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乘著音符,將愛傳出去│長笛演奏家華姵的跨界歷險記



長笛演奏家華姵接觸音樂從四歲開始,直到讀國立藝專時,才立志成為長笛演奏家。自稱出身小康家庭,學成歸國之後,從教學走向跨界領域,至今已分別榮獲金曲獎、廣播金鐘獎。







華姵
四歲開始習樂,國立藝專畢業後赴法,取得法國巴黎師範高等音樂院長笛及室內樂雙碩士。返國後跨界發展,除了演奏、教學以外,更走入創作、主持節目,曾以《山中的上帝》獲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也以「子雁&華姵」獲得第五十一屆廣播金鐘獎非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華姵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長笛協奏曲演出。


留法歸國 實現演奏家心願


華姵從國小、國中皆就讀音樂班,就讀國立藝專的時期,正巧遇到的音樂老師皆為留法的音樂學者,從此種下赴法深造的長笛夢。

回憶起當年立下演奏家夢想的華姵,當年與父親前往國家音樂廳欣賞老師的演出時,父親有感而發地說:「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遠赴法國攻讀雙碩士回國,立刻登上國家音樂廳舉辦演奏會,一圓家人的願望。

在法國一共待了五年,華姵修習室內樂及長笛雙碩士,回國後的前五年,她一直在古典音樂圈,每天在琴房從事教學工作。企圖心強大的她,憶起出國留學前,期許登上國家音樂廳的夢想,在回國後已如願實現,為了使人生有所不同,再度給自己下一個挑戰──進軍跨界的目標。

華姵從音樂老師轉型進入跨界領域,除了受到法國藝術走大膽路線,相較之下,東方思維保守之外,選擇跨界的重要關鍵,是老師曾經告訴她:「技術可以給,但音樂要靠自己。」這句話在腦海中不停迴盪,因此,她拋開古典音樂圈的輝煌過去,重新歸零,調整步伐,從零開始。

另一位支持她在跨界領域勇往直前的貴人,便是已故藝人高凌風先生。華姵回憶起當年還在當音樂老師時,和他在華納威秀合作一場演出,表演結束接受主持人訪問之後,高凌風關心問起,未來是否打算朝向跨界發展?沒想到她回答Yes,他語重心長地奉勸她:「若依剛剛訪談的想法,還是回古典界當老師較好。」

原來,高凌風期盼她丟掉過去的包袱,清空自己,重新迎接新的生命,才有力氣全心朝跨界邁進。華姵深受鼓勵,因著這句話,她勇於邁開步伐,朝向廣播、舞蹈、戲劇等領域嘗試,挑戰全新的未知領域。皇天不負苦心人,如今靠著多年來的努力,終於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從以往熟悉的音樂領域,跨足到舞蹈及戲劇界,華姵坦言並不容易,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真正走入跨界領域,先要放下過去,從舞臺上的演奏到電影的幕後編曲皆有涉獵,發揮高度的音樂創意。談起成功心法,她堅定地表示:「被古典音樂玩得徹底,才能反玩音樂。」


華姵跨界與京劇名旦合作「華劇場」之白蛇傳。


進軍跨界紅不讓 演奏編曲游刃有餘

將長笛演奏結合其他表演領域,華姵也成為詮釋角色的表演者,不再只是演奏家的單一身分,而是跟著導演走進戲劇的情緒之中,期盼帶給觀眾的,不單單是心靈的觸動,而是有溫度的音樂,感動的音符在心中迴盪不已。

在演奏與編曲之間游刃有餘,對華姵而言有何不同呢?她說:「在舞臺上演奏時,不但要與觀眾互動,音樂就像是一面鏡子,也能反映個性;至於配樂編曲,音樂則是增加不同的色彩,配樂必需跟著戲劇的節奏前進,才能達到加分的效果。」

