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搭造海島與海洋的橋樑│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佔據了地球表面70%的面積,海洋孕育了無數的生命, 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資源寶庫。
對於四面環海的臺灣來說,海洋不僅代表著資源,也是文化的根基。
「海洋,是上天賦予島國的最大資產。」著有「討海四部曲」、長年以海洋為書寫主題的作家廖鴻基說道。對他而言,海洋不僅是引導他創作的起點,多年的創作生涯更讓他發現,搭起讓人們認識海洋的橋樑,才是驅動他持續書寫的動力之所在。
廖鴻基
1957年生,臺灣作家,寫作以海洋文學為主。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臺灣海運報導等。著有《討海人》、《大島小島》、《黑潮漂流》。曾獲2016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2018年《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人生在海洋裡啟航
「海洋其實一直是我成長過程中,近在身邊的風景。」在花蓮生長的他,舉頭見山、遠觀望海,自然環境的豐富,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些啟發,「尤其是在求學壓力大的時候,我總會想要跳上一艘出航的船隻,然後遠離這一切。」有著語言障礙的廖鴻基,在學校裡數度經歷被叫起來發言、卻說不出話的窘境。不喜歡群體熱鬧的人,註定來到海島邊緣,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從小特別喜歡到海邊流浪,回憶起海洋波瀾的片片反光時,廖鴻基仍難以忘懷年輕時大海帶來的自由意象。這種對於海洋的「嚮往」,成為他三十歲時候人生的出口。
出社會之後,廖鴻基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遭遇許多挫折,心中的浪花聲也在這種困頓之時,緩緩地引導著他。「在尚未解嚴的年代,人想要出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個漁夫。當時我就利用這個身分,從花蓮港向東航行。」廖鴻基說道。在人生低潮和困惑的階段,大海成為一種逃避的出口,帶領他重新發現人生的志向。大自然對人類是最包容也最滋養的,能驅除負面能量,讓人重新面對人生,充飽電,再出發。即便在陸地上的人生歷經挫折,廖鴻基卻因此學會了閱讀大自然。用沉靜的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在大自然裡頭保持著安靜與潛藏,如此生活著。
「第一次出海,因為暈船吐得很慘。但是回頭一望,我看見臺灣的山漂浮在一片遼闊的海面上。在這片風景中,人類建造的城市和港口顯得無比狹小。」廖鴻基坦言,在海上生活的過程中,需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境,可是海洋帶來的遼闊視野,卻也安撫了他的心靈。隨著出海的次數越來越多,他也逐漸看見風景之外的海洋人文;這些關於海與人類的「地景」,開始成為廖鴻基筆下的關懷與表達。
在海上捕魚的五年中,廖鴻基與鯨豚有不少令人驚豔的奇遇。有次出航,漁船竟被一群海豚包圍,目測約是四、五千隻,一圍便是半小時,當時感動不已的廖鴻基,情緒激動不能自己,站在甲板上不斷鼓掌;又一次,在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將收尾時,他在船尾處理糾纏的魚繩,忽然船邊響起一片嘩然的水聲,一顆像轎車一樣大的黑色頭顱,就矗立在船邊,和盤子一樣大的眼睛正往船內探視,這一切都在伸手可觸的距離內。直到牠下潛,廖鴻基隨即探出身子往海裡俯視,才發現這隻鯨豚的身軀竟有船身的兩倍大。
當時他在海上看見了 陸地和都市的狹小,培養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作為教育的海洋書寫
海洋帶給廖鴻基的感動與自由,讓出海成為了他生命的重心。隨著時間的過去,海上的生活逐漸引發他書寫海洋文化的興趣。「雖然我們很容易吃到魚,可是我們很少知道漁業的故事。」廖鴻基認為,身為一個海島國家,國人其實對於海洋和漁業相當陌生,這促使他下定決心,提筆記錄這些為世人所遺忘的海洋文化。
開始出海之後,廖鴻基先是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然後隨著文章集結,陸續出版了《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也就是最為人所知的「討海四部曲」。「當時的我沒有想到會獲得任何獎項的肯定,當時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和更多人分享海洋與這塊島嶼的關係。」廖鴻基分享道。這些作品陸續受到許多獎項的肯定,而他也未曾因此停下創作的腳步。
「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任務是海洋教育;海洋文學作為一種對海洋之美的抒發,其實也是海洋教育的一環。」廖鴻基分享到,在他眼中,海洋不只是自然資源,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海洋不僅孕育出餐桌上的菜餚,也同時養活了靠海為生的產業。從環境、產業、到文化,海洋的豐富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廖鴻基相信,如果更多人能夠對海洋產生這樣的認識,海洋將能帶給我們更多有趣的知識,島民或許也更能知道如何善待海洋。
