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凝視書店的 溫柔視角│ 侯季然的詩意影像
《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拍攝的紀錄片,
以兩季80支短片,記錄分布全臺的80家特色書店,
帶領觀眾看見書店的不同形式,
蘊藏書店老闆們的日常軌跡與人生態度,
以及仍然流動於臺灣社會各角落的,那份閱讀溫度。
侯季然
電影導演、作家。世新印刷攝影科,政大廣電研究所畢業。電影作品有《有一天》、《小夜曲》、《南方小羊牧場》等。《太少的備忘錄》為其第一本書。2014年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2015年獲得關島國際影展紀錄片評審團大獎。2016年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並完成以臺灣民歌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四十年》,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競賽單元。
2014年,為配合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播映,製作方夢田文創企劃一系列記錄臺灣獨立書店的短片,於每集片尾播出。該劇結束後,這40支原可說是「隨劇贈品」的紀錄片,因呈現臺灣獨特人文風景,持續在網路上發酵。除導演侯季然因此獲得《中國微電影導演30人》首獎,該片也拿下2015年關島影展「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獎」,更有國外旅客按片索驥,只為看一眼片中的個性書店與老闆。
2015年,《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開拍,同樣是40間書店,選取範圍進一步從臺灣本島跨至澎湖、金門、馬祖。臺灣的獨立書店原是遍地開花,其中有悠久歷史的二手書店、也有新興的複合型態書店,這部《書店裡的影像詩》像一條項鍊,串起各家精采,呈現在閱聽大眾之前。
要在三至五分鐘的片長內,讓觀眾感受到各家書店的個性氣質,導演除了事前的書面資料、田調、訪談,還須思考不同的切入角度與敘事手法,像是直接將觀眾拉至廢紙回收廠,看見「古今書廊」老闆與回收場賽跑的工作現場;或是拍攝逐頁翻動的留言本襯以現場人聲,照映「女書店」的社群角色;有些格外具有實驗性,有些則讓書店老闆暢所欲言,讓觀眾直接有了身為熟客的錯覺。這也讓作品不流於形式,成就80首富有變化的輕盈小詩。
溯及記憶 記錄時代
讓一向安靜、靜止的書店,散發令人想登門拜訪的溫度與魅力,這是導演的功力。受邀拍攝這系列紀錄片的侯季然,以詩意的影像風格為人所知,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新導演」;另一部《南方小羊牧場》則獲得加拿大蒙特婁奇幻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等多項榮譽。他也擅長拍紀錄片,如重新定義臺灣70年代末期「社會寫實電影」的紀錄片《臺灣黑電影》、以民歌運動為主題的《四十年》等,作品主題多與「時代記憶」扣合。
作品中的懷舊情感,幾乎成為侯季然的代表風格,他直言有意識地受此類主題吸引。十歲時父親的過世,讓他很早瞭解「失去」的感受,更因害怕「忘記」的感覺,他從小便習慣將事件輸入腦中,並不時清點,像是小時候家中經營皮件店的攤位號碼和位置、熱愛閱讀的兒童刊物、學生時期看過的電影⋯⋯成長歷程中的身邊事物與親身經驗,在在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
它們有時直接化身為主角,如《我的747》中那輛似乎隨時可能支解的摩托車;有些寄託於電影場景間,像是《有一天》中的阿兵哥搭乘的輪船和K書中心。19歲時在南陽街準備考試的印象,於是發展成後來的《南方小羊牧場》。
以兩季80支短片,記錄分布全臺的80家特色書店,
帶領觀眾看見書店的不同形式,
蘊藏書店老闆們的日常軌跡與人生態度,
以及仍然流動於臺灣社會各角落的,那份閱讀溫度。
侯季然
電影導演、作家。世新印刷攝影科,政大廣電研究所畢業。電影作品有《有一天》、《小夜曲》、《南方小羊牧場》等。《太少的備忘錄》為其第一本書。2014年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2015年獲得關島國際影展紀錄片評審團大獎。2016年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並完成以臺灣民歌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四十年》,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競賽單元。
![]() |
| 第二季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倚賴書店老闆帶領找出他們最獨特的故事。 |
