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寫天地半世紀 以創作為呼吸│地景文學家陳銘磻
創作生涯超過五十年的地景文學家陳銘磻,寫作題材相當豐富,著作等身,擅於觀察大自然,更擁有作家、編劇、 編輯、老師⋯⋯等多元身分。
談起從自然界尋找寫作靈感的他,笑稱年輕時期在新竹尖石鄉的部落裡教書,利用教書之餘在部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因而孕育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甚至改編成電影、戲劇等,創作能量相當豐沛。
陳銘磻
生於新竹,臺灣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出版人,身兼多重領域,並長年耕耘不輟。曾任新竹縣錦屏國小教師、愛書人雜誌主編、臺視「書香」節目主持人、中廣電臺、寶島新聲電臺廣播節目主持人、臺視「人 • 書 • 生活」節目主持人、號角出版社發行人、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大愛電視臺〈發現〉節目主持人。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品獎。著作等身。
![]() |
| 雖然身兼多職,也沒有忘記培養國家未來的棟樑,以繼未來。 |
深積厚養 一鳴驚人
陳銘磻認為,當年和原住民一起生活,體驗到他們與大自然之間的共榮共存之道,因而培養了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厚的創作養份,從中更體會到自身的渺小。雖然一起生活只有短短兩年時間,卻充份從天地萬物之間學習到敬畏大地、尊重生命的重要課題。當初埋首筆耕長達六年,方才正式透過報章雜誌發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當年待在部落的生活經驗所奠定的深厚創作底蘊。
除了自然書寫之外,在陳銘磻的創作之路中,「報導文學」也占了很大比例,他謙稱是深受擔任地方記者的父親影響,長期耳濡目染訓練之下,碰巧當時有機會在「人間副刊」的專欄「現實邊緣」發表作品,遂開啟報導文學的創作歷程。其中,《賣血人》在中國時報發表之後,意外地得到各界熱烈的迴響。
陳銘磻笑稱自己其實就像一個臥底,努力挖掘社會底層的真實故事,發揮在部落培養的細膩觀察力,以非主流媒體的目光,用心發覺市井小民為生活竭力打拚的面貌。繼《賣血人》之後,陳銘磻因喜愛探討基層民眾的實際樣貌,在1978年十月,又以《最後一把番刀》勇奪《中國時報》第一屆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優等獎!而陳銘磻不只寫作題材多元豐富,他的暢銷書更是不計其數,像是《情話》便曾位居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一年之久,而《報告班長》亦被改編成為膾炙人口的電影,連《廁所文學》亦受到日本東京電視臺的青睞!當這些創作成為電影、電視劇時,所發揮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
|
身兼多重領域 能量源源不絕
在閱讀風氣盛行的年代裡,陳銘磻儘管身兼多職但卻樂在其中。他不僅將雜誌辦得有聲有色,甚至還躍身成為提攜後進、培育桃李的編採班老師、升學補習班作文老師,將這股熱情無限的寫作使命發散出去,以能培養新一代寫作新星為樂。這一走,便是十餘年,以「桃李滿天下」來形容,是實至名歸。此外,他更將一路累積下來的寫作技巧集結成書,推出包括《中學生這樣跟我讀唐詩》、《作文高手大全集》等,不厭其煩地為莘莘學子提點寫作之路的訣竅。