此外,華姵過去也透過長笛結合舞蹈演出,曾與光環舞集創辦人暨編舞家劉紹爐合作,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共同演出「舞輪脈」,可惜在演出過程中,劉紹爐突然辭世,使這部作品成為他生前的最後遺作。

有別於多數音樂家選擇單一的演奏道路,華姵總是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不甘於平凡的她,深信只要堅守「堅持、熱情、夢想」三大元素,沒有任何達不到的目標。於是,她立下「金曲、金鐘、金馬」三大宏願,在跨界與古典之間游刃有餘的她,一舉拿下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音樂才華表露無遺。

身為廣播界的門外漢,華姵卻一心想敲下金鐘,這不啻是癡人說夢語?華姵回想起當年向各電臺毛遂自薦時,總是被拒絕於千里之外的情景,至今依然記憶猶新,最後好不容易盼到客家電臺願意提供機會,等同拿到進入電臺的入場券,勇於求新求變的她,展現音樂創作之外的主持天分,以長笛詮釋客家八音,結合蒙古的呼麥、印度的西塔琴,詮釋各種不同的音樂語言。皇天不負苦心人,她憑藉《新客家空中音樂會》節目榮獲第五十一屆廣播金鐘獎非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目前已實現金曲獎、金鐘獎兩大夢想的華姵,總謙稱自己是「領著清道夫的薪水,卻做著王永慶的事!」只是憑藉著這股不放棄自己的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地朝向目標邁進。

「音樂是我的生命,長笛是我的靈魂。」華姵為了這條音樂之路,有別於留學歸國的古典演奏家多數走向音樂教學、結婚生子的穩定路線,憑著不服輸的意志力,不停地挑戰極限。她認為身為藝術家,投入時間練習是必要的,有時候,甚至必須在人生規劃做出一番抉擇,其中,結婚生子便是被犧牲的選項。

華姵直言,如果現在結婚生子,一整天光是整理家務、照顧子女,所有力氣都被繁瑣的家務事忙得團團轉,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去實現夢想?很可能連逐夢的勇氣,早已被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消磨殆盡;連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哪有心思去嘗試跨界、甚至如願實現廣播金鐘獎、金曲獎等夢想呢?「愛情貧窮不可怕,因為有音樂!」她有感而發地表示,自己已嫁給長笛。如今她帶著長笛走遍世界各地,乘著音樂的翅膀,吹奏出繽紛多彩的生命樂章。

目前除了和導演林福地合作舞臺劇「四月望雨」的配樂之外,華姵還參與音樂舞臺劇「青蛇」的演出,這是一部改編自《白蛇傳》的音樂劇,首度用長笛來詮釋青蛇一角,從觀眾席中出現,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華姵認為,像青蛇這種藝術層面高的舞臺劇,在國內並不討喜,反倒是經常登上演藝版、被經紀公司捧紅的流行天后、天王,在臺灣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們是否真正了解音樂、舞蹈,則有待商榷。「臺灣對藝術家太粗暴了!」她大嘆法國的藝術環境比臺灣友善多了。臺灣民眾對於藝術素養的提升,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走出琴房,不停地挑戰自己的華姵,長笛對她而言,無時無刻都在練習,就像運動員一樣,實力是靠著積年累月的時間勤練而來,早已無法用一天練幾小時來計算!她認為,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演奏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具備天份固然加分,不過,後天的努力加上堅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可依賴「運氣」!

華姵認為,在路上騎快車的飆車族,覺得沒發生意外、沒被警察開罰單便一切無事,心存僥倖,但在她的眼裡,這都是浪費運氣。談到自己出身平凡,唯有靠自己慢慢累積實力,做任何事都抱持哀兵必勝的態度,穩紮穩打地累積實戰經驗。「老天爺不會給太多運氣。」而非老是期待奇蹟降臨。



深入偏鄉部落奉獻長笛所長

除了結合戲劇演出,華姵用音符代替語言,傳遞情感的連結,與臺下的觀眾打成一片之外,善良純真的她,更將長笛的百變風情帶入偏鄉部落中,與能歌善舞的原住民小朋友一起分享音樂的感動,這一去,便是將近十年的光景!

