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從家庭走入國會 為新住民發聲不停歇│臺灣媽媽林麗蟬
林麗蟬最早從一句國語都不會說、對這片土地完全不認識、連在哪裡都不知道的年輕女孩,如今卻是國臺語雙聲帶,甚至還進入國會殿堂,成為寶島第一位為新住民權益謀福祉的立委!
俐落短髮、外型亮眼、宛如鄰家女孩的林麗蟬,笑容相當甜美,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十足的親和力,當年嫁來彰化花壇的長春社區,連國語都聽不懂,光和公婆比手畫腳溝通就十分吃力,有時用潮州話勉強跟丈夫做溝通,也常常因為誤會而起口角鬧得不愉快;除語言外,因吃慣酸辣家鄉菜,對臺灣的清淡飲食極不適應。於是慢慢從學做家事、煮三餐開始,一邊照料公婆,一邊也幫忙先生做五金加工事業。她說,一開始既寂寞又苦悶,來自先生家庭異樣的眼光,讓她不敢出門。飽受挫折與失敗感的她,只能和隔壁的老人家閒話家常,她很溜的臺語就是這樣慢慢學習來的。每日忙完家事之閒暇時光,擁有旺盛的求知慾與企圖心的她,心裡告訴自己只有早日適應臺灣文化、融入在地生活,才能跟家人幸福快樂生活下去,便積極展開一連串學習課程,包括學習中文、學開車、學美容美髮⋯⋯等各種課程,展現有別於以往大家心目中的外籍配偶形象。
林麗蟬
出生於柬埔寨金邊華人,自從1997年嫁來臺灣至今,發憤向學,不但自身努力在臺灣就讀大學,亦曾出任彰化縣花壇鄉長春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因深耕地方基層有成,更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104年農村領航獎等多項殊榮。也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當選立法委員的新住民,同時也是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發起人。
個性向來熱心的她,對於社會公益更是不落人後,很早開始便投入志工工作,默默幫助社區老人,更成立「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並當選理事長,不斷為當地的新住民發聲。多年下來,她始終抱持著熱心公益、照顧弱勢族群的初衷,不遺餘力也不曾間斷的付出,用比中文還流利的臺語跟居民溝通,用心學習臺灣在地鄉村文化,終於打動人心,深受在地居民的肯定,並於2013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用努力 跨越隔閡
在婚姻經營上,林麗蟬有其獨到又婉約的見解,「現在常說兩性要公平,但我覺得家事誰做不是重點,只要能達到目的就好。夫妻相處就是要保持平衡,事業越進步,在家就要越退讓,要比以前更溝通、更尊重對方。」隨著兩個孩子誕生,她也跟著孩子一起念書,去戶政事務所讀正音班;跟著護士朋友一起考到美容證照後,她興奮地去美髮店應徵工作,卻因為老闆娘發現她是柬埔寨人而將她解雇。越挫越勇、不放棄任何機會的她,在下一份工作應徵時就先表明自己來自柬埔寨,最後卻只能領到大約三千元的月薪,若是請假一天再扣五百。經歷了這兩次不愉快的經驗後,林麗蟬深刻發現社會普遍存在對新住民偏見跟歧視。為了保護孩子,她毅然決定去學校當志工媽媽。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成為她真正跨出家庭,走向社會的開端。
如今回想這過程,她謙稱深深感受孩子是她的貴人,為了孩子,使她更有勇氣突破現狀、努力向學充實自己所不足能力,並且取得多項證照,證明自己也有同樣能力為這塊土地貢獻一己力量,也因此打破外界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在當選立委之前,林麗蟬為了快速融入臺灣在地文化,努力提升自我競爭力,苦讀考試終於取得美容乙級技術士、美容丙級技術士、網球C級裁判證、移民署通譯證照⋯⋯等多項證照,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不禁令人敬佩。