因為樂於嘗試跨界合作,陳銘磻的寫作題材極為豐富,靈感援手立就,曾嘗試電影編劇、歌詞創作、電視廣告、主持節目等。1983年,他與吳念真、林清玄共同為徐進良導演的電影作品《香火》創作劇本,到1987年時,便一手包辦電影《報告班長》從原著、編劇到顧問得所有事情;也曾為臺視「綺麗屋」節目寫了〈窗前的玫瑰〉歌詞,多次參與電視廣告演出,並於1991年首次以作家身分擔任廣告男主角,後又轉進影視圈主持電視、電臺節目。從文學圈跨足影視圈,在臺灣文學史上,陳銘磻的經歷,可謂極其繽紛。
![]() | |
|
永不停止的創作腳步
陳銘磻不但創作類型豐富,也投身教育工作多時,曾擔任救國團復興文藝營的駐隊教師,後又從教職轉型成為雜誌編輯、電臺主持人等,充分發揮傳播人的天職,將創作視為生活分享的一部份,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傳遞對生活的觀察,提供廣大讀者另一種生命的體認。過去除了創作之外,陳銘磻亦跨足出版領域,將當年父親經營的「號角出版社」改遷至臺北市金門街,身兼總編輯及發行人,出版了《石坊里的故事》,與愛書人雜誌社並存發行;過了幾年,又發行《散文季刊》,亦陸續擔任《愛書人》主編工作;1977年舉辦「愛書人文藝創作獎」,鼓勵全民提升寫作風氣;1979年進而舉辦十大好書票選、十大最受歡迎作家等活動,當年包括李敖、余光中、朱西甯⋯⋯等人皆曾獲選為人氣作家。
從1979至2018年共三十九年的時間裡,陳銘磻一共出版將近二十一本報導文學作品、十二本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大河三部曲(《新店渡》、《大漢溪紀行》、《尖石風物詩》),總計一百一十本著作,至今他依舊維持每天寫作的好習慣,無論四季更迭、陰晴寒暖,數十年始終如一。陳銘磻擅於觀察大自然的四季變幻,將對季節更迭的認識轉化成為對生命的種種體悟,孕育出風格多元而精彩豐富的各式作品,不但榮登暢銷書排行榜,也屢獲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從文學到戲劇,皆深受廣大的讀者喜愛。
隨著結婚生子,陳銘磻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文學的熱愛卻不曾減少!2002年與初次當選尖石鄉長的雲天寶,在原鄉部落建造「那羅花徑文學步道」,還在2014年舉辦「把文學種在土地上──文學在尖石」特別活動,邀集逾百位藝文界的菁英齊聚一堂,包括洪小喬、蔡仁堅、李進文、渡也⋯⋯等等,隔年亦邀數十位知名作家如林文義、張耀仁、劉正偉等人,依著緊鄰那羅溪畔的步道,一同參與詩碑揭碑的活動,此外,作品還被收錄在讚嘆尖石美景的文學碑上,格外富有文學色彩!可惜的是,2004年的夏天,石碑為艾莉颱風摧毀,淹沒在那羅溪谷中。儘管文學碑被颱風吹垮,所幸在2012年冬天,憑著「把文學種在土地上」的心念,在再度當選鄉長的雲天寶協助下重建,在這片櫻花林裡,重新打造了「百位作家種植櫻花樹」、「靈鳥幸福鐘」,使來往旅客得以暢遊於文學的世界裡。
回憶起過去長達半世紀的創作之路,若以「著作等身」來形容陳銘磻,真是一點也不為過!2015年三月,臺北誠品敦南店特別舉辦「幽玄──陳銘磻寫作40年出版100冊書」發表會,前來共襄盛舉的文學界人士超過百位,其中包括隱地、范俊逸、愛亞、林文義、楊小雲⋯⋯等。陳銘磻的文學成就,同時也吸引了民視「飛閱文學地景」節目,分別製作新竹尖石「花心那羅」、新竹市「風城的一組秋聲──東門城」等單元,慈濟大愛電視「人文講堂」則播出「把文學種在土地上」單元,盡皆引起觀眾極大迴響!之後,陳銘磻更受邀至桃園市文化局擔任《文化桃園》雜誌諮詢委員。
| 拍攝潘小俠的〈臺灣文學家一百年〉。 |
汲取日本文化 融入創作
對於日本情有獨鍾的陳銘磻,也將創作觸角延伸至日本,推出一系列的旅行文學、文學紀行、日本古典小說雙璧文學之旅、日本近代作家文學之旅等不同系列,出版有《開往北海道的幸福列車》、《我在日本尋訪源氏物語的足跡》等作品,不難發現他幾乎比日本人更深入觀察在地風情。
