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在自然中 聽見無雜質的心跳聲│環境音樂創作家吳詩瀅
讓聽者產生如臨眼前的視效,唯有環境音樂的特性能夠做到。
身為臺灣環境音樂先聲,吳詩瀅擅長將自然融入創作,助人也癒心。
淅瀝雨打、吱啾鳥鳴,對環境音樂創作者而言,萬物聲響都是上天賜與的彩料,不分美醜或優劣,只要精心構思調配,一幅色調斑斕、療癒人心的聽覺浮世繪於焉誕生。氣質脫俗的臺灣環境音樂家吳詩瀅,本人就如同她的傑出創作,散發柔軟深具靈性的氛圍。極富天份的她從小就擅長從聽覺角度出發,將環境與情感彼此交織融合,作品呈現的同時也探討自然與人類空間的共生關係。如今無論是在客廳、書房、酒會、藝廊、機場等各式場域,我們都能聽見吳詩瀅巧妙設計的專屬環境音樂,從外耳、鼓膜到內耳,最後優雅滲入每個毛孔與細胞,傳進靈魂和內心的最深處。
吳詩瀅
三歲時就開始了她的音樂旅程,吳詩瀅打從心裡熱愛音樂,更熱愛聲音。透過本身的古典音樂底子、大學裡音樂治療課程以及旅居的經驗,豐富了她的音樂元素。她將來自不同文化環境的聲音元素解構劃分,然後再重新建構成想傳遞給他人的環境音樂。
聽覺香氛 根源於治療和舒壓
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又稱為氛圍音樂或氣氛音樂,是在傳統的音樂結構或韻律上加以規劃設計,精彩演繹音景(soundscape)與情境(situational)的重要性,和流行商業化的主流音樂大異其趣。細聽不難發現,環境音樂曲時間通常持續很長,但我們卻不會記得前幾秒聽過的音符和旋律,對此吳詩瀅表示,這就是它最具鮮明特色之處,「能滿足各個聽覺的注意力層次,不會單一強調某個特定環節,在讓人忽略它的存在下低調運行,卻又充滿趣味性而不無聊!」
打開鋼琴蓋隨手彈奏,空氣中彷彿灑滿音樂香氛,聞起來讓人感覺舒適安全。擁有鋼琴碩士學位的吳詩瀅說,自己十八歲就出國去邁阿密進修深造,在北加州的沙加緬度時開始接觸到音樂治療個案,也首度體認音樂在緩和及紓解腦部壓力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時她遇到一位發生車禍意外導致失憶的教授,連本身會彈鋼琴都忘記了,但由於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以目標為主的鮮明直觀方式,藉由輪播、重複彈奏病患印象中的最後一首樂曲刺激前額葉,成功使他找回這段旋律觸發的相關記憶,非常不可思議。另一名學生則是傳統俗稱的過動兒,但吳詩瀅慧眼發現其實是孩子太聰明、反應太敏捷而跳躍式思考,所以先從上課三十秒開始音樂治療,最後成功讓孩子能長達三十分鐘坐定聽講,甚至留在普通學校就讀,足見音樂治療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 | |
|
特別創作類型 冷門專業又具多功能性
在夏威夷住了四年後,吳詩瀅想回亞洲生活,便在2009年到日本學語文,也開啟她對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的認識。在當地因語言不通,吳詩瀅常用耳朵觀察周遭聲響,意外發現在機場聽到的豎琴聲是有調性、經過精準設計且有邏輯的,大感驚訝。這樣的運用不僅能讓音頻有減噪功能,更可融入在引擎聲中,使機場變得安靜、聽者不會感到焦慮,建築之間也能彼此抵消,令人放鬆也節省了硬體設備上可能消耗的經費。如此智慧的音樂功能性令吳詩瀅印象深刻,進而仔細思考並決心投入環境音樂創作。
吳詩瀅的環境音樂源自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最一開始的功能是用在皇室與宗教場合上,後來則被當代的影視娛樂、音樂電影等相關產業吸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第一張環境音樂於英國發行,就以實驗性質,以當時的音樂合成設備為基礎置入在紐約的拉瓜地亞機場裡,用全新藝術面貌開始不斷發展。包括橘夢樂團、Cluster樂團和作曲家埃里克•薩蒂的作品,及爾夫•泰博Environments系列的心理聲學音景,都對環境音樂的出現產生深遠影響,隨後這項創作形式也在90年代開始,於商業上逐漸獲得成功。由於這項藝術非常專業又冷門,回國後也同時進修了西洋和臺灣當代藝術史,成為首度嘗試發行環境音樂專輯的第一人。