林麗蟬指出,當年由於看不懂女兒打網球,於是啟發她努力向上報考裁判證照;讀大學也是為了孩子,趁自己還年輕有體力,油然而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與動力,積極努力完成學業;至於「移民署特約通譯證照」,更是一張能助人的證照。以往新住民姐妹們若遇上法律問題時,往往因為語言或文化隔閡不知所措,面對員警、法官⋯⋯等詢問時,易因語言溝通不良而損及自身權益,而現今臺灣又極缺乏通譯人才,有鑑於此,她便立志要為新住民姐妹們在遇到各種法律問題時,主動發聲,並提供通譯協助,憑著這股助人的動力,順利考取該項證照。
從嫁為人妻到為人母,林麗蟬不只在家庭扮演好太太、好媽媽的角色,還走進社區、步入國會,並在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後,接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來電,親自延攬進入立法院!談起這段令她相當意外的消息,讓她足足在家思考了一週,而在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應允,進入人生另一項嶄新的階段──進入國會殿堂為民喉舌。
林麗蟬指出,全臺目前估計共有大約五十萬的新住民移居生活,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當成道道地地臺灣人,才會愛上這片土地,為這塊美麗的土地付出、奉獻。因此,她成立「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就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去聆聽新住民的心聲,使她們明白,在面對這全然陌生的新環境,她們並不孤單,協會會提供各種福利資訊、進修管道,協助新住民在臺生活及早適應,而不至於孤立無援。
因為付出 所以傑出
從不計回報地無私付出、關懷社會上弱勢族群的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林麗蟬以她自身學習為例,幾經波折卻不放棄任何上大學讀書的機會,最後不僅錄取,還拿到第一名獎學金;大一時因接觸弱勢家庭服務,目睹新住民姐妹的不幸遭遇而決心創辦「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鼓勵新住民的姐妹們走出家庭,利用學習進修課程來提升自己,認識更多新朋友,找到人生的另一片天空,林麗蟬也因此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殊榮!
林麗蟬指出,成為立委後,深感肩負著社會重責大任,不論是面對各項大小法案、預算審查,皆須投入大量心力時間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同時以不卑不亢、不急不徐的問政風格,為向來煙硝味十足的立法院,注入一股新的清流與活力,獲得廣大民眾的信賴與支持!身為臺灣首位新住民立委,必須面對民眾的各種疑難雜症與陳情,提醒自己要不忘初衷、秉持謙虛的態度,仔細聆聽基層的聲音,不但為政壇增添新的氣息,更寫下不同凡響的國會傳奇。
未曾想過能進入國會最高殿堂問政,林麗蟬的從政之路看似平順,實際上卻是背後默默深耕地方多年換來的收穫!大力為數十萬新住民的權益爭取機會,藉由話語權喚醒全民對新住民的重視,而不再只是沉睡在殿堂角落的卷宗罷了。以問政實在、親力親為的行事作風,一步一腳印地為這片土地貢獻自身的力量,讓更多新住民姊妹們,認同這個新的家園,齊心齊力向社會大眾證明──新住民也願意為這塊土地盡一分心力。
日前才推出《二代新優勢》有聲書的林麗蟬,深感臺灣的新住民人口逐年增加,新二代也將近三十七萬人,每位新二代的人生歷程故事,背後都連結了臺灣與母國深厚的情感。這些來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外籍配偶的下一代,都擁有血濃於水、感人肺腑真實的生命故事。為了提供下一代健全健康的成長環境,林麗蟬與臺中廣播電臺合作,透過廣播,將新二代的成長故事集結成有聲書,讓更多人認識到,多元文化成長下的他們,與你我一樣優秀。有聲書一共收錄二十六位新二代的故事,真實感人,堪稱是史無前例。
林麗蟬認為,唯有透過廣播以及有聲書不斷推動,才能讓更多臺灣人了解異國風情、尊重多元文化差異,與新住民來到臺灣適應生活的過程與辛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更應該彼此互相尊重,屏除陳腐歧見,才能提升國際視野與國際的多元文化接軌。