因為「善良」的人格特質,使華姵義無反顧地每週開車往返,深入桃園復興鄉的原住民部落,教授深山裡的孩子學習音樂。在教學的過程裡,找到前所未有的純真與感動,將留學法國的專長全部奉獻在部落裡。

熱愛孩子的華姵,發現他們由於城鄉差距的緣故,教育資源與城市差距甚大,但他們那宛如天籟的歌聲,加上純淨無汙染的開朗性格、能歌善舞的藝術基因等,令她深深著迷,義無反顧地長期往返人煙罕至的原住民部落,只為了讓孩子發揮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

談起與部落相遇的緣份,不禁回憶起九年前鄧校長的一席話:「今年要退休了,好不容易募到一些樂器,卻沒有音樂師資,能不能每周來幫助這群孩子們呢?」為了這一句承諾,使她每週義無反顧,風雨無阻地前往全校不到二十位學生的偏鄉小學,如今已投入近十年的青春歲月,把他們視如己出,讓音樂發揮更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華姵與桃園復興鄉霞雲國小泰雅族學生們。


對後輩的期許

華姵有感而發地表示,人生不是拿一手好牌,而是學會如何把壞牌打好,畢竟勇於接受挑戰,才能為自己開創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不管你是學士、碩士、博士,沒有實戰經驗就什麼都不是!」過去經歷過無數場長笛演奏會、樂於嘗試各種演出型式,累積多年的演出資歷,依然不忘初衷,持續朝向里程碑邁進。

期盼將過往的生命歷程集結出書,華姵連書名都想好了──《最後一名的小孩》,談起過去心智年齡較慢、思考邏輯也不如他人、學業成績也不出色,如今竟也走出自己的另一片天空。期盼藉自身經驗,期許在班上幾乎吊車尾的孩子、家長也不要輕言放棄,更要鼓勵子女多多發現自己的長處或興趣,談起小時候上數學課時,心中對於窗外的世界充滿各式各樣的旋律,節奏感亦能在第一時間內抓到訣竅,往往被老師視為上課不專心,但她深信,人有無限可能,老天必定在對的時間,打開那串啟發的鑰匙──前提是一定要有善良的一顆心!

談起國中的恩師──吳香蘭老師,如今雖已過世,卻是對華姵影響極大的轉捩點。當年學業成績並不盡人意,但老師始終沒有放棄過,記得某次中午自習課時,她拿著數學習作去找老師,也許是臉上充滿被同學欺負的表情,老師一開口即問:「你不是來問數學,而是被同學欺負吧?」被眼尖的老師這麼一問,華姵立刻潸然淚下,幾乎說不出話來,老師鼓勵她:「將來一定會很棒,因為看到善良的心!」這句話宛如強心針般,使她不再被龐大的課業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或是因為受同儕排擠而自暴自棄;溫暖的一席話,令她得到相當大的安慰。當年朝長笛夢前進,留法學成歸國後,更將這份善良奉獻近十年的歲月在部落裡。「這群小孩子太善良了,所以我愛他們!」言談之中,散發著喜悅的眼神。

童年課業經常考試吊車尾的不愉快經歷,養成華姵至今不服輸的信念,甚至認為若在生命中拿掉音樂,精神支柱也就沒了。她期盼透過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選擇當易折的樹枝,而要學習小草的精神,即使被踩也能存活下去;人生要保有韌性,並勇於將心中的愛傳遞出去,貢獻一己之力。訪談中,華姵隨興來一段現場長笛即興演奏,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聽得大家如癡如醉,彈指之間,無論輕快或緩慢,動人的音符一再令人驚艷,散發著迷人的風采,而在精湛的長笛技藝背後,即是永不放棄、朝著標竿前進的最佳註解。





文字/江羚瑜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華姵



線上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