不只對日本一景一物有深入觀察,陳銘磻對日本的近代作家亦已研究多年,能量充沛的他,又陸續推出多部日本文學之旅的作品,例如《川端康成文學の旅》、《三島由紀夫文學の旅》、《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跟著谷崎潤一郎遊京阪神》、《跟著坂本龍馬晃九州》、《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等,由此可見,他不但用心體驗本土生活、更大量閱讀、研究日本作家的創作菁華,如此亦使他自身的作品呈現出多元而繽紛的文學色彩!此外,對日本古都及武士雙道也有高度興趣的陳銘磻,亦分別推出《我在京都尋訪文學足跡》、《戰國武將歷史之旅》等熱銷著作,他關於東瀛文化不但有精闢研究,更曾費心深入研究體會其中奧秘,綜觀現今國內的作家而言,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實際上,他不只是熱愛日本的地景文學、近代作家,今年七月推出的新作《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那些日劇教我們的72件事》,有別於時下哈日族,終日追劇也不厭倦,這本以日劇為創作靈感的輕鬆小品,是陳銘磻反思生命之後集結而成的散文集,來回光是修稿便高達九次之多,可見對於文字的精準掌控,是他多年來寫作的堅持,如此扎實的功夫與精湛的筆法,自然深得廣大讀者的熱烈迴響。談起日劇如數家珍的他,將個人欣賞戲劇的感觸一一化為文字,字裡行間融入深刻的人性觀察,全書沒有冗長的說教意味,也沒有灑狗血、可歌可泣的愛情解析,反而只是輕鬆自在的生活體會,由笑與淚交織而成的觀劇筆記,悠遊在書中,就像穿梭在劇情間,透過戲中主角所反映出的人生百態,十分具有啟發性。
![]() | |
|
獨樹一格的文學旗幟
回憶起當年在部落創作的點點滴滴,他的文學寫作之路,雖然有起有落,卻也毫不孤單!2013年,華視「點燈」節目播出「那羅部落的櫻花夢」,回顧陳銘磻當年決心到那羅部落生活時,他對人生所抱持的想法,便沒有脫離冒險之種種可能的困境預設,知道難免迷惘受挫,但絕不輕易放棄;2004年,民視異言堂節目則製作了「陳銘磻的部落文學夢」專題,仔細梳理了部落經驗與陳銘磻的文學成就之間的關聯;2009年,獲得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名人錄」之一的文學類唯一入選者;2010年,新店市公所在和美山成立文學步道,將他描寫新店景致的十四則散文一一鑄刻,躍升成為新北市的文學地標。
然而,陳銘磻不只是著作等身,五十年來的漫漫創作路,亦榮獲多項殊榮,包括1978年以「最後一把番刀」一文勇奪中國時報第一屆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優等獎,1980年《賣血人》獲得愛書人倉頡獎,1987年更一舉拿下行政院新聞局出版金鼎獎。
筆耕至今超過半世紀,陳銘磻在臺灣文壇上,早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晉升為許多研究生的論文研究題材,例如《陳銘磻報導文學之研究》、《臺灣原住民報導文學作品研究》、《陳銘磻旅行文學研究》、《陳銘磻的生命原鄉追尋》⋯⋯等碩博士論文,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即便近年來出版業不景氣,創作者的舞臺不如以往,陳銘磻卻依然孜孜不倦地徜徉在創作天地之中,甚至期盼日後出版一系列的文化書籍,使更多讀者認識繽紛的大千世界。「老當益壯,老而彌堅。」著作等身的陳銘磻,是文字創作界一盞屹立不搖的明燈。
文字/江羚瑜 圖片提供/陳銘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