因此,經過五年的捕魚生涯而擁有自己的漁船之後,廖鴻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船上的漁網漁具全部卸下,將整艘漁船改造成工作船,用來進行鯨豚的生態調查。當時他找了三位鯨豚專家,寫了募款計畫,東奔西走地到處募款,經過了半年卻始終沒有進展,只好聯繫出版《討海人》的出版社社長,用預支版稅的方式借了二十萬臺幣,以這筆錢在三個月期間執行了三十幾個航次的鯨豚調查。每次出海,一旦遇到鯨豚,廖鴻基便會以鯨豚的方式表達善意,並拉近距離,用兩三個鐘頭的時間跟牠們相處,並在牠們不排斥的前提下進行紀錄。如果記錄完畢牠們還未離開,他會不假思索地脫衣跳海,和牠們共同優游海中。在共游的過程中,基於尊重,廖鴻基從來沒有觸碰過牠們,反而選擇把手背在背後,在水中世界近身體會牠們的優雅柔軟,即使只是共游十幾分鐘,也會感覺到內心已經被大海薰陶改變了。
回到陸地上,打開當初預支借錢的合約,發現剩下一個半月要交出一本書,只好埋頭苦寫,趕在期限前完成《鯨生黥世》──這本為了還債而寫的書。意想不到的是,《鯨生黥世》竟是目前為止賣得最好的一本書,除此之外,也是廖鴻基出版的書裡面,教科書使用比例最高的。對此,廖鴻基歸結一切感謝老天的安排,取之於海,也還之於海。
![]() |
| 透過書寫,希望更多人一起透過鯨豚了解海洋。 |
多元的海洋教育實踐
廖鴻基十分感慨臺灣社會大眾對海洋的認識竟十分生疏,地球上兩萬四千種魚類,臺灣的魚類資源就占兩千八百多種,儘管坐擁豐富的寶藏,臺灣人卻很少把海洋當做文學題材來發揮。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海洋啟發而創作《老人與海》,並以此獲得諾貝爾獎,而坐擁豐富海洋資產的臺灣,「我們的海明威在哪裡?」由此可見,臺灣長期忽略了大量以海洋為源頭的文學養分。當在海上生活大半輩子的討海人,提起他們過去海上的遭遇,絕對是生死交關,必須專心一致,用堅定的意志接下挑戰,私毫沒有僥倖度過的空間。這些故事都有血有淚,極具魅力,深深吸引著廖鴻基,然而回到陸地上,卻沒聽過有人提起類似的故事,想到都覺得惋惜。基於珍惜的心情,廖鴻基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討海人》。
除了出書之外,廖鴻基也透過其他具體的社會參與,試圖讓更多人認識海洋的美麗。1997年,廖鴻基推出第一艘賞鯨船;1998年,廖鴻基與朋友創立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嘗試用更積極的方式來建立國人正確的海洋觀念。「出海的過程,我發現臺灣鯨豚資源的豐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更是非常多樣。一趟賞鯨活動兩個鐘頭的發現率是92.4%,很多進行賞鯨賞豚的國家都未必有這樣的資源,這是臺灣得天獨厚之處。」廖鴻基說道,因此他積極推出賞鯨活動,讓遊客可以透過鯨豚來親近海洋,同時基金會也持續培訓專業解說員,自己也常上賞鯨船,向民眾介紹鯨豚與臺灣的海洋文化。
帶領學生行走海岸的過程中,廖鴻基發現,每次走到某個視野遼闊的高點,學生就會自然張開手臂,感受海風、感受臺灣海岸的地貌,讓心靈飛揚。這些自然環境帶來的感動,用文字表達就變成文學,用音符表達就變成音樂,用畫筆表達就變成藝術。當渺小的人投身於浩瀚的海岸景觀中,人不知不覺就會安靜下來,細細品嘗當下的美好,甚至改變自我。
每當船隻離岸,徜徉在海中,廖鴻基就有種解脫束縛、自由自在的感覺。只要帶著紙筆到海上,熄滅引擎,單純漂流,就是很高級的享受。剛開始為了捕魚、為了生計出海,之後為了觀察鯨豚,到現在則是無所求,出海對廖鴻基來說是一場又一場愉快的經驗。相對於人類的有限與渺小,海卻是無窮無限的領域,變化莫測,每次出海都令人無比期待。
![]() |
廖鴻基的書寫,為臺灣的海洋關懷開出一片寬闊的人文視野。
|
友善海洋文化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堆砌的環境中,我們常以為只有人類才有感情,然而,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其實萬物皆有情,感情並非人類所獨有。一次出海捕魚,廖鴻基去拉船尾吊繩的魚餌,驚訝地發現魚鉤勾著兩條魚,然而細看卻是一隻母的鬼頭刀被魚餌鉤住,而另一隻公的鬼頭刀無論如何都不願離開牠身邊,於是兩隻魚一起隨著船速前進。廖鴻基發現了,他將繩子拉起來讓魚騰跳,那隻公魚並沒有被魚鉤鉤住,是自由的,照理說他可以離開,可是公魚還是緊貼著母魚,和母魚一起回擺。最後,繩子已經拉到離船兩公尺多,在這最後一刻,那隻一路陪伴的公魚神情突然變得無比溫柔,彷彿在對母魚說:「這段路,就陪你到這裡。」那一刻,廖鴻基幾乎失去力量,這對魚的多情讓廖鴻基想放手,然而船長並不允許,不斷用嚴厲的命令要求將母魚拉上甲板,因為一旦放走勾住的魚,會讓這艘船以後都捉不到這條魚。
「有些人會說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這個說法其實很矛盾。」廖鴻基認為對於一個海島而言,餐桌上的海鮮其實應該見怪不怪,「我們需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像是不吃經由嚴重妨礙生態的捕撈方式獲取的魚貨,只要消費者能夠建立起海洋友善的消費習慣,生產者就無法再用不好的方式對待海洋。「一個好的獵人,必定是一個好的生態保育者,因為他不會希望自己有一天失去良好的獵場。」廖鴻基分享到,透過基金會的實踐和書寫,他希望讀者不要將過錯推給海上的討海人,而是能夠透過制度或教育機制,建立更為海洋友善的消費與文化。
「對我來說,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海洋環境保護者,我只是把海洋帶給我的東西分享出來。」廖鴻基堅定地說道。身為海洋的創作者,他只是海島與海洋之間的橋樑,帶領人們看見海洋的美麗與婆娑,並且產生探索的興趣,是他身為海洋書寫者的使命。廖鴻基相信,認識海洋只會帶給人們更為寬廣的視野,就如同海自身的遼闊一般。只要願意,海洋隨時等待著人們親近。
文字/董昱 攝影/董昱 圖片提供/廖鴻基、有鹿文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