兼擅各領域 催生環境音 樂專輯的臺灣第一人
認真表示原先想做廁所音樂、但被唱片公司阻止的吳詩瀅打趣說,「環境音樂是未來不可小覷的趨勢,但在臺灣市場尚未普及,加上聽覺的東西比較當下,因此需要更長時間醞釀。」創作環境音樂和一般音樂相當不同,首先它是建立於樂理上再加以設計過的產物,機器能分析出它的樣貌、波型和頻段,也是醫學、科學、自然、音樂治療、音樂心理學、聲音心理學等,這些概念項目更完美融合的綜合體現。一首環境音樂可謂集各領域大成的心血結晶,這樣的原理使它不用鋪陳等待,就能讓聽眾置身其中,且能隨著人的行走移動,逐漸影響視覺、綜合感知和心理狀態。此外環境音樂也會因地域文化和習慣不同,跟著有所影響,像臺灣人就相當習慣高音頻的環境,而高音頻會使視覺上感覺更加明亮搶眼。
吳詩瀅在2015年發行的臺灣音樂史上第一張環境音樂專輯《Ying瀅》,當中收錄了適合在許多特定場域播放的環境音樂,不單具備放鬆和舒緩情緒的功能,更可達到優化體驗和促成目的之功效。例如專為精品店設計的環境音樂,播放出來會讓人倍感精緻、想盡情血拼;類似在戶外泡溫泉的環境音樂,能放鬆一整日的精神疲勞;給畫展和博物館的環境音樂,則能幫助對國畫與深奧作品的理解,妙趣無窮,甚至包括空間的連結感知都可以改變。拿專輯中的〈Chinese Pavilion中國亭〉為例,若我們進入一個乏味無聊的場所,聽到這首樂曲卻能感覺像是進到一個SPA空間,氛圍相當舒服甚至會想久留,相當不可思議!也因此這首環境音樂曾被歷史博物館拿去置入在常玉展裡,連續奏鳴了三個月都沒有停,效果可見一斑。
「環境音樂的特點是聽了不會膩,因為它壓根不會讓你記得自己聽過什麼!」吳詩瀅甜美的笑出聲,表示環境音樂來去自如的特性,會讓人有被包覆在空間中溫柔融化的感覺,進而敞開心胸、無壓力的去感受它,而周邊氣氛也隨之轉變。由於音樂的流動和設計,影響到腦部音波,會促進或放慢思考,所以助眠功效也是非常棒的。「現代人壓力大,每四人就有一位有睡眠障礙,比例非常高。當你的腦袋不能休息時,聆聽環境音樂就能顯著感到差別,甚至有所改善!」好的環境音樂,究竟有多重要?吳詩瀅回到臺灣時,經常性的失眠頭痛,但人在夏威夷時卻什麼都沒事,仔細研究觀察後她才發現,原來是生活中的環境音頻太繁雜,導致身體抗議而生病。
![]() | |
|
從人本精神出發 助眠舒緩帶來好日子
因此她2017年的第二張專輯《Dream Ambient 夢》從助眠功能出發,為這些大腦呈活躍狀態、無法休眠的聆聽者量身訂作。專輯所設計的曲目順序,正是為進入睡眠與休息做充分準備,第一首〈星滴〉從原先風格嚴謹的巴哈樂曲出發,將和聲變長、音頻拉高,不斷敲打思緒,就是設定成讓我們無法想其它事情。樂曲巧妙設計為十七分鐘,是因人從清醒到入眠的階段約需十五分鐘,聽完這首必定能放鬆你的肌肉和呼吸節奏,讓身心得到舒緩狀態。吳詩瀅說曾有聽眾反饋過,每天聽這張環境音樂專輯後,發現原先體質多夢、整晚都睡不好,但後來都不太做夢了,代表進入深層睡眠,也讓吳詩瀅對幫助到他人感到非常開心。
而臺灣由於地形和建築結構的緣故,每逢下雨常讓人焦慮睡不著,這時就能播放〈禪眠〉這首環境音樂。吳詩瀅運用巧思,選用〈一瞑大一吋〉當作基底旋律,由於這首臺灣民謠傳達一種母親祝福的語氣和感覺,能搭配深層呼吸好好調息,外頭即便下雨,也不會覺得嘈雜煩心。〈花見〉適合開車、賞花、泡溫泉或喝咖啡時聆聽;〈宇宙の浮游者〉則很適合在飛機上和捷運行進間播送,能讓旅程不無聊;〈靜思窗〉則有風鈴聲,可以營造溫暖意象,巧妙補足空間中不足的光線,這首曲目在飯店博覽會播放時,曾讓原先沉悶的空間讓人錯覺空氣流通而舒適,使放在展間的商品幾乎全數賣光,相當強大!