2014年,為配合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播映,製作方夢田文創企劃一系列記錄臺灣獨立書店的短片,於每集片尾播出。該劇結束後,這40支原可說是「隨劇贈品」的紀錄片,因呈現臺灣獨特人文風景,持續在網路上發酵。除導演侯季然因此獲得《中國微電影導演30人》首獎,該片也拿下2015年關島影展「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獎」,更有國外旅客按片索驥,只為看一眼片中的個性書店與老闆。
2015年,《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開拍,同樣是40間書店,選取範圍進一步從臺灣本島跨至澎湖、金門、馬祖。臺灣的獨立書店原是遍地開花,其中有悠久歷史的二手書店、也有新興的複合型態書店,這部《書店裡的影像詩》像一條項鍊,串起各家精采,呈現在閱聽大眾之前。
要在三至五分鐘的片長內,讓觀眾感受到各家書店的個性氣質,導演除了事前的書面資料、田調、訪談,還須思考不同的切入角度與敘事手法,像是直接將觀眾拉至廢紙回收廠,看見「古今書廊」老闆與回收場賽跑的工作現場;或是拍攝逐頁翻動的留言本襯以現場人聲,照映「女書店」的社群角色;有些格外具有實驗性,有些則讓書店老闆暢所欲言,讓觀眾直接有了身為熟客的錯覺。這也讓作品不流於形式,成就80首富有變化的輕盈小詩。
![]() |
| 落腳高雄的三餘書店,老宅空間內選書記錄著在地風土,並可見許多詩集及獨立出版刊物。 |
溯及記憶 記錄時代
讓一向安靜、靜止的書店,散發令人想登門拜訪的溫度與魅力,這是導演的功力。受邀拍攝這系列紀錄片的侯季然,以詩意的影像風格為人所知,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新導演」;另一部《南方小羊牧場》則獲得加拿大蒙特婁奇幻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等多項榮譽。他也擅長拍紀錄片,如重新定義臺灣70年代末期「社會寫實電影」的紀錄片《臺灣黑電影》、以民歌運動為主題的《四十年》等,作品主題多與「時代記憶」扣合。
![]() |
| 《書店裡的影像詩》以兩季80支短片,記錄分布全臺的80家特色書店。 |
作品中的懷舊情感,幾乎成為侯季然的代表風格,他直言有意識地受此類主題吸引。十歲時父親的過世,讓他很早瞭解「失去」的感受,更因害怕「忘記」的感覺,他從小便習慣將事件輸入腦中,並不時清點,像是小時候家中經營皮件店的攤位號碼和位置、熱愛閱讀的兒童刊物、學生時期看過的電影⋯⋯成長歷程中的身邊事物與親身經驗,在在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
它們有時直接化身為主角,如《我的747》中那輛似乎隨時可能支解的摩托車;有些寄託於電影場景間,像是《有一天》中的阿兵哥搭乘的輪船和K書中心。19歲時在南陽街準備考試的印象,於是發展成後來的《南方小羊牧場》。
![]() |
| 位於馬祖的「刺鳥咖啡書屋。 |
挖掘人與書的美好關係
談及小時候記憶中的書店,「那時的書店常常有別的功能,可能既是藥局也賣書,或是公車亭兼賣報章雜誌,我小時候最早看書的地方都是從這些店開始。」《書店裡的影像詩》中,許多書店也不只有一種定位,不論是書店結合餐館,還是一輛小發財車,每每延伸觀眾的想像。再往下看,會發現身兼廚師的老闆也將書店做為協助遭遇家暴、性侵、失婚女性的據點;而書車開往的是偏鄉小學,計畫一年內將書布滿圖書室。
侯季然不為書店定義社會功能,不欲著墨開店的經營收支,而是單純記錄下每家書店的存在。除了書店本身,更多時候採取跟拍方式,藉由書店老闆們的一日生活軌跡,向觀眾展示各形各色的書店人生。譬如拍攝「樂伯二手書店」時,侯季然得知老闆當天需要去收一批書,鏡頭於是跟著這位腳穿工作雨靴、推著小型推車的中年男子,從交書人的公寓、熙來人往的捷運,再到搖晃的區間車上,最後回到深夜的九份石板路。透過這段沒有旁白的路程,突顯店主與書本之間深厚的連結。
![]() |
| 位於臺北公館巷弄內的Mangasick漫畫私倉。 |
導演之路 讀、寫、感受
導演之外,侯季然也是一位作家。除了自身的劇本創作,他在就讀政大廣電系時便開始投稿,2003年因《星塵15749001》拿到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獲得拍片機會以前,甚至考慮過改當一名記者。他的第一本書《太少的備忘錄》則是一本紮實的散文集,集結自由副刊「藏書票」及臺灣電影筆記網站「我口袋裡的電影」專欄作品,並收錄《我的747》、《有一天》、《南方小羊牧場》電影故事,其間交錯屬於侯季然的臺北城市記憶,MTV包廂、南陽街、繁華東區⋯⋯包裹著一位嗜電影的文藝青年成為電影導演的演化軌跡。
![]() |
| 《書店裡的影像詩》以攝影機定格默默承傳在地文化許多的獨立書店風景。 |
許多初次看過他作品的人,都對電影的畫面印象深刻。若寫劇本的能力來自持續的閱讀寫作,電影技術奠基於科班訓練,那他的美感是從何時開始培養?「大概是遺傳吧!」他談到父母都擁有美術背景,父親開過畫展、賣過畫,還開過卡通公司,即便後來賣起皮包皮箱,也會自己設計商品。在家庭背景和大量經典電影薰陶下,他的影像自有一種為人所喜的精緻。
![]() |
| 桃園市場邊巷弄裡的書店「荒野夢二」。 |
曾被算命師預言一輩子離不開臺北盆地的侯季然,因為《書店裡的影像詩》踏訪了全臺各角落,接觸白天開著計程車的武俠小說店主人、窩居在書店裡19年的老闆、迷戀書本味道的二手書店第二代⋯⋯這些具有戲劇感卻真實存在的人物,透過侯季然的開放目光,觀眾看到書店經營者的各種生活方式,也見證了伴隨書店存在的多元價值。
文字/蘇達樂 圖片提供/夢田文創、侯季然










留言
張貼留言