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打造文化平權的共好之美│新北市共融藝術節


今年五月到十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出了「新北市共融藝術節」,舉辦一系列的講座、展覽、電影、表演、工作坊,邀請民眾一起以多元的方式參與藝術文化生活。文化局不僅希望能夠捲動市民對於藝文的興趣,也希望藉由多元的活動,提倡「文化平權」的理念。






結合了觀光、旅行、城市等元素,藝術慶典對當今的人們來說或許一點也不陌生。隨著時代的演進,分眾、小型、在地的藝術節慶,已成為推展文化活動的特殊手段。在這種形式上更為精巧的藝術慶典之中,藝術不再是唯一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藝術與地方、與人群的連結。在這些藝術節慶中,觀眾不只能夠欣賞精彩的藝術呈現,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藝術,去體會地方上的人文、自然、以及許多原先在藝術領域中不被藝術家討論的議題。


2018新北市共融藝術節「Arts for All:2018共融演唱會」



文化平權作為國際潮流

「文化平權」(Cultural Rights)可說是近年來藝術領域中的關鍵字,它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強調人們應享有平等的參與文化生活的機會。大部分人以為,藝術文化應該只是個人的興趣和自由,然而實證研究發現,擁有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往往在藝術方面有更多投入的機會。具體來說,不管是展覽或演出的門票、藝術活動發生的地區、藝術文化的教育資源分布,其實對於藝術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長久下來,人們發現經濟低度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比經濟高度發展的地區缺乏被看見的機會。

「文化平權」正是在一個多元社會的情況下,逐漸發展出來的理念與想法。如果我們相信藝術是個人的興趣和自由,那麼政府就有必要提供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因為當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選項和選擇機會時,自由才不會成為壓迫的藉口。在藝術史上,藝術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往往來自於沒人注意到的地方──寫實主義畫家關注到了底層的勞工階級、畢卡索援引了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圖像所發展的立體派──無數的藝術思想和資源其實都來自於藝術家對於「邊緣」的探索。也正是因為這樣,「文化平權」的倡議者主張,人不應該因為性別、年齡、族群、階級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影響參與藝術文化的機會。

這樣的思潮不僅在國外醞釀,國內近年來也開始透過具體的法規和活動,提倡「文化平權」。2 0 1 7年起,文化部籌組「文化平權推動會報」,補助民間團體、縣市政府辦理「文化平權」相關文化活動;2 0 1 8年五月,新北市政府也推出為期六個月的「共融藝術節」,希望能夠以多元參與的方式,扣緊「藝術與樂齡」、「藝術與身心障礙」概念,打破藝術欣賞的藩籬,並鼓勵民眾擁有專屬的文化生活空間,以多元的藝術形式來關心社會上不同的群體和社會議題,期待能讓整個城市更開放、更有包容力,且更適合未來的發展,促進多元共融的社會環境。



2018新北市藝術駐市工作



促進理解的真人圖書館

事實上,早在共融藝術節推出以前,新北市政府就已經透過內部各式不同的場域,舉辦多樣化的活動。在文化平權的理念號召下,文化局決定將這些活動加以串連,透過有系統的行銷和宣傳,來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活動的形式相當多元,講座、表演藝術、電影、美術、雕塑、以及各種類型的設計展與工作坊,都會在共融藝術節中陸續登場。當訴求或號召的對象越來越多元的時候,藝術的展演形式也會越來越為豐富。共融藝術節中,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表演形式以外,新北市政府也推出了「真人圖書館」,藉此促進異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

真人圖書館起源於丹麥的哥本哈根。發明這個詞彙的羅尼•艾柏格(Ronni Abergel)因親眼目睹朋友在一次種族糾紛中遇刺重傷,使得他與四位青年朋友開始思考種族衝突議題,並在哥本哈根成立「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組織。這個組織透過舉辦藝術活動,主張反暴力、鼓勵對話、以及建立關係;隨後,他們發明了真人圖書館這個特殊的機制,希望能夠促進不同族群的人產生對話。

真人圖書館是一個能夠「借人」的圖書館活動,參加相關活動的人可以自由的與圖書館中的人進行互動。將人比喻為書本,真人圖書館希望讓人透過對話的方式,「閱讀」另外一個生命中他者的經驗之後,對其產生理解。真人圖書館是一個破除刻板印象和偏見的機會,透過傾聽和對話,解開人與人之間的標籤和污名。

2014年起,新北市政府推出專屬的真人圖書館,邀請到各個領域、不同生命經驗的「真人圖書」,和民眾面對面溝通分享,讓閱讀更具臨場感。這樣的活動調性與文化平權的訴求其實相當契合,也因此共融藝術節便與真人圖書館進行結合,像是六月邀請到的林秀霞老師,她本身為小兒麻痺的身心障礙者、卻也是從事舞蹈表演的藝術工作者;九月則邀請到郭韋齊老師,來為大眾演講。她七歲時因為感冒和敗血症而被迫截去四肢,即便面臨生活上種種不便,甚至同學、路人的嘲笑,仍不斷地從挫折中站起來,帶著為大眾付出的心,小小年紀時就到監獄為受刑人表演舞蹈、彈鋼琴,甚至完成了攻頂玉山、橫渡日月潭、跳飛行傘、單車環島等,再再證明自己和一般人沒有區別──只要用意志力堅持下去、不放棄自己,就能創造奇蹟。讓相關領域的人現身說法,真人圖書館無疑是共融藝術節中的亮點,成功綰合了理解與平權的思維。