「一般的流行樂就像巨星偶像,要聽者去用力注意它,非常吸睛吸耳,也很直接的植入腦部。然而環境音樂卻能是每個人的背景音樂,在你還不注意時就置入又不干擾,所以許多藝術家也喜愛在創作時聽,能沉澱心情激發靈感,創作時不受影響,思考時亦不覺無聊。」見我們對環境音樂嘖嘖稱奇,吳詩瀅指出,其實環境音樂的整個旋律,大多需要創作者畫龍點睛的講解,聽眾才能明白。這些素材都來自她生活上大量收集,從小就能聽到別人聽不見的聲音、平時就常錄下各種聲響的她,自己在編曲和編輯上也會去思考畫面的呈現,例如陽光角度、風向是如何流動轉換等,用音樂去表達不同色彩和聯想,甚至用音符繪畫和控制光影的移動。無論是用電子音、真實音效或人聲,吳詩瀅都強調必須回歸到音樂最初的功能──亦即「服務協助」和「治療紓緩」的人本需求。
![]() | |
|
走入自然 屏除舊觀 尊重每一個遇見
吳詩瀅也舉出,許多聲響是剛開始聽不到、收音時都是噪音,但將工業、飛機等聲音去掉後,卻會自然浮現「怎麼樣都想像不到」的奇妙聲音,無心插柳卻萬般珍貴。例如有次她想嘗試錄下關渡稻田的聲音未果,但刪除雜音後卻出現相當清晰、環繞四周的蟲鳴鳥叫,是當時在收音都無法聽聞的細微聲響,剛開始聽時甚至會有種與世隔絕、被包裹在獨立結界的奇妙效果,能放大細緻的感官體驗。在播放這首環境音樂〈花見〉時,也曾發生趣事:由於太逼真,又都是真實素材,讓開車中的朋友聽見時一度誤以為真有鳥類飛進來,相當好玩。
經常走入自然的吳詩瀅認為,現代人常因「便利」而去犧牲掉許多重要的東西,例如大自然或身體健康,實為憾事。人類常自認有能力去決定何謂對我們「好」或「不好」的事物,進而追求或消滅,但多數時候,其實我們並未去了解它的本質。更進一步闡述,吳詩瀅分享到,萬物皆有它存在的原因與理由,往往與我們的喜惡與利益無直接關係,像鳥鳴聲,我們心情愉悅時覺得詩情畫意,反之不好時就嫌牠嘈雜想把鳥趕走,但殊不知鳥叫是求偶方式,與人類的感受全然無關,這不是值得深思之處嗎?
「聲音本身沒有好與壞,只有能否把它放在對的時間與空間的人。音樂創作與音樂治療的背景,讓我學會屏除對聲音的偏見,進而聽見內心真正的呼喚,推廣環境音樂到現在,其實也就是在尋找大家所需要、創作出能幫助更多人的音樂。」對於自然和生態議題,吳詩瀅期許盡可能屏除我們對於它種生物的舊觀,即使無法完全理解大自然的奧妙,但可以學習去尊重每一個遇見。就如同聲音採集的過程般,即便不能消滅掉城市的噪音、或取樣到原本認為最理想的聲音,但往往這些原以為是噪音的聲響,卻可創造出意想不到的佳作。信手拈來都是醉人樂章,環境音樂創作家吳詩瀅深信,在因果環環相扣的大自然中,會在時機成熟時,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無限驚奇!
文字/楊月霞 攝影/黃才栗 圖片提供/吳詩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