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整座城市 都是我的動物園│任大賢的線性雕塑


以雕塑為主要創作方向,用三角、圓、方等基本幾何形體衍生出創作的可能性,
從變化中不斷尋求簡單與複雜的平衡點,在線性雕塑創作中游刃有餘,
並且鼓勵觀賞者藉由作品發揮想像空間。







任大賢,一個喜歡用線條雕塑創作動物的藝術家,遊走在臺灣城市每個角落,他的公共藝術作品遍及北中南各地,代表作有臺南藍晒圖的《線代屋》、《任大賢的動物世界》、新北市機場捷運A4 站《幸福之旅》,都成為吸睛又具有童趣的景點,受到廣泛喜愛,拉進藝術與民眾的距離。

2017年的「新北市兒童藝術節」以怪獸島引起轟動,六位國內外藝術家近三十件藝術裝置,好玩又好拍,其中六隻臺灣原創的可愛怪獸──熱愛繪畫的筆刷怪、喜歡建築的水泥怪、欣賞文學的書本怪、沈醉表演的燈光怪、擅長雕塑的黏土怪、沉迷音樂的音樂怪──極具創意,也激發了今年動物系列的誕生。

2018年的「新北市兒童藝術節」任大賢應邀參與創作。這次他以動物為主題,在線條間展現出純真與愛。這些動物都是原本真實的形狀,和去年怪物們的樣貌完全不一樣,會讓小朋友們覺得更親切,更開心與這些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像合影留念。




任大賢
1977年出生於高雄,現居住及創作於臺南。2006獲《臺北美術獎首獎》,2007年進入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放設線》個展。2010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畢業。2015年在新竹智邦藝術基金會舉行《灰階》個展,2016年在臺南總爺藝文中心舉行《無設線》個展,今年2018年更遠赴匈牙利Tatabanya museum,舉行《Jen Ta-hsien solo exhibition 》個展。曾與多位藝術家於臺南藍晒圖、臺南月津港燈節、臺南海安路藝術造街、雲林草根藝術季、高雄鋼雕藝術節等地共同進行聯展,高雄城市光廊、臺北機場捷運、臺南藍晒圖文創園區等多處有許多公共藝術創作,打造藝術生活村的相關經歷14年!





任大賢以動物活潑的姿態,提醒社會大眾珍惜大自然的重要,以藝術 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教育。




點、線、面,空間與流動

學院派的任大賢,由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到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是標準的科班出身。雕塑一直是他創作的最愛,每年的作品皆推陳出新,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四年。他的創作產量豐沛,於國內外舉辦數次個展與聯展,真正是才華洋溢、在立體空間裡游刃有餘的雕塑藝術創作家。

任大賢平時創作之餘喜歡藉由看電影,透過劇情的起伏轉折,啟動創作的靈魂,反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而更多的創作靈感,則是源起於生活日常。因為是立體雕塑創作,所以看待身邊大小事物時,已經不自覺的會剖析起物件的點、線、面結構,進而深入物件的細微觀察,探尋物件和空間的關係,轉而回饋到他的每一件創作上。「每個人太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綁住,這些作品,可以讓觀看者瞭解,自己的家,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呈現,你希望桌子是紅色,就會是紅色,不需要由別人替自己決定。因此空間內每件作品,在每個人眼中都不盡相同。」家,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它可以像個真實的客廳一樣,放有沙發、茶几、壁爐、燈飾和壁畫,只是少了顏色和材質,模樣看似真切卻又帶了些幻想,留給每一位觀賞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可以天馬行空的恣意揮灑每個人想要的顏色。

他也常藉由身體的律動,和對週遭環境細微的觀察和感知中,尋求創作靈感。透過思考,生活裡看似平常、沒有意識的行為具體化,描繪出作品的意涵。「我用習慣性的線性描繪,將線與線組合成的面,投射到作品中。」任大賢的雕塑作品,以線性的元素為基礎,搭配三角、圓、方形等基本幾何形狀,尋求簡單與複雜兩者間的平衡點。創作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繁複,衍生出無窮的變化可能性。作品可以是沙發,可以是櫥櫃,更可以是大自然的動物,原本剛硬的鐵條在空間裡彷彿幻化成俐落、流暢的線條,彼此輕盈穿透、連結融合在各個角落,鋪陳出日常生活的某個切面。

任大賢擅長利用鐵條,排列各種幾何圖形,構築出二度和三度空間。雖然是用鐵條做為創作素材,卻能把剛硬的本質,以流暢的線條虛化,靈活的勾勒出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像是椅子、立燈、花盆、時鐘等各種物品的輪廓線條,以穿透的方式,形成輕巧的立體雕塑。塑造富有線性與空間感的造型,臺南藍晒圖文創園區內的熱門景點「線代屋」即出自他的創作手筆,讓觀賞者思考 : 如果生活的物件只剩下線條,人們將能更透視真實,抑或產生更多幻覺?此外,其他著名作品亦散見於臺灣各大公共空間,如高雄駁二、城市光廊等。




2018「新北市兒童藝術節」所展出的作品,傳達了萬物有靈的理念與傳遞平等、永續的環保概念。




任大賢的作品從自我感知出發,將日常生活有趣的元素,揉合細膩的思路,嘗試在生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雕塑語彙。他的創作多運用基本幾何造型衍生變化,尋求簡單與複雜的平衡點,並以參與公共藝術及地景藝術的豐富經驗,將印象中厚實的雕塑減量,透過鏤空與穿透,創造出「雕塑在空間中,而空間也在雕塑中」的視覺感受。讓每一寸的光影與變化都巧妙溶合在他的創作空間裡,為平凡枯燥的都市中帶來一抹有趣風景。空間即是存在,存在亦是空間。《線代生活》系列作品為任大賢以簡單的鐵條焊接方式,勾勒出沙發椅與廚櫃的線條、框架,延伸出對家的想像與情調。遠看猶如一抹素描畫,近看則發現城市的風景便是這些傢俱的色彩。線條構成的點、線、面彼此組織共構,光影景物的變化便是傢俱與場域之間最契合的顏色。