輪椅國標舞后:林秀霞。


祖孫牽手 玩美城鄉

除了在概念上跨越藝術形式,此次藝術節也結合了不同的藝文單位,邀請果陀劇場和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攜手合作,舉辦跨世代交流活動。將長者的口述歷史結合戲劇,經過發掘與整理,傳承給孩子,並且在過程中讓長者重新體會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強調人不會因為生命老去而失去價值。 

果陀劇場連續十多年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經營「活化歷史」專案,鼓勵長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以達到世代共融、世代交流的目標,並在最後引導長者和孩子共同呈現一齣戲劇做為圓滿句點。至2018年為止,果陀劇場已經服務過三萬名長者,並與一百三十五所學校合作,創作了十齣以長者和孩子為演員的戲劇作品。恰逢果陀劇場三十周年,它以戲劇的熱忱,將上一代的生命故事分享給下一個世代,不僅拉近青少年與長者之間的距離,讓年輕世代學會尊重與珍惜,也讓長者重新認知當下的美好,讓更多人有勇氣面對「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意即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14%,且八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國老化速度的嚴重可見一斑。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臺灣的青壯人口將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以現今普遍的小家庭結構而言,這份責任已超過有限的能力,高齡社會將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經過時間自然的累積而生成,「老」的問題無法被完全解決,然而可以擴大被理解或處理的可能。透過「活化歷史」專案,訓練長者與孩子共同演出,不但再次活化長者的生命歷程,讓長者重新體認自己的重要,因此而能重拾信心與快樂,也藉此注入年輕的力量與想法,激盪出新的世代連結,在不經意中,培養年輕世代的同理心,並將累積的時代智慧傳承下去。



親子手作的共融記憶

除了容易被貼上標籤的弱勢族群之外,兒童和親子的需求其實時常在嚴肅的藝術領域中被忽略。為了拉近藝術和孩童的距離,共融藝術節也特別規劃了系列的親子工作坊,讓大人和小朋友能夠一起在藝術領域中, 建立特別的關係與回憶。

工作坊(Workshop)是近年來廣受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所謂的工作坊,最早指的是個人家中的工作室,過去其實被視為工人階級車間文化的代名詞,隨著工業化日益興盛,這些工作坊所保留的手作傳統也逐漸流失。幸運的是,職人文化在近年來開始受到重視與推崇,手作的專業因為少量、精緻、客製化的緣故,逐漸在充斥制式規格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工作坊也就成為了各種職人傳授技藝的方式,因為正是在工作坊的空間中,技藝得以透過合作與對話被傳承。

對於工作坊來說,重點並不是在於創作者的技藝有多麼優秀,參加者能從中獲得的體驗,才是工作坊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不管是餐飲、美工、金工⋯⋯,工作坊讓民眾有體會職人工作的管道,而技藝也能透過這種方式找到可能有興趣的傳承者。強調體驗的方式,也因此成為親子活動的一個起點,因為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動手做,更能夠為孩子帶來深刻的學習經驗。共融藝術節也因此舉辦了多樣主題的親子工作坊,希望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讓年齡不再是文化活動的障礙。

當代的藝術節不只是藝術的饗宴,更重要的,是讓藝術成為地方與人群之間的媒介,尤其在一個強調文化平權的活動中,精彩的藝術作品不只讓人看見藝術家的技術,也能讓人體會到文化平權的意義與重要。參與、討論、對話,共融藝術節不僅是一個展覽的集合,更是一個思想上的亮點與創意。透過這扇「共融」的窗戶,人們也能在看似高不可攀的藝術領域中,覷見繽紛文化的亮麗和趣味。



藉由親子活動,將深刻的藝術體驗拉進孩童的記憶裡。




突破身心障礙的生命篇章

除了動態活動,新北市政府更企圖擴大多元族群參與藝術的方式,舉辦了2018共融藝術節「融藝無限淡水影像創作」展覽,旨在打破身心的藩籬,鼓勵身心障礙者敞開心扉,以淡水的樣貌風光為主題,用攝影鏡頭發掘淡水的無限之美。透過照片解析成像構圖,讓照片跳脫活動紀錄的範疇,呈現個人的觀點或事件議題。

由於影像與觀看者的視覺經驗相連結,若能打破想像、帶出驚奇感,創造視覺渲染力或震撼力,觸動觀看者對生命的感受,就可以引起共鳴、創造話題。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攝影看似容易,然而影像的議題策畫和操作實則需要長期專注力。拍攝的目標可跳脫現場的如實傳達,而運用於表現個人的觀點。藉由攝影比賽,讓身障朋友透過鏡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突破心防,重拾信心。

同樣屬於靜態展覽的《藝力非凡》身心障礙藝術家作品聯展,則是此系列活動中難以忽視的精彩篇章。透過藝術創作,抒發內在豐沛的能量,轉化為一首首生命熱情之歌。不受限的靈魂超越了身心的框架,在沒有邊界的藝術領域中盡情揮灑,使人驚訝於生命美學的實踐者竟如此毅力非凡,不得不為之嘆止。藝術家透過多樣的媒材與藝術形式,建構出超越想像的感知世界,刻劃出激勵人心之美,耐人尋味。





文字/董昱  圖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29│塵封的記憶 日治時代採礦史│走讀猴硐

NO.30│影像敘事: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