回想二十多年前嫁來臺灣之時,原本在柬埔寨金邊市長大的林麗蟬,從小家境富裕、不愁吃穿,自從父親在一場車禍中過世後便家道中落,當時先生和友人來到她家做客,沒想到這姻緣是千里一線牽,年紀輕輕便在母親的首肯下,嫁到臺灣,成為你我口中的「外配」;當時林麗蟬對這片土地完全陌生,甚至連在地圖上哪裡都不知道!當年才高中生的她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臺灣媳婦。從人妻到人母,侍奉公婆、做家事一樣都少不了,如今在這兒已度過超過二十次春節,依舊樂於跟新住民姊妹們一起過年,相約一起作年菜,吃到與家鄉不一樣的口味,體驗臺灣溫馨的人情味。
早期在彰化民風保守的鄉下地區,當地居民對於外籍新娘並不友善,甚至認為是花錢就可以買來,這些充滿歧視的冷嘲熱諷與帶有異樣的眼光,聽在她的耳裡卻一一化為動力,激發她致力為向她一樣處境的姊妹們發聲並且正名,希望大家以「新住民」來稱呼,同時也以具體的行動來關懷這片家園,打破在地居民過去對「外配」的刻板印象。
回顧那些年剛來到臺灣淚水往肚裡吞的日子,林麗蟬除了告訴自己要及早適應臺灣文化,在家庭之外更投入志工關懷社會行列,不計回報的貢獻一己力量,沒想到獲得家人與社會民眾的肯定,讓她愈做愈起勁,更成立協會來擴大服務範圍,不僅提供各項進修學習的管道給在地生活的新住民,也投入各式資源來服務新住民,提供及時諮詢與協助,協助化解困擾與問題。
展望新的未來,林麗蟬指出,將以新住民角度出發,以「我們該怎麼做,臺灣人才會認同?」為題,進行學術調查研究;同時也將承接彰化縣政府「外配關懷據點」專案,透過協會培訓新住民講師,與有看護、居家服務需求的公私立部門進行連結;更希望未來能夠成立社會企業來幫助弱勢團體,「不論是新住民還是臺灣人,我們都要服務!」
隨著新住民及新二代的人口在臺灣漸漸增加,這股多元的異國文化、話語權以及社會影響力應被各界重視。因此,只要她有能力,她會持續在立法院為新住民發聲,為弱勢團體發聲,希望從現在開始,請社會大眾以「新住民」為名來看待他們,而別再使用帶有輕蔑歧視性意思的「外配」!她也期許新住民的兄弟姊妹們,能與閩南、客家、原住民及外省族群,共同和諧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分彼此,一起胼手胝足,共同奮鬥打拼。
林麗蟬從家庭進入國會,一路艱辛萬苦,也經歷不少世事無常,但仍勉力把曾經飽受歧視的異鄉轉變成散播溫情的新家鄉,不但為新住民的權益發聲立下傲人的標竿,更是這塊寶島族群融合的最佳寫照。
俐落短髮、外型亮眼、宛如鄰家女孩的林麗蟬,笑容相當甜美,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十足的親和力,當年嫁來彰化花壇的長春社區,連國語都聽不懂,光和公婆比手畫腳溝通就十分吃力,有時用潮州話勉強跟丈夫做溝通,也常常因為誤會而起口角鬧得不愉快;除語言外,因吃慣酸辣家鄉菜,對臺灣的清淡飲食極不適應。於是慢慢從學做家事、煮三餐開始,一邊照料公婆,一邊也幫忙先生做五金加工事業。她說,一開始既寂寞又苦悶,來自先生家庭異樣的眼光,讓她不敢出門。飽受挫折與失敗感的她,只能和隔壁的老人家閒話家常,她很溜的臺語就是這樣慢慢學習來的。每日忙完家事之閒暇時光,擁有旺盛的求知慾與企圖心的她,心裡告訴自己只有早日適應臺灣文化、融入在地生活,才能跟家人幸福快樂生活下去,便積極展開一連串學習課程,包括學習中文、學開車、學美容美髮⋯⋯等各種課程,展現有別於以往大家心目中的外籍配偶形象。
林麗蟬
出生於柬埔寨金邊華人,自從1997年嫁來臺灣至今,發憤向學,不但自身努力在臺灣就讀大學,亦曾出任彰化縣花壇鄉長春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因深耕地方基層有成,更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104年農村領航獎等多項殊榮。也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當選立法委員的新住民,同時也是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發起人。
| 在工作之餘,林麗蟬會到彰化扇形車庫擔任導覽志工,為民眾提供解說。 |
個性向來熱心的她,對於社會公益更是不落人後,很早開始便投入志工工作,默默幫助社區老人,更成立「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並當選理事長,不斷為當地的新住民發聲。多年下來,她始終抱持著熱心公益、照顧弱勢族群的初衷,不遺餘力也不曾間斷的付出,用比中文還流利的臺語跟居民溝通,用心學習臺灣在地鄉村文化,終於打動人心,深受在地居民的肯定,並於2013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用努力 跨越隔閡
