帶起來。」而讓他勇往直前的,正是一股懷抱著社會責任的願景。

到了2008年夏末,由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開出破億票房,低迷已久的國片市場終於迎來盼望已久的曙光。



說故事的能力才是關鍵

電影製作基層出身,林添貴認為製片的技術層面並不難,而導演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會「說故事」。通常在開拍前,林添貴會與導演討論影片設定,討論完就放手,留監製陪著導演掌控拍攝步調,直到拍攝完畢再看成果。「通常電影殺青後,導演剪出來的第一個版本都是不好看的。」林添貴篤定的笑容下蘊藏了多年經驗,「唯獨魏德聖導演剪的《海角七號》還可看。」一樣的故事素材,用不同的方式重組,可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個樣子。然而由於長期沉浸在故事情節當中,加上拍攝過程歷經千辛萬苦,一般來說,導演通常捨不得剪掉太多鏡頭,這也是為什麼好萊塢不讓導演剪片而要另聘專業的剪接師,用意在此。

剪接師因為跳脫情境,他可以把說故事的素材挑出來組合,讓整部電影的劇情節奏精彩緊湊,「這中間的差距可以從不及格到八十分」,換言之,剪接是電影出品前最後一道把關。林添貴非常重視電影製作的品質,要做,就要做最好,「寧願電影票房不好,我們可以說是觀眾不喜歡;但是我不想拍出爛片,不想賠了夫人又折兵。」

和這麼多知名導演合作過,令林添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德聖導演。「作為一個導演,最重要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非本科系出身、在已故知名導演楊德昌身邊沉潛十年,林添貴稱魏德聖是「十年磨一劍」,不但故事說得精采,且韌性十足,追求理想永不放棄。



《賽德克巴萊》搭景規模浩大




含辛茹苦 相濡以沫

和魏德聖導演合作過多部電影,其中史詩級大片《賽德克巴萊》拍攝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搭建電影場景。片場外的搭景範圍約三萬坪,每位地主各自擁有幾百或幾千坪,為了順利搭景,林添貴請里長幫忙找了片場附近的地主,十幾位地主坐在一起協調,談判租金價格。就這樣,開拍前就已經把全部資金花掉,林添貴趕緊去貸款兩千萬支付薪水,並找工班來,從2009年八月開始搭景,到十二月開拍,一邊拍一邊搭景,共搭了十個多月。霧社街場景在片場外、馬赫坡場景在復興鄉,另外還有桃園龜山和一些山裡面的部落場景,這些大大小小的景都是片場的戰線,只要導演一通電話打來,表達了明確的構想,無論是道具或搭景,片場都要承擔。由於拍片的規格及規模很大,戰線也就延伸得更長了。

「這個產業大家都是在困境中互相幫助,最後得到一個甜美的果實。」只有身歷其境,才知箇中辛苦。然而,「我們確實在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東西,一些不同的想法,讓我們可以接下去做新的東西。」拍攝電影的過程儘管艱辛,但伴隨而來的成長與回饋,卻也加深了林添貴培植新人的願景。

例如2018年十月上映的電影《狂徒》,導演洪子烜其實才從世新大學畢業不過兩年,雖然年紀尚輕,但林添貴看過他在學校拍攝的一些短片,認為洪子烜在拍攝武打戲上面有自己獨到的手法,對國片是嶄新的嘗試,於是投資他拍戲,也請了經驗豐富的監製和副導演從旁協助,連帶包辦製片;而打造《狂徒》電玩式動作影像的攝影指導──陳志軒──則是阿榮片廠的資深燈光師轉戰為電影掌鏡。陳志軒過去參與拍攝過的作品無數,近年來的作品如《失魂》、《一路順風》、《大佛普拉斯》等片,亦曾獲得金鐘獎最佳燈光獎之提名與肯定。「人才培育刻不容緩,我們想帶一些新人,讓臺灣電影產業可以成長,讓電影這條路可以繼續走下去。」



為《kano》搭建的古早味街道。



大格局 放眼未來

即便在電影圈舉足輕重,林添貴對於投資電影的票房預測仍抱持著保留態度。

「講難聽點,臺灣的電影都快被大陸打趴了。」林添貴直言,臺灣電影的資金沒大陸多、市場也沒大陸來得大,唯一可以勝過的就是know-how,可是這個know-how還是有時間性,終究有被學走的一天。林添貴認為,臺灣電影的取材不應只聚焦在小情小愛上面,而是應該把路拓寬,想辦法創新題材;不要怕沒錢拍電影,而是要專注於電影品質。至於能否得獎,並非唯一標準──畢竟大眾市場和藝術價值還是存在距離,如果一心想要得獎的話,市場價值相對就會降低了。

伴隨市場價值而來的,還有格局問題。在大陸市場,用人民幣一、兩億投資的電影,可能獲得人民幣十億的回收,這相對減輕不少資金面的壓力;可是在臺灣市場,畢竟觀影人口沒有大陸多,即便票房賣到新臺幣一、兩億,已經很高了,但相對大陸而言,影片的投資報酬率仍有極大落差。「思考的格局要成長,重點不是你會不會拍、拍得好不好,而是你的想法、概念和做法。」對電影產業來說,攫取市場脈動很重要,臺灣電影產業不只必須走出去,也必須做得更好才賣得出去。

