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昆蟲詩人」法布爾

十九世紀的歐洲,各類學術研究前所未見地蓬勃發展。當時的自然科學學者貪圖著聲望、名利、地位而躲在學術象牙塔中,因著恃才炫耀的心態,常在書中使用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對於重要內容反而寫些不著邊際的詞語,使初學者卻步不前。在這股趨勢中,生性淡泊、不慕榮利的法布爾常因埋首於研究、舉止怪異而被人嘲笑,但他依舊我行我素。他對昆蟲研究有股童趣而純真的熱愛,並對於上流社會的禮儀感到不自在。







1862-1895年約三十年的時間裡,法布爾共出版了九十五本介紹各種科學新知與新式技術的暢銷書,包括著名的《天空》、《大地》、《農業化學入門》、《極光》等,極受大人小孩喜愛,最著名的《昆蟲記》至今已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並橫跨兩個世紀,持續不斷地啟蒙著世界各地的昆蟲行為學家。法國劇作家羅丹說他「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法國作家羅蘭稱讚他的作品「在天才式的觀察中,融合熱情與毅力,簡直就是藝術品的傑作,令人感動不已」,大文豪雨果讚美他是「昆蟲學的荷馬」,演化論之父達爾文則稱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作為動物行為研究的先驅,對於別人而言不起眼的昆蟲,在他眼中卻是迷人的小宇宙。直到臨死前,法布爾還對昆蟲十分留戀:「希望投胎轉世之後,我仍能繼續研究你們。」他對昆蟲的熱愛可見一斑。

從小,法布爾就嶄露了他的實驗精神。有次他突然想到:「陽光是用嘴巴看到,還是用眼睛看到?」他自己對著太陽做了一連串的測試,並將結論與眾人分享。不顧眾人的嘲笑,法布爾建立了實事求是的科學觀。與祖母一同就寢的某天晚上,法布爾聽到了蟲鳴聲,他問祖母那是什麼?祖母回答他:是狼。面對這樣令人恐懼的回答,法布爾竟然偷偷摸黑出門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即使無情的野草劃破了手臂,他也不放棄。雖然最後沒有找到這隻小蟲,法布爾卻表現出對昆蟲的超凡興趣。另有一次他在路邊觀察螞蟻搬運死蒼蠅,他趴在馬路邊,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行動,即便身邊人來人往也不為所動。早晨去田裡工作的人,傍晚回來還見他目不轉睛地趴著,當時人們無法理解他的行為,都說可能他中了邪。

1879年,他向好友借了一筆錢,買下了一棟房子和一公頃的荒地,並用故鄉普羅旺斯語將之命名為「荒石園」(L'Harmas),意為「只有百里香類植物生長的多石荒地」。法布爾將之視為「活昆蟲實驗室」,並在這裡觀察昆蟲、做昆蟲實驗與寫作,五十五歲時,第一冊《昆蟲記》問世了,接著平均每三年出一冊,到了八十三歲,共出版了十冊。這三十多年的歲月裡,法布爾生活十分清苦,卻不減他的熱情。直到九十一歲逝世前,仍為了第十一冊的內容努力著。法布爾執著的身影,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雋永的巨作。




文字/盧怡妗  圖片提供/123RF(Lefteris Papaulaki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0│影像敘事: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