在婚姻經營上,林麗蟬有其獨到又婉約的見解,「現在常說兩性要公平,但我覺得家事誰做不是重點,只要能達到目的就好。夫妻相處就是要保持平衡,事業越進步,在家就要越退讓,要比以前更溝通、更尊重對方。」隨著兩個孩子誕生,她也跟著孩子一起念書,去戶政事務所讀正音班;跟著護士朋友一起考到美容證照後,她興奮地去美髮店應徵工作,卻因為老闆娘發現她是柬埔寨人而將她解雇。越挫越勇、不放棄任何機會的她,在下一份工作應徵時就先表明自己來自柬埔寨,最後卻只能領到大約三千元的月薪,若是請假一天再扣五百。經歷了這兩次不愉快的經驗後,林麗蟬深刻發現社會普遍存在對新住民偏見跟歧視。為了保護孩子,她毅然決定去學校當志工媽媽。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成為她真正跨出家庭,走向社會的開端。
如今回想這過程,她謙稱深深感受孩子是她的貴人,為了孩子,使她更有勇氣突破現狀、努力向學充實自己所不足能力,並且取得多項證照,證明自己也有同樣能力為這塊土地貢獻一己力量,也因此打破外界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在當選立委之前,林麗蟬為了快速融入臺灣在地文化,努力提升自我競爭力,苦讀考試終於取得美容乙級技術士、美容丙級技術士、網球C級裁判證、移民署通譯證照⋯⋯等多項證照,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不禁令人敬佩。
林麗蟬指出,當年由於看不懂女兒打網球,於是啟發她努力向上報考裁判證照;讀大學也是為了孩子,趁自己還年輕有體力,油然而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與動力,積極努力完成學業;至於「移民署特約通譯證照」,更是一張能助人的證照。以往新住民姐妹們若遇上法律問題時,往往因為語言或文化隔閡不知所措,面對員警、法官⋯⋯等詢問時,易因語言溝通不良而損及自身權益,而現今臺灣又極缺乏通譯人才,有鑑於此,她便立志要為新住民姐妹們在遇到各種法律問題時,主動發聲,並提供通譯協助,憑著這股助人的動力,順利考取該項證照。
![]() | |
|
從嫁為人妻到為人母,林麗蟬不只在家庭扮演好太太、好媽媽的角色,還走進社區、步入國會,並在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後,接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來電,親自延攬進入立法院!談起這段令她相當意外的消息,讓她足足在家思考了一週,而在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應允,進入人生另一項嶄新的階段──進入國會殿堂為民喉舌。
林麗蟬指出,全臺目前估計共有大約五十萬的新住民移居生活,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當成道道地地臺灣人,才會愛上這片土地,為這塊美麗的土地付出、奉獻。因此,她成立「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就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去聆聽新住民的心聲,使她們明白,在面對這全然陌生的新環境,她們並不孤單,協會會提供各種福利資訊、進修管道,協助新住民在臺生活及早適應,而不至於孤立無援。
因為付出 所以傑出
從不計回報地無私付出、關懷社會上弱勢族群的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林麗蟬以她自身學習為例,幾經波折卻不放棄任何上大學讀書的機會,最後不僅錄取,還拿到第一名獎學金;大一時因接觸弱勢家庭服務,目睹新住民姐妹的不幸遭遇而決心創辦「臺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鼓勵新住民的姐妹們走出家庭,利用學習進修課程來提升自己,認識更多新朋友,找到人生的另一片天空,林麗蟬也因此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殊榮!