「為什麼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全臺票房可以突破新臺幣四億,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四億?人家拍完在自己國家看,還可以來臺灣賣。一樣的,我們也有機會去攻大陸市場,幸運一點還可以賣個幾億,因為他們的市場就是這麼大。」大陸電影市場很兩極,票房低的可以很低、高的可以高到令人瞠目結舌,這中間的空缺就很大,這也是臺灣可以掌握的機會。如果以十億票房為標竿,就要思考如何做出不同凡響的題材、如何打動觀眾、攻入市場,一旦市場打開了,口碑效益將是臺灣的十倍,這一切端看如何操作。



臺灣電影產業的優勢

林添貴長期和好萊塢與亞洲的影視製作公司合作,認為美國和日本的電影分工較細緻,而臺灣的優勢則在於製作成本低廉,國際知名導演李安執導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因為來臺灣拍片的關係,減少了約三成的製作成本──光是搭景的工程成本,好萊塢就要臺灣的三倍。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醞釀超過二十年、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小說的同名作品《沉默》,在日本估價時,得到了比臺灣多出一倍的價格。在電影技術上來說,臺灣物美價廉,一方面工作人員得到應有的報酬,二方面也做出該有的品質,這是有些國外導演指定要來臺灣拍片的原因。

除此之外,與其他國家相比,臺灣的優點是人情味和工作品質。在工作團隊中,臺灣人比較重視倫理,任勞任怨,效率又比較好,因此現在大陸十分流行的「網路劇」,也有很多來臺取景、拍攝。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攝場景




馬不停蹄 與時俱進

網路劇是當今十分流行的網路影視內容,從前觀賞電視不用收費,電視臺的收入來源是廣告;現在電視都安裝了機上盒,無論是看電視或電影,都要花錢。進電影院看電影要人民幣五、六十元,在平臺上看一集《延禧攻略》卻只要三、五塊,人們可以在通勤時用手機追劇,到站了就把影片暫停,十分方便,也因此現代人不再常看電視,這便是網路改變了收視習慣。在平臺上,一集《延禧攻略》可賺人民幣三到五塊,拆帳後影視製作公司可以拿一半,《延禧攻略》共七十集,假設有人民幣五千萬的票房,收入就十分可觀了,這正是當前網路劇盛行的原因。

作為具有決策權的阿榮片廠負責人,林添貴並沒有偏好的電影類型。早期從《海角七號》、《命運化妝師》到《甜蜜殺機》,阿榮片廠都在嘗試投資不同類型的電影,近年阿榮影業轉投資公司「貴金影業」,買下臺灣漫畫大師鄭問的《萬歲》版權,雖然原著劇情篇幅很短,仍然邀集編劇群著手改編,絞盡腦汁苦思如何呈現《萬歲》這個作品;同時,貴金影業亦收購了臺灣漫畫家韋宗成的《冥戰錄》版權,即將於2019年真人影視化,企圖以網路劇的形式攻佔市場。無論什麼樣的題材,林添貴都廣徵博取,毫無設限。此外,貴金影業更承攬製作公視職人劇《生死接線員》,成為2018年最受矚目之電視醫療劇。

以電影產業的火車頭自許,林添貴的夢想是把電影產業化、系統化以及制度化,提供電影產業更多動能,帶動電影新血,打造生生不息的產業循環。抱持著這個目標,阿榮影業在文化部指導下,發展「AI劇本診斷醫生平臺」,不斷尋找華語賣座劇本商業模式,積極引進國外的影視專案管理和財務控管制度,對於新人的栽培更是不遺餘力,除了透過編劇班將新題材孵化成好的IP,培訓結束後,貴金影業亦擇優與之簽約,藉以培養新銳編劇。

對於一心想要踏入電影產業的新人,林添貴認為,「你必須先準備好自己」,如果什麼都還不了解就想要入行,沒有充足的準備,就無法呈現自己的優勢。以魏德聖導演為例,「如果沒有經歷十年的沉澱,他拍出來的東西不會這麼有味道。」舉例來說,《海角七號》開場雖然是句罵人的髒話,同時還砸了吉他,其實這都是魏德聖導演的內心話。「北漂到臺北十年了,還一事無成。電影面很多橋段,雖然是用情境表現出來,不過我後來一想,這應該是他心裡面呈現出來的東西。」電影裡的橋段必須和觀眾產生共鳴,而取材的來源,就是生活經歷。「想要做電影,不能只是玩一玩做個樣子;你必須比別人更厲害,我們看到了才會想幫你。」如果第一部片拍得不好,就不會有第二部了,因為那就如同把資金全數丟到水裡一樣,一點效益都留不下來,所以,「即使票房不好,也不要拍出一部爛片。」林添貴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把戲做好。




文字/胡來  攝影/黃才栗   圖片提供/阿榮影業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0│影像敘事: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