2006年美術界年度盛事之「臺北美術獎」,任大賢以《消失面》從三百三十一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該作品利用鐵條建構出日常生活空間。任大賢指出,這些作品不具備真實形體,而是從他的視覺經驗裡捏塑而成,失去「面」的這些物品,須透過觀者的經驗加以轉化,方能成為真正的實體,藉此傳達出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以鐵條創建動物樂園

在創作過程中,任大賢勇於嘗試運用各種媒材,來傳達不同的品味與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像是2015年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的智邦藝術館所舉辦的《灰階》個展,則以色彩學的角度,展現任大賢對於簡繁之間的精準掌握。在由繁至簡、由簡至繁中循環,捨棄慣於操作的鐵件、不鏽鋼媒材,而用大理石、花崗岩等石材,表現出溫潤和內斂。在結構上也以三維線性,呈現出三百六十度的視野,形塑出靈動的遊走空間。雖然簡潔,但是卻散發出寬闊的想像空間與創作力量,揚棄過去慣用的具體樣態,進入以無言語表達無盡話語的創作境界,捨離符號、標籤與議題的干預,直接呈現了創作者的初心。

去年任大賢在桃園機場捷運A4新莊副都心站,受邀製作《幸福之旅》作為公共藝術,讓作品與在地環境產生相互依存的關係。用他最擅長的不鏽鋼條為媒材,焊接形塑出物件的輪廓,透過線條的延伸,創造出豐富的視覺語彙,把肌理的密實,轉換為穿透和延伸,將來往匆忙旅客帶入以纖細鐵條焊接而成的虛擬想像空間。材質特性使輪廓的構成視覺穿透,加上現地製作的特定場域(site-specificity),讓作品與現場有著密不可分獨特的依存關係。一覽無遺的穿透性對照生活空間的私密感,啟發了不同於以往的藝術觀看方式,將物體的具體性轉化為線性,將觀眾帶入虛擬的空間感。

很多藝術創作者大多是由具體走向抽象,但是任大賢卻由抽象走向具體。童心未泯的任大賢,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動物,曾經養過狗、貓和老鼠等,當然這些動物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去年完成的《任大賢的動物世界》是任大賢首度以大型動物為主題,十九件作品分別在新光三越百貨臺北信義新天地、臺中中港店、臺南新天地同步展出。由巨大的長頸鹿、陸龜、梅花鹿、企鵝等組成的《歸巢》、《散步時光》和《玩耍》三個系列作品,賦予每件作品獨特的生態故事以及生命力,展出之後獲得極大的迴響。

其中,長頸鹿最高,有四百公分;鴕鹿最重,達兩百五十公斤,總計使用超過二•五噸的鐵條,朝九晚九地與團隊以手工打造這個他心目中前所未有的動物王國,前後共花費三個月的時間。因為物件十分龐大,布展時任大賢兩天兩夜都沒有闔眼休息,但他卻說,因為「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心血的結晶。」所以雖然過程辛苦,但看到成果卻也非常的欣慰與充滿成就感,他希望能保持這份童心以及靈感來源,繼續創作下去,繼續為社會大眾創作與大自然動物互動對話的藝術作品。



《火車》以行經華山車站的貨運火車為原形呈現反轉虛實、具有強烈穿透性




用動物 傳達親密關係

任大賢這次受邀在2 0 1 8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展出的作品,同樣是用鐵條以線性的方式勾勒出生動的動物型態,來表達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喚醒大眾愛護動物、珍惜大自然的意識,期待達到社會教育意義。總計有一大一小兩隻長頸鹿、一隻鴕鳥、一隻海豹以及一間小房子,勾勒出一個和諧的生態空間,彼此用一種無聲的呼喚存在,形成敘事性的故事組合,彼此呼應,傳遞出幸福溫馨的氛圍。在節奏匆忙的都市叢林中值得停下腳步,慢慢欣賞任大賢創作的細膩巧思,重新拾起的童心,一起在這些動物世界中尋找歡樂的時光。

這些可愛的動物,安排在新北市民廣場旁綠色草地上,以鐵樁或鐵架固定出現在都市叢林中,帶有趣味的創作形式以及熟悉的動物形體,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玩耍體驗,享受闔家歡樂的氣氛。更期待這些可愛的動物,可以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裡,成為美好回憶的一部分。動物世界伙伴們純真可愛的樣子,相信也將成為今年暑假拍照的新熱點。

任大賢希望透過這些可愛動物和小屋的立體雕塑創作,勾起往昔逛動物園的美好回憶,除了趣味,還能真實傳達出人與動物之間自然天生的互動與情感。這些互動是很微妙和美麗的,因為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本來就是密不可分,因此他更希望藉由這些作品,誠懇地傳達出對於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愛護、生生不息永續平等的愛與關懷,以及尊重動物生命尊重大自然的理念,讓每個來參觀的人,除了心中能湧現出源源不絕的歡樂純真,更能珍惜動物、愛惜我們生活的環境。



2018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打造動物王國,使堅硬沉重的鐵條呈現出富有生氣的動物。







文字/李珊瑋  圖片提供/任大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0│影像敘事: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