林麗蟬指出,成為立委後,深感肩負著社會重責大任,不論是面對各項大小法案、預算審查,皆須投入大量心力時間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同時以不卑不亢、不急不徐的問政風格,為向來煙硝味十足的立法院,注入一股新的清流與活力,獲得廣大民眾的信賴與支持!身為臺灣首位新住民立委,必須面對民眾的各種疑難雜症與陳情,提醒自己要不忘初衷、秉持謙虛的態度,仔細聆聽基層的聲音,不但為政壇增添新的氣息,更寫下不同凡響的國會傳奇。
未曾想過能進入國會最高殿堂問政,林麗蟬的從政之路看似平順,實際上卻是背後默默深耕地方多年換來的收穫!大力為數十萬新住民的權益爭取機會,藉由話語權喚醒全民對新住民的重視,而不再只是沉睡在殿堂角落的卷宗罷了。以問政實在、親力親為的行事作風,一步一腳印地為這片土地貢獻自身的力量,讓更多新住民姊妹們,認同這個新的家園,齊心齊力向社會大眾證明──新住民也願意為這塊土地盡一分心力。
日前才推出《二代新優勢》有聲書的林麗蟬,深感臺灣的新住民人口逐年增加,新二代也將近三十七萬人,每位新二代的人生歷程故事,背後都連結了臺灣與母國深厚的情感。這些來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外籍配偶的下一代,都擁有血濃於水、感人肺腑真實的生命故事。為了提供下一代健全健康的成長環境,林麗蟬與臺中廣播電臺合作,透過廣播,將新二代的成長故事集結成有聲書,讓更多人認識到,多元文化成長下的他們,與你我一樣優秀。有聲書一共收錄二十六位新二代的故事,真實感人,堪稱是史無前例。
林麗蟬認為,唯有透過廣播以及有聲書不斷推動,才能讓更多臺灣人了解異國風情、尊重多元文化差異,與新住民來到臺灣適應生活的過程與辛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更應該彼此互相尊重,屏除陳腐歧見,才能提升國際視野與國際的多元文化接軌。
| 106年受文化部之邀擔任全國文化會議「新住民文化論壇」引言人。 |
早期在彰化民風保守的鄉下地區,當地居民對於外籍新娘並不友善,甚至認為是花錢就可以買來,這些充滿歧視的冷嘲熱諷與帶有異樣的眼光,聽在她的耳裡卻一一化為動力,激發她致力為向她一樣處境的姊妹們發聲並且正名,希望大家以「新住民」來稱呼,同時也以具體的行動來關懷這片家園,打破在地居民過去對「外配」的刻板印象。
回顧那些年剛來到臺灣淚水往肚裡吞的日子,林麗蟬除了告訴自己要及早適應臺灣文化,在家庭之外更投入志工關懷社會行列,不計回報的貢獻一己力量,沒想到獲得家人與社會民眾的肯定,讓她愈做愈起勁,更成立協會來擴大服務範圍,不僅提供各項進修學習的管道給在地生活的新住民,也投入各式資源來服務新住民,提供及時諮詢與協助,協助化解困擾與問題。
| 富有最貼身的使命感,林麗蟬堆動新北市新住民文學獎不遺餘力。 |
隨著新住民及新二代的人口在臺灣漸漸增加,這股多元的異國文化、話語權以及社會影響力應被各界重視。因此,只要她有能力,她會持續在立法院為新住民發聲,為弱勢團體發聲,希望從現在開始,請社會大眾以「新住民」為名來看待他們,而別再使用帶有輕蔑歧視性意思的「外配」!她也期許新住民的兄弟姊妹們,能與閩南、客家、原住民及外省族群,共同和諧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分彼此,一起胼手胝足,共同奮鬥打拼。
林麗蟬從家庭進入國會,一路艱辛萬苦,也經歷不少世事無常,但仍勉力把曾經飽受歧視的異鄉轉變成散播溫情的新家鄉,不但為新住民的權益發聲立下傲人的標竿,更是這塊寶島族群融合的最佳寫照。
| 推廣多元文化,林麗蟬和臺中廣播電臺合 作推出廣播節目「我是新住民」。 |
文字/江羚瑜 圖片提供/